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教版近代史中的邓世昌、谭嗣同为例
谭红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8团中学 835502
在我教学的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第二单元,涉及到邓世昌和谭嗣同两位人物,有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有一点不明白,邓世昌、谭嗣同他们本有生的希望,为何选择死,他们可以留着生命以期东山再起,继续战斗呀!学生的这一反馈促使我深思以往的教学,如何教学历史人物评说?这也促使我探索如何评说这两位历史人物?
走进历史人物,以期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公民素养的发展有所裨益。笔者结合教材中国近代史中的邓世昌、谭嗣同这两位人物,从还原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传授可行实用的学习方法,追逐激发情感共鸣这三个途径进行阐述,探索上好人物评说的有效路径。
一、还原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存在于过去的社会个体,无论是思想文化背景,还是时代发展差异,学生都不甚了解,要学生准确评说历史人物是有很大难度,然而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要理解一个人应尽可能了解他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行为思想。因此,还原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地跃然于课堂之中,是人物评说首先关注的问题。要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就要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去考察、解读和评说。
邓世昌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目睹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飞扬跋扈,长大后的邓世昌怀着保卫祖国海疆的理想,考入马尾船政学堂,成为当时的佼佼者,并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素质被直接任命指挥军舰,不久即升任海军管带。邓世昌和他的同伴恰逢我国近代海军组建的大好历史机遇,应该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与强大的北洋水师一起,可以在保卫祖国海疆的使命中大显身手。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现实的晦暗很快吞噬了许多人的理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邓世昌面对水师懈怠已不堪一击,日军伺机窥探日显狼子野心的危机局势,忧心如焚,不惜与同伴较量,与上司冲突,甚至冒着被责罚的风险越级请呈与丁汝昌、李鸿章,试图为经费短缺、无枪无炮的水师争得生存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的担当、气节唤醒了部分官兵的良知,但无力与强大的体制和强权的执政者相抗衡,更无法改变水师的命运。为了给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祝60大寿,大量经费被挪去修建颐和园,海军十年不曾添置一枪一炮。当中日海军开战后,邓世昌以一个军人的本色,鼓舞士气,身先士卒,率领致远舰奋勇作战,誓与军舰共存亡,后在日舰围攻下拼死一搏,慷慨就义。如他所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邓世昌这一平凡而又壮丽的舰艇人生诠释了他光照千秋的生命价值。然而任何个人价值的实现都脱离不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在邓世昌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下,在混沌世界的映照下,在浑浑噩噩的同伴和不作为的上司、腐朽的当权者等众生相的反衬下,彰显出其精神的可贵和矢志不渝的英雄本色,唤起人们对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追求。
二、传授可行实用的学习方法
黄牧航教授曾说:“一节课到底是不是好课,关键点在于学生学到东西没有?学到东西的最高标准并非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能否掌握某种思维方法或操作技能。”我在教学这两位人物时,对学法指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选读人物传记,提前收集有关邓世昌、谭嗣同的传说。有关名人的传记较多,在如此多的传记中,指导学生应尽可能阅读史学界公认为比较权威、可信度较高的作品。我通过选取权威传记,引导学生走进一位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也传授给学生走进其他历史人物的路径与方法,从而使历史的价值得以延伸和扩展。
三、追逐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
陈志刚教授认为,历史教学应“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塑造合格的公民素养。”我认为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其思想品质基于实实在在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并产生一些诸如爱、恨、同情、宽容等情感,这样的课堂效果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格完善、公民意识发展有积极意义。
在教学谭嗣同时我补充了教材中的材料,如“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有之,请嗣同始”。这不正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谭嗣同他本可以不死,但却选择死,他是用鲜血唤醒沉睡的国人,通过自己的死鼓舞同伴们坚持走下去,同时用自己的死照亮同伴们的前行方向。
这样通过选取恰当的材料,向学生呈现一个一个有丰富感情、有优秀品质的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更加真实,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更利于对学生产生某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和震撼力,从而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样人物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人格教育的功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国华 人物评说课应关注的几个维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8)。
[2]黄牧航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好课标准评述[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1)。
[3]陈志刚 翟霄宇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7,108。
论文作者:谭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历史人物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人物论文; 水师论文; 谭嗣同论文; 同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