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论文_林伟

(金坛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江苏 金坛 213200)

【摘 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在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48例,回顾性分析其溶栓之后24h~48h复查头颅的CT,观察脑部出血的情况,并且对溶栓后脑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其中有9例出现脑出血,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8.7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心房纤颤、溶栓药物剂量。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心房纤颤、溶栓药物剂量。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脑出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 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07-02

脑梗死,又可称作脑梗塞或脑血栓,由于患者脑内供应血液的血管发生了闭塞,血液流通不畅,导致部分脑组织坏死。目前医学上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尽管效果客观,但是溶栓治疗脑梗死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可能会引起脑出血。溶栓治疗会降低人体血液的凝固功能,导致出血,包括脑出血、全身脏器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等,出血状况严重的会危机到患者的生命,死亡率比较高。本研究随机选择在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8例脑梗死患者,并对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笔者随机选取的48例脑梗死患者,其均符合关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1],并且本研究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同意。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13例,年龄在40~80岁之间,平均年龄73岁。溶栓治疗的入选标准为:(1)年龄18~80岁;(2)发病时间在6h以内;(3)脑卒中症状持续存在>30 min,且在普通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4)患者既往脑卒中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5)头颅CT显示没有脑出血症状。而溶栓治疗的排除标准为:(1)近1周内患者有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史;(2)近2周内患者经历过大的外科手术;(3)近3周内患者出现过泌尿或胃肠系统出血;(4)近3个月内患者有严重的脑部创伤;(5)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肾、肝等功能不全;(6)有颅内出血的发病史;(7)在发病前的48h内用过肝素,并且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8)颅内CT发现有颅内肿瘤;(9)近期服用过抗凝药,并且国际标准化的比率(INR)大于1.5;(10)患者血糖> 22. 2 mmol /L或<2. 7 mmol /L,血小板计数<100×109/L;(11)患者的舒张压≥110 mm Hg或收缩压≥185mm Hg,且服用静脉降压药无法使患者血压降到上述的范围以下。

1.2治疗方法

对于所选取的48例符合溶栓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100~120万u。在30~60min时间内静脉滴入。

1.3观察指标

(1)根据脑梗死患者溶栓之后24h~48h复查头颅的CT,观察患者脑部出血的情况,分为HT和无HT。同时,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Ⅰ标准将HT分为脑实质血肿(PH)和出血性梗死(HI)。

(2)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患者在溶栓后导致脑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心房纤颤、溶栓药物剂量、溶栓前( NIHSS 评分) 、脑梗死面积、溶栓前( NIHSS 评分) 、溶栓前的舒张压、收缩压、溶栓药物剂量、溶栓时间以及脑白质疏松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的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比较运用t 检验和χ2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差异在统计学具有一定的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溶栓后有无脑出血作为应变量,以上述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对于经过单因素分析得出P < 0. 1 的自变量,采取多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 结果

2.1溶栓后脑出血情况

对所选择的48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h~48h复查头颅的CT ,发现其中有9例出现脑出血,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8.75%。其中,发生脑实质血肿(PH)的有3例,发生率为6.25%,发生出血性梗死(HI)的有6例,发生率为12.5%。发生HI的概率比PH的要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0. 05)

2.2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与患者性别无关,其差异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而患者溶栓后脑出血与年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心房纤颤、脑白质疏松、NIHSS评分、溶栓时间、溶栓药物剂量等影响因素有关。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糖尿病、心房纤颤和溶栓药物剂量与溶栓后脑出血密切相关,其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脑梗死,又可称作脑梗塞或脑血栓,是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目前医学上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是溶栓治疗,其能溶解颅内血栓,打通闭塞的脑内血管,重建血液。尽管效果客观,但是溶栓治疗脑梗死可能会带来脑出血的风险,溶栓治疗会降低人体血液的凝固功能,导致出血,包括脑出血、全身脏器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等,出血状况严重的会危机到患者的生命,死亡率比较高。笔者所选取的48例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后,有9例出现脑出血症状,其发生率为18.75%。而发生脑实质血肿(PH)的有3例,发生率为6.25%,发生出血性梗死(HI)的有6例,发生率为12.5%。发生HI的概率比PH的要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0. 05)。

目前,有关溶栓治疗脑梗死继发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文献较多: 曾有报导指出,高血压[2]、脑白质疏松[3] 、甘油三酯[4]、糖尿病[5]、肾功能不全[6]等与溶栓后脑出血密切相关。同时,NINDS溶栓研究表明溶栓后脑出血与存在脑水肿和起病时神经功能严重缺损有关。

本研究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与患者性别无关,其差异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而患者溶栓后脑出血与年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心房纤颤、脑白质疏松、NIHSS评分、溶栓时间、溶栓药物剂量等影响因素有关。而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糖尿病、心房纤颤和溶栓药物剂量与溶栓后脑出血密切相关,其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与糖尿病、心房纤颤、溶栓药物剂量等影响因素有关,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因此应该有效控制和降低脑出血的发生,来提升脑梗死患者溶栓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79-380.

[2]乔潜林,王学建,宋杰.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致症状性脑出血多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5):457-460.

[3]曲东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卒中溶栓治疗后有症状脑出血的危险因素[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11):869-869.

[4]UYTTENBOOGAARTM,KOCHMW,KOOPMANK,et al.Lipid profile,statin use,and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J].J Neurol,2008,255(6):875-880.

[5]PUTAALA J,SAIRANEN T,MERETOJA A,et al.Post-thrombolytic hyperglycemia and 3-month outc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1,31(1):83-92.

[6]NAGANUMA M,KOGA M,SHIOKAWA Y,et al.Reduce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rt-PA: the Stroke Acute Management with Urgent Risk-Factor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 (SAMURAI) rt-PA registry[J].Cerebrovasc Dis,2011,31(2):123-129.

论文作者:林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  ;  ;  ;  ;  ;  ;  ;  

脑梗死溶栓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论文_林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