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责任心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责任心作为幼儿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品质,深受心理与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一些研究者,如舒尔(Shure)、 王健敏等将幼儿责任心视为社会性三维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认为责任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之的研究近年也日益增多。而幼儿责任心发展状况则是责任心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国内陈会昌研究发现(1982),儿童责任心发生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制性责任水平。此时幼儿把某一任务的责任看成是毫无疑问地必须去完成的,但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他们重视的是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如“老师让我们这样做的”、“不做老师会批评的”、“老师让我们做的,就必须得做,不做就是不听老师的话”等等。强制性责任水平一般在小班幼儿较多见。第二阶段是半理解责任水平。表现在幼儿逐渐摆脱了成人权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责任的理解,基于责任对他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而作出判断。但这种理解尚不全面、深刻,还没有成为信念。半理解责任水平是幼儿的责任心从外部标准向内部价值标准转化的一个必经阶段。第三阶段是原则的责任水平。这种水平儿童基本摆脱对成人权威的畏惧,不仅估计到不负责任的后果,而且还考虑到它的间接、长远的影响。这时个体的责任心已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部分大班幼儿可具有此种水平,如“这样做是应该的,不然的话玩具会乱的”,“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去做”。
王健敏的研究(1996)支持了陈会昌的观点,他指出儿童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依从阶段到认同阶段,最后达到信奉阶段的过程。小班幼儿的责任心表现为服从教师、家长的要求;中班幼儿则逐渐认同教师、家长对他们的责任要求,他们开始理解责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而大班部分幼儿的责任心可达到信奉水平,即他们开始从内心中认同责任行为,此时责任心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国外华顿和哥纳等人(Warton & Goodnow etc,1991 )据其关于幼儿责任心的大量研究指出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直接后果责任心,幼儿自己解决由他们产生的问题;二,自我规则责任心,幼儿不用他人提醒而能对自己的事情、 行为负责; 三, 持续责任心(continuous responsibility), 体现为即使同伴或他人愿意替幼儿做事,而幼儿仍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幼儿责任心发展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但综观个体责任心发展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在责任心发展研究中大多是关于7岁以上儿童的研究,而缺少对3—6、7岁幼儿责任心的研究;对幼儿责任心是如何发展的,在不同年龄阶段是否有差异,差异表现在何处,幼儿责任心发展又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幼儿责任心实际上是包含了多个相互关联维度的整体,主要有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等六个维度(胡中天,1995;姜勇、庞丽娟,1999),而在现有的关于儿童包括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中,大多把责任心看作笼统的一个整体或只是从一、两个维度进行研究,而少有从幼儿责任心的各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查。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对上述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假设:
1.幼儿责任心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幼儿主要的责任心表现方式。
2.幼儿责任心存在年龄差异。中班是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关键年龄。
3.幼儿责任心水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查明个体责任心发展过程、水平、表现特征,丰富幼儿责任心发展理论,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充实有关的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并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特别是责任心的培养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多级抽样(分层+整群抽样)
从北京市区幼儿园中分层抽取一级园一所、二级园二所,再进行整群抽样,从一级园中抽取小、中、大班各一;从二级园中共抽取小、中、大班各两个。之所以采用多级抽样,是因其不仅具有整群抽样的简单易行的优点,而且在样本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又比整群抽样的精度高。
2.被试的基本情况:
表1 幼儿被试基本情况
3-44-5
5-6岁
男女男女男女
人数 424361476362
总计 85 108125
3—4岁幼儿平均年龄42.61个月,方差3.75;4—5 岁幼儿平均年龄55.06个月,方差7.02;5—6岁幼儿平均年龄66.06个月,方差4.21。
3.方法与工具
采用自编“幼儿责任心发展问卷”。该问卷主要包含幼儿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承诺责任心、过失责任心等六个维度的责任心表现,如“玩完玩具后该幼儿能否主动地收拾整理”、“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或答应了别人的事能否记住并努力去做”、“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能否主动向人道歉”等。问卷由教师填写,填写方式为Likert五点量表,从“很少这样”到“总是这样”。问卷共20题,分半信度为0.86,内部一致性系数(效度)为0.94。
4.研究程序:
(1)确定研究变量,编制研究工具。 根据自己已有关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知识,对幼儿责任心发展状况的观察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工具,征求幼儿心理与教育专家的意见,并与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确定研究变量和制订出初步工具。在此基础上,选取小批量被试预实验,再对研究工具进行修改调整,最后确定工具。
