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两部比较图书馆学论著之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异同论文,论著论文,两部论文,中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1973 年, 著名的美国图书馆学家J ·珀利·丹顿(J ·PerianDanton)编著的《The Dimentions of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比较图书馆学概论》)在美国正式出版发行。1980年,该书由北大图书馆学系研究生龚厚泽翻译(略有删节)、陈鸿舜较订,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丹顿的《比较图书馆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西方比较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论著,对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0年代以前,我国几乎没有翻译出版过西方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方面的著作。80—90年代,我国共翻译出版有关比较图书馆学方面的著作9部,至此, 西方的有关比较图书馆学方面的论著逐渐被我国学者研究,这些译著的出版,不仅向国内介绍了国外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基本概括地反映了国外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水平,对我国的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1993年,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钟守真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编写的《比较图书馆学引论》诞生了。该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她是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学者迄今为止编著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图书馆学专著。它的问世可以说是推动我国新时期比较图书馆学向前发展的开山之作,为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那么,同样是比较图书馆学方面的论著,上述两部论著,即丹顿的《概论》和钟守真的《引论》,论述的都是比较图书馆学这一主题,但又代表了中西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不同路向和特点,为了帮助读者确切把握这门学科的研究现状,区别中西比较图书馆学的异同,有必要对这两部专著的内容特点作一些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出他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推动比较图书馆学的发展。
1.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论著《概论》 《引论》
前序序
第一章 引论 比较图书馆学的定义(3节)
第二章 术语、定义与范围 比较图书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4节)
第三章 目的与意义比较图书馆学的目的和功能(2节)
第四章 出版、研究与教育 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模式(5节)
第五章 方法论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4节)
第六章 结束语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程序(2节)
第七章比较图书馆学的历史和现状(4节)
第八章比较图书馆学应用研究事例(4节)
1.比较图书馆学的德尔斐调查报告;
比较图书馆学课程 2.美国图书馆学院开设比较与国际图
附录大纲或研究大纲书馆学课程的调查报告;
3.比较图书馆学的主要情报源;
4.比较图书馆学的相关学术机构.
由列表可见
1.1 从基本观点看:《引论》是《概论》的延伸与扩展。
《概论》对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模式、研究程序及比较图书馆学应用研究事例没设章进行系统的研究,但对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模式、研究程序作了论述。他之所以没有论及比较图书馆学的应用研究,是因为丹顿对比较图书馆学强调的是纯理论的研究。《引论》未设出版、研究与教育这一章节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引论》出版以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专著与教材。可以看出,《引论》以理论阐述为重点部分,但又不偏废实践。
1.2 从体系结构上看:《概论》每章里不设节, 不能使读者迅速找到所要阅读的问题。《引论》不但设节而且在每节里提出的问题极为清晰明了。例如,在第三章第一节国内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叙述“…归纳起来,有代表、有影响的认识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概论》《引论》的差异既表现为他们对比较图书馆学某些观点的不一致,又表现为他们所在国家的文化教育上,还表现编著者的不同目的。丹顿在前言中写道:“本书旨在描述、揭示这些不足之外……正如本书目次所表明的,是以该领域最基本的东西入手”。钟守真在后记中写道:“作为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迄今所能见到的这方面教材为数不多……”。因而,理论与应用研究兼容成为这本教科书的特点。
2.有关比较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2.1 定义、范围
《概论》强调多国度、多社会、多论因素。他在论著里写道:“比较图书馆学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文化或社会环境的图书馆……得到了有效的归纳和整理”。《引论》认为比较图书馆学是不受时间限制地比较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图书馆现象的相互影响、差异与同一,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相互关系的学科。
2.2 研究对象
《概论》将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描述为“图书馆、图书馆体系、图书馆学的某些方面或图书馆问题……”《引论》是这样描述的:“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指跨越国家、民族、区域或学科界限,不受时间限制的比较研究图书馆现象所存在的差异与同一、影响与关系,达到从总体上揭示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目标”。可以说它是对《概论》描述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大大丰富了研究对象的内容。
2.3 跨学科研究
《概论》虽对“跨学科”研究有一定的涉及,但是没有把它做为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加以明确支持,同时他没有触及到“跨学科”与“跨民族”的关系问题。《引论》则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了补充、明确指出,跨学科研究也属于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图书馆学的跨学科研究并不一定拘泥于跨国家或民族界限。“跨学科研究是指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它既有图书馆学与社会科学、图书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的比较研究,也包含有比较图书馆学与相关比较学科的研究……”。
2.4 学科性质
《概论》、《引论》都认为:比较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2.5 比较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
《概论》和《引论》都认为国际图书馆学和比较图书馆学在图书馆学领域中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分支学科。
2.6 目的、意义
《概论》虽不否认具体的实际作用,但更强调纯科学的目的、强调比较研究的理性价值,“纵令没有别的什么理由,为知识而知识已足够叫我们去认真对待知识了”。《引论》的观点却不是这样,而是认为“比较图书馆学的目的与功能的探讨,既要注意到它的理论意义、也要看到理论探讨是为了指导实践,在强调比较图书馆学的理性目的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它的实用性目的与功能。
3.《概论》、《引论》成书背景的比较
《概论》、《引论》虽然出版的年代不同,《概论》比《引论》早了20年,但《概论》是在美国图书馆学逐步成熟发展时期完成的。《引论》是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新时期完成的。
《概论》成书时,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成果开始逐步增多,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1954年蔡斯·戴思的《比较图书馆学》与《比较图书馆事业的益处》已影响了丹顿。在1954—1972年之间,国外出版的有影响的比较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专著达17部,这些专著阐述了比较图书馆学的定义、学科性质与体系、研究范围与方法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
在中国,直接以“比较图书馆学”作为书名的是由程伯群编著的《比较图书馆学》对于开展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并未对比较图书馆学的定义、学科性质与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述,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比较图书馆学论著。而1978年、1980年、1982年美国西蒙斯大学教授林瑟菲3次到武汉大学讲课, 也只是介绍欧美图书馆学的研究情况。直到1980年龚厚泽翻译并出版了丹顿的《概论》。至此,我国对于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才开始复苏,1980—1992年,我国共发表有关比较图书馆学的论文将近60篇。
如果将蔡斯·戴恩的《比较图书馆学》看成是对丹顿的首次影响,那么丹顿在接受影响后的19年才完成《概论》,再退一步,自丹顿在加利辐尼亚图书馆学院主持“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班”算起,丹顿在他那样的比较图书馆学研究背景下,也经过12年完成《概论》看成是对钟教授的首次影响。那么,钟守真在接受到《概论》影响后的12年就完成《引论》,这样的假设有其合理的因素,因为蔡斯·戴恩的《比较图书馆学》已初步构筑了比较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并被称为比较图书馆学的鼻祖,而中国学者在接受丹顿的《概论》之前,对于比较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的构建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所以,《引论》代表了中国学者在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学者研究这一学科的实力。
4.结论
《概论》对中国的比较图书馆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文献〔6〕统计,从1980—1995年,我国发表有关比较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译文共104篇,曾经引用《概论》49篇论文占所著文章总数的55%;在《引论》中,引用《概论》67次,占全部引文数的47%,但《引论》却没有按步就班地踏着别人的脚印前进,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两部论著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是由于两位作者的东西方文化、教育环境、知识沉积、思维逻辑之差异而形成的。
本文之所以对这两部论著进行比较,不仅因为《概论》代表了西方比较图书馆学的权威性著作,而《引论》则综合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者对比较图书馆学的认识,而且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实力与贡献。
标签:图书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