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靳 诚1 刘 月2
(1.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31)
摘要: 旅游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旅游业拥有丰富的要素内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在“旅游+”背景下思索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展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值得探讨。文章重点剖析“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并从教材开发、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五方面提出课程建设的策略,并据此制定了旅游地理学课程在“旅游+”发展背景下课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 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课程目标
旅游地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地理科学(含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对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和发展系统全面的地理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旅游+”概念,并指出“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以便提升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1]。“旅游+”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的方式,可以概括为“旅游+战略整合”“旅游+城乡一体化”“旅游+产业整合”“旅游+科教一体化”和“旅游+生活融合”五个方面。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旅游学的交叉课程,主要以提升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旅游学相关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为目标[2]。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数量种类繁多,相关学科重复交叉
旅游地理学课程是以地理科学为基础,在“旅游+”发展背景下,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越发广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有关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正是由于课程的交叉性,使旅游地理学课程有众多的教材用书,并且不同教材的内容构成与难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师在教材选取过程中存在很大不便。旅游地理学教材编写内容庞杂,与其他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多有重复[3],现有教材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我国旅游地图、旅游资源分布、旅游路线分布设计等基础知识层面,远远达不到实现课程发展学生系统全面的地理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求[4],并且教材更新速度远远慢于旅游业发展速度,导致学生利用教材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2.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授课深度存在不足
旅游地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涵盖内容繁多复杂,且理论更新很快,尤其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理论发展及实践模式日新月益。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旅游学课程需要授课教师有丰富且有深度的多学科专业知识,以便教学中能多角度诠释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理论,并将旅游学理论与旅游业发展实践相结合,联系经济、社会、生态、管理、心理等领域知识理论,将课程实施得生动和专业。目前旅游地理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体系局限的问题,有些局限于地理科学专业,有些局限于管理学专业,个人知识体系虽然相对专业但广度不足,因此面对综合性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时,教师授课面临许多难题,遇到需要延伸的教学知识时无法调取知识经验储备,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并且在“旅游+”时代背景下,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但许多教师由于自身主攻专业的限制,在更新旅游学知识方面精力投入少,导致教师知识陈旧,授课深度存在不足。
大夏剧社第三次公演,准备已达二月余之久,日来各剧已练习纯熟,定于本月六日下午三时、晚七时,日夜两场,在校公演,公演剧本:《父归》由陈凝秋导演,《住在二楼的人》《可怜的裴加》《古潭的声音》由田汉导演,南国社并加入戏剧一幕助兴。入场券本埠新月书店有代售,每张仅小洋两角。另,大夏剧社第二次公开戏剧演讲,已请定戏剧家顾仲彝、洪深等,本月四日下午二时,在大夏举行,欢迎旁听。[16]
按照“日光温室带动、拱棚蔬菜增效、大田蔬菜扩量、间作套种补充”的思路,全县在泾汭河、红河、黑梁河川区17个贫困村规划建成日光温室55座,钢架大棚510座。种植大棚西瓜4440座150.73 hm2,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0.21万hm2,总产量达到1.9万t,其中贫困村种植露地蔬菜543.63 hm2,贫困户2 035户种植220.97 hm2。建立了财政补助资金和整合项目资金支撑、金融信贷扶持的资金保障机制,凝聚了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合力,促进了蔬菜规模化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教学方式陈旧老套,教学效果有所欠缺
在“旅游+”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学生,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知识与理论,还应接受相关的实践教学,而参加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旅游地理学课程中有很多旅游资源分布、不同旅游区资源特征的内容,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目前国内旅游地理学课程普遍忽视实践教学[6],课堂仍然几乎是唯一的教学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书本、面对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视频,讲解知识,学生的学习范围一直没有走出课本和课堂,没有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7],旅游地理学课程在发展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适应“旅游+”发展背景的人才培养效果欠佳。
1.积极引导舆论,鼓舞人心。对企业来讲,最基础的是保证领导和职工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企业这个比较大的环境中,领导和职工不管是在政治还是思想中都需要基本的和谐。企业建设方面需要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整体的凝聚力。所以,政工工作需要随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推动管理层和职工的理念创新。当前,很多企业内部都存在比较多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传统观念理念落后导致的。所以,政工工作者要非常谨慎地对待企业内部问题,保证管理层和职工之间的沟通,随时对职工流露出的困惑,客观分析出现的原因,使用创新思维进行解决问题。
4.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学生能力提升有限
由于教师知识体系多元化的不足,不能适应综合性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导致教师上课经常老生常谈,并拘泥教材向学生讲授传统知识和陈旧理论,这样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旅游+”发展时代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虽然普遍认同的教师讲解、学生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弊端,但其仍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短时期内改变有很大的困难。即使教师有意识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如普遍开展的基于多媒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但也仅限于制作课件用以辅助理论与概念的讲解[5],即使有些看似新潮的在线课程或视频资源,内容与传统教学方式也并没有本质区别,旅游地理学的知识点仍然是枯燥无味、生涩抽象的。如在进行“中国旅游资源区域分布差异”等枯燥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方式展示分布图,学生在浅层次上记住旅游资源有哪些区域差异,而在区域差异现象的原因和据此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上缺少深入挖掘,不会运用问题式教学挖掘教学的深度,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在讲解“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时,还在传统地讲述,不能采用案例分析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能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建设的策略
1.依据目标开发教材,围绕目标开展教学
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有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加专业的新生血液,积极融入“旅游+”时代背景下的新兴概念与内容、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与无纸化教材、开展先进的教学设计,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培养,如师范专业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与教学思维的扩散;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学生规划、决策、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表1 不同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整合专业师资力量
高校旅游地理教师以更高的教学能力适应“旅游+”发展环境,自觉提升个人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以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的目标;借助公共平台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共享,积极开展旅游地理课程的补充教学,如旅游地理与经济学、管理学、规划等专业的合作教学。