(2)被试取样。方法见前。
(3)收集数据
①培训主试:主试由学前心理与教育专业研究生组成,测查前专门集中进行培训、预实验,统一要求与明确注意事项。
②施测:在幼儿园协助下,集中组织教师填写幼儿责任心问卷。填写前先说明注意事项、填写方法,在确认被试理解后,单独作答。
(4)数据录入与分析。用SPSS4.0的DataEntry 进行数据录入及管理工作,再采用SPSSWIN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幼儿责任心各个维度的发展,幼儿责任心是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以及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等方面考察了幼儿责任心的发展。
1.幼儿责任心及各维度的发展状况
我们以R1代表自我责任心,R2代表任务责任心,R3代表他人责任心,R4代表集体责任心,R5代表过失责任心,R6代表承诺责任心,考察了小、中、大班幼儿责任心发展总体情况,结果如表2、图1。
表2小、中、大班幼儿责任心总体情况
-
X
SD
维小班中班 大班全体
小班
中班
大班
R13.802.90 2.833.18
0.87
0.88
0.65
R23.582.59 2.933.03
0.69
0.85
0.69
R34.123.59 3.543.39
0.76
0.71
0.63
R44.193.62 3.423.74
0.64
0.87
0.56
R54.224.00 3.403.87
0.59
0.73
0.68
R63.682.97 3.163.27
0.60
0.74
0.73
总平均值3.933.45 3.21
-
注:X值是各年龄幼儿各项责任心的平均得分,分值越高责任心越低。
从表2、图1可见,幼儿责任心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这无论从小、中、大班幼儿责任心总平均分还是各维度平均分中均可明显看出。但大班幼儿的责任心并非都比中班幼儿高,在任务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上中班幼儿的得分比大班幼儿稍高。
上述结果还表明,幼儿责任心六维度发展水平不同,以任务责任心最好,其次是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然后依次是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在小班幼儿责任心六方面中,从高到低依次为: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中班幼儿责任心从高到低依次为: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大班幼儿责任心六方面依次为: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他人责任心、过失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可见,在幼儿责任心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而后三者则为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期责任心的主要表现为前三者,任务、自我和承诺责任心是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方式。
2.幼儿责任心年龄差异显著性检验
我们对幼儿责任心进行了年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小、中、大班幼儿责任心年龄差异比较
维度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比率
F概率多重比较
3 2 1
组间 3 52.4426.22 42.790.00 3
R1 组内
278 170.36 0.61 2
总计
280 222.81 1 * *
3 2 1
组间 2 40.4220.21 37.420.00 3
R2 组内
278 160.16 0.54 2 *
总计
280 190.58 1 * *
3 2 1
组间 2 18.79 9.40 19.730.00 3
R3 组内
281 133.79 0.48 2
总计
283 152.58 1 * *
3 2 1
组间 2 30.2815.14 32.950.00 3
R4 组内
279 128.21 0.46 2
总计
281 158.49 1 * *
3 2 1
组间 2 38.6119.30 43.090.00 3
R5 组内
281 125.90 0.45 2 *
总计
283 164.51 1 *
3 2 1
组间 2 22.4611.23 23.110.00 3
R6 组内
279 135.58 0.49 2
总计
281 158.04 1 * *
注:*表示二者之间差异在0.05水平上显著;1、2、3分别指小、中、大班。
结果表明,在自我责任心方面,小班与中班、大班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但中、大班之间年龄差异并不显著。在任务责任心方面,小、中、大班两两之间互有显著性差异。在他人责任心方面,小班与中班、大班有显著年龄差异,但中、大班之间差异不显著。在集体责任心方面,也是小班与中、大班有显著年龄差异。但中、大班年龄差异不显著。在过失责任心方面,小、中班与大班年龄差异显著,但小班与中班间无显著差异。在承诺责任心方面,也是小班与中、大班年龄差异显著,但中、大班间差异不明显。由此可以认为,除在过失责任心方面,大班是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责任心其它各方面中班是发展的关键年龄。
3.幼儿责任心性别差异显著性检验
幼儿责任心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小班,还是中、大班,幼儿在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他人责任心、过失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上性别差异都不显著,P值都高于0.05。 这说明,在幼儿责任心发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责任心也并未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现象。
四、讨论
幼儿期责任心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幼儿期责任心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幼儿责任心是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等等,是有关幼儿责任心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侧重就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1.幼儿责任心主要体现在自我、任务和承诺责任心
