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陈宇

(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符合介入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对患者造影,查看血管中的残余狭窄度,查看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结果:在88例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均成功将支架植入,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狭窄程度明显优于治疗前,同时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出现较少。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的了解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对其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血管狭窄,同时不良反应出现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185-02

脑血管疾病中包括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占比大约75%,其中包括了脑梗死、脑血栓以及脑内动脉狭窄等,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以往临床治疗通过静脉药物溶栓,但是具有较长的治疗周期,同时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生理、心理伤害,在本次研究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其中男46例,女42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47.63±3.52)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符合介入治疗标准,介入治疗标准:无症状动脉狭窄子啊70%以上、有症状动脉狭窄在50%以上、在3周内未出现脑卒中、在血管狭窄位置未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症状,如脑实质缺血以及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均无心脏病、无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精神疾病,对本次研究中均有知情权,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方式: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对患者股动脉插管,将造影剂注入后,使用型号为Allura Xper20的仪器诊断患者,对患者脑血管正位、侧位片。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将血管中的狭窄位置进行扩张,使用适当的支架紧贴在动脉内壁中,避免对外动脉血供造成影响,将支架位置进行调整,直到将所有支架放入后[2]。

1.3 观察指标

患者手术后,对其进行血管造影,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残余的狭窄度,对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后患者进行半年时间的随访,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了解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发现,病变血管主要为颈总动脉,该包括了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血管闭塞等,详见表1。同时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最多的为50%~70%,详见表2。

在88例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均成功将支架植入,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狭窄程度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血管狭窄程度在20%~40%之间的患者为16例,占比18.18%,血管狭窄程度在20%以下的患者48例,占比54.55%。同时患者在进行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穿刺反应,其中患者在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出现较少,仅仅出现2例心率减慢以及1例血压下降,对出现不良反应的3例患者使用多巴胺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在人体的一条或者多条脑血管中出现缺血而导致的供血区局部病灶的脑功能出现障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会维持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在以往的临床医学观点中认为,该病的发作时间常常在24例小时以内,目前有研究表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症的平均发作时间为14分钟,其中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的平均发作时间为8分钟。在所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中,存在1/3的患者逐渐发展为脑卒中,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非常重要,治疗必须要及时[3]。

目前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金标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通过数字电子设备获取血影像管,能够清楚的了解患者血管病变位置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患者脑血管出现狭窄的因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能存在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炎,在本次研究中基本上为动脉粥样硬化,少部分为动脉狭窄,表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精准、全面的了解。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其中外科治疗因为对患者造成的生理伤害较大,其适应症较少,导致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较大的限制;药物治疗中,对患者已经出现的板块效果不明显,同时治疗的时间较长,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式,随着介入治疗的技术不断进步、完善,目前以及成为对缺血性脑血管治疗的重要方式[4]。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经皮血管内支架形成手术治疗后具有显著的效果,针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多巴胺治疗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的了解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对其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血管狭窄,同时不良反应出现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波,曾玲莉.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2-44.

[2]张文龙,张合亮,水涛,等.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19):3-4.

[3]张兆勇.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33-33.

[4]吴永斌,姬滢,汤纳.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内介入及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354-356.

论文作者:陈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1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陈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