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前提 改革是关键——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年中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前提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年初多次讲话,强调要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30年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意义重大。每当回顾这3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时,我总感到兴奋不已,30年的功绩不容否定。在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的经验与成就时,我们要认真地回顾与思考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历程,要认真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把它积淀下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用“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来概括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将为历史所证明的一场伟大的改革发展历程。
一、开放是前提
中国的高等教育得益于开放。回顾3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我深感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得益于开放。以派遣留学生为例,截至2007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21万多人,留学回国人员32万多人。这些回国留学人员已经在我国各行业、各领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有72%是回国留学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第一完成人中有66.7%是留学回国人员,科学院院士中有84%、工程院院士中有75%、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有78%、博士生导师中有62%、学科的带头人中有72%以上都是留学回国人员。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边派遣边收获的时期。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截至2007年也达到了87万人次。仅2007年,来华留学生达19.4万人次,其中有各种学历生6.7万人。这几个简单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温总理在出访新加坡时讲过,开放本身就是改革。我认为,开放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促进了科学技术、教育的交流,特别是文化的交流。我们借鉴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也使中国的文化融于世界文化之中;同时,开放也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开放也改变了我们过去封闭式办学的格局,使我们的高等学校逐渐变成了开放型的学校。总之,开放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封闭走向了开放,逐渐地成为一个开放的高等教育。开放是前提,多年来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开放。
二、改革是关键
回顾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我认为,改革是关键。首先,我们进行了体制改革。过去,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的一套机制、理念,它的特点是“一包二统”,即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一切都由政府统起来,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为改变这种状态,确定了体制改革是关键,进行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五大体制改革。五大体制改革打破了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包二统”的局面,使我国高等教育初步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体制改革是一个大的改革,范围广、难度大,但是这五大改革进展都非常平稳。试想,如果没有这几大体制改革,不打破长期形成的“一包二统”的局面,我国的高等教育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吗?
在大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的大发展,1998年在校生人数为643万人,到2007年在校生达2700万人,成为世界上在学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一时期,我们进行了建国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工作,这是我国在跨世纪进程中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211工程”是1995年启动的,现已圆满地完成了“九五”和“十五”的预定建设目标。“211工程”使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211工程”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也使一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基地。“985工程”从1999年初开始启动,这一工程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等等。同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十七大以后,中央进行大部制改革,但高等学校则不需要做任何的调整,原因就在于几年前,我们已经为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把国务院部委所属大学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一部分划转为教育部部属院校,大部分划转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从而使这些学校由过去的为行业服务转变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地市一级都建立了一所本科院校,再过15年、20年,地市县,包括一部分乡,各行各业骨干力量中的很大部分,将是我们这些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到那个时候,我国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得到更好、更多的人力资源的补充。
近一个时期以来,教育部在组织草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很多同志提出来,要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不动摇,任何停滞或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我们的成绩要归功于改革。
三、质量是中心
多年来,我认为这一轮的改革、至少是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所进行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把质量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一轮改革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甚至,有人提出高等学校的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如果我们脱离了质量去改革、去发展,可能就会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误入歧途。应该说,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当作核心,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一重要理念,将激励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曾经把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投入不足”,即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教学模式单一、外语水平偏低、人文教育过弱,并且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如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提出,推动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久盛不衰,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等等,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该说,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使中国高等教育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改革的路程还很长,难度还很大,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学风建设等等。对此,各个学校都在积累经验,但教学质量是中心,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战线的共识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四、理念是先导
理念是先导,这轮改革刚开始时,大家的认识并不统一,是在改革的实践进程中,认识不断提升,逐渐形成共识的。在这轮改革中,多次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当年我曾在大学校长会议上说过,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在我们国家悄然掀起。
2007年12月,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在讨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问题时,一些校长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在世界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部分。这说明我们高等学校的校长们有了这个意识,形成了共识。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高等教育。
理念是先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战略思想研究,加强高等教育教育研究。一个不重视教育研究的校长,不是一个成熟的校长;没有现代化的教育研究,不可能有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理念、观念、思想的改革,将会更加突出、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