以往的研究(Rachman,1995;胡中天,1995 )主要侧重于考察幼儿责任心维度即其包含哪几方面,至于幼儿期其责任心的主要体现则缺乏研究。本研究发现,无论就幼儿期总体还是就小、中、大班而言,任务、自我、承诺责任心是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过失、他人、集体责任心则是其次的表现形式。其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幼儿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由近及远、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化方向发展。不少研究反映,幼儿期儿童更倾向于和更容易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与决定行为,而缺乏考虑他人、尤其集体的能力,而自我责任心是对自身有关的事如对自己的生活、游戏、学习、行为等负责,任务责任心是指对自己的任务负责,承诺责任心是指对自己说过的话、作出的承诺要努力去做到,这三种都与自身密切相关,本质上都属于“我向”的责任心。并且在日常教育,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成人通常更关注与幼儿自身有关的事、任务与行为等,如,记住玩完玩具要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想着带来,自己的事要自己认真负责地去做,自己说过的话要说话算话,等等,而对幼儿要对他人负责,为集体尽责任等则相对要求较少甚至有所忽视,特别是要求幼儿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则更少。庞丽娟(1997)对幼儿责任心家庭、教师影响因素的观察与调查研究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园都有较为严格的常规活动与制度,如每人每次做完游戏、看完图书等都要把玩具和图书收拾、摆放好,每人每天都要整理衣柜、用品柜等,老师也常要求小朋友要记住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要带的物品,这些无疑都为幼儿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过失责任心、他人责任心和集体责任心方面教育、要求的相对缺乏,则不利于幼儿这些责任心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应有重视,有意识地加强对幼儿这些方面的教育培养。
2.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关键年龄
不少研究者(如,陈会昌、王健敏等)对幼儿责任心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幼儿期责任心发展上存在关键期。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这一观点,表明中班是幼儿责任心主要维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当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后,也就进入了社会化的第二个场所。尤其在进入中班后,随着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教师经常交给他们一些任务、提出行为和学习上的要求,这为幼儿责任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如果说在家庭中幼儿主要是体验成人对他们尽责任、小班主要是适应集体生活的话,那么,在中班幼儿就要更多地自己学习着去做出责任行为,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与行为负责,如用完物品自己收拾,自己的事得自己想着、自己做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教育为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积极、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且它逐渐促成了幼儿的内在自我责任要求,因而使幼儿责任心在中班有相对较快、较大的发展,成为幼儿期责任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育上来说,教师和家庭应抓住儿童责任心发展的这一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巩固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
3.幼儿责任心发展无性别差异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否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和争论的领域之一,责任心也不例外。目前关于幼儿责任心是否存在着性别差异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责任认知属于个体认知系统,而在认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因而幼儿责任心可能在责任认知方面存在性别差异(Hook,1989;顾海根,1991); 另一种观点主张幼儿责任心研究应从整体上把握,从责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幼儿的责任心,他们发现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陈欣银,1987)。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后一种观点,即小、中、大班幼儿在责任心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责任心是个体的社会性品质,而社会性与认知既有一定相关,又有很大不同。虽然个体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如女孩在言语表达方面强于男孩,而男孩在空间、运算上更有优势,而这可能与生理特征有关,而社会性品质则更多是后天教育影响的结果。同样,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培养。还有的学者指出,男、女儿童在家庭责任、国家责任上存在着不同,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赋予男孩、女孩以不同的角色身份所致(马志尼)。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个体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男女都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此同时,妇女地位不断提高,在我国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这同样也反映在幼儿教育目标中。无论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师、家长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培养时对男孩女孩都要作同样的要求,并不因性别而异。儿童不论是男、女,同样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游戏、事情等负责。我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教育的无性别化倾向使得幼儿在责任心发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小、中、大班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除在过失责任心方面,大班是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责任心的其它方面,中班是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责任心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