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250300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兴趣 创设情景 突破重难点 促进数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体化”逐步深入,现代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结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绚丽的前景。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在教《圆的认识》时,笔者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有手推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等在行驶,车轮都是圆圆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着赶路。画面2:出现了一位“小马虎”学生,他突发奇想: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呢?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画面3: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被换上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椭圆形的车轮,从而就出现了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教师在这时揭题:“圆的认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具体,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生动的、直观的、具体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重现、反复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首先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把圆柱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圆的等分及重组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反复操作演示,不仅很容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学生还能直观感受到: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相等关系,同时也为公式的推导扫除了障碍。使抽象的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笔者们就能够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而多媒体的展现方式多样,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极大地突破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地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把学习的内容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亦可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此,笔者们可以利用它来弥补教学中学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难点。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太容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笔者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遵照“适时、适当、适度”原则合理运用电教技术,不能“喧宾夺主”,使电教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远洋 蒋泽标 论多媒体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林志伟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论文作者:曹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学生论文; 抽象论文; 长方形论文; 数学论文; 公式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近似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