3.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开展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能力至关重要,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引入“旅游+实践基地”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组建小组开展项目活动,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旅游方案设计、旅游营销和策划、旅游规划等方面的能力[12]。学校在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构建3D仿真场景,让学生在室内就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地景观,据此开展旅游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借助“旅游+竞赛”模式适当开展旅游发展方向辩论赛、旅游规划方案设计大赛、旅游营销方案大赛等活动,借助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不断学习和运用旅游学知识和理论,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积极性[13]。
4.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打造课程实践基地
“旅游+”发展背景下对旅游业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于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身边或者著名的旅游资源为例开展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教学能够生动、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利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加课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旅游体验开展讨论,从而增加感性成分,增进师生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10]。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开展问题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这种目标明确、动力明显的课程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分析,培养学生旅游学相关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11]。
5.采用多元考核方式,促进课程目标实现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旅游地理学课程相比传统的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评价也更加复杂,需要适时对以往单一的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课程综合考核方式进行完善,分解课程目标要求,如旅游学知识和理论目标、旅游决策管理能力目标、地理科学思维目标,细化能力标准,如旅游线路设计能力标准、旅游资源讲解能力标准、地理科学思维标准,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目标体系,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追求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旅游学相关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
三、“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
1.培养更加专业的旅游地理人才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学校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而对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未来地理教师来说,他们今后需要向中学生传播旅游地理学知识和区域发展的分析方法,作为师范专业的旅游地理学课程目标尤为特殊和重要,但无论什么专业,其共同的目标都是发展学生的旅游学相关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发或选择教材。教材开发需要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案例,需要支撑起完善的教学体系,各部分内容相对完整而独立,不同的单元要设置各自独特的学习目标,教材要配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在“旅游+”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等新兴旅游类型和旅游概念不断出现,需要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适当添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智慧景区规划建设、旅游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新媒体旅游营销等等内容。现阶段旅游地理学课程教材仅限于纸质教材,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积极开发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课程资源。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教材,加上“旅游+”时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拘泥教材内容,需要始终以培养目标为追求,结合时代发展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实现课程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目标[8],在开展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时,要突出不同单元内容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特长,将目标分解到不同单元中,避免目标缺失和教学重复[9],并要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侧重(表1)。
2.实现教师能力提升与资源共享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对高校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广度和专业深度,从而提高旅游地理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课程教学对教师知识多元化的要求。同时可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整合,借助“旅游+互联网”模式搭建公共平台,共享教师资源,不同专业师资互通,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如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开展旅游地理学课程的补充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在各个传统高校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社团组织最初由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自发成立,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最终发展成校级社团和组织。也有的组织直接有学校率先领导成立,直接由学校安排部署和管理,目标任务更加明确,精神建设更加凸显。
3.创新教学模式以活跃课堂氛围
学校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升,结合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开展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综合提升专业学生的旅游地理学科素养。
4.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
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引入开展相应的项目活动,如小组活动、专业能力竞赛等,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提升学生规划、设计、营销、决策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课堂教学,不断挖掘专业深度,丰富学科理论知识,借助学科知识开展活动、参与竞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学生综合实力。
希望在这些策略能够解决目前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课程教学能够顺应“旅游+”的时代背景不断发展,实现学科建设的更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金早.开明开放开拓 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5-08-21(001).
[2] 刘霏阳.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2):54-55.
[3] 张茜.《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优化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98-100.
[4] 吕海龙.CBE教学模式在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7(08):73-74.
[5] 杨玲.从职业能力培养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05):73-74.
[6] 白昌红.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8):248.
[7] 张颖辉,可娜.自主学习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13):206-207.
[8] 李先锋.浅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技信息,2012(05):269-270.
[9] 王占利.浅谈提高《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J].群文天地,2012(07):218.
[10] 陈晓功.地方高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7(05):198-199.
[11] 施德群.浅谈应用型本科旅游地理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J].科技创业月刊,2012,25(07):151+155.
[12] 徐林强,陈业玮.高校本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2017,12(03):40-42.
[13] 刘小蓉.新时期如何有效开展旅游地理课堂教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309.
(责任编校:宋晓东)
标签:旅游地理学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论文;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