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因体验而精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精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吸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课标对教育教学的阐述渗透着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体验”就是其中之一。“体验”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现达十九次之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重体验,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人文涵养的积淀离不开阅读,精神境界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体验。
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人类靠体验来生存发展。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人的情感和智慧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生成。阅读教学强调师生对语言情意的人生体验与感受,强调从各种语言中获取信息,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与作者进行心理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丰满学生的血肉,塑造学生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人生、自然和社会,阅读教学因体验而精彩。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探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策略。
一、以美读求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情是教学的根。朗读是激活、唤起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朗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叶圣陶先生称这样的朗读为“美读”。什么叫美读呢?叶老解释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很显然,叶老对于“美读”含义的界定,突出了“情感性”。读者在对作品“美读”的时候其实就像演员一样,以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为喜怒哀乐,阅读者成了作品的主人公。通过“美读”能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着力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琅琅诵读、默默思考的全新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思索、品味,体味课文的思想,逼近作者的心胸和境界,读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记念刘和珍君》描述刘和珍前去参加请愿,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句一句三逗的停顿,体会鲁迅为什么会语不成句,感悟作者悲愤、沉重的心情。读课文《五人墓碑记》,若能以洪亮、悲壮的声调,读出五人意气昂扬、谈笑而死的壮烈场面,以及作者感情淋漓、褒贬鲜明的评述,则可探得文章的主旨意蕴。
二、以比较求体验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如有条件可引进课文的原稿和修改稿,并比较两者的优劣。为什么《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把“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虽只是一字之易,但情感、气氛、爱憎却大不一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有时课文内容包含某种特殊情境,不易理解,不妨设计几种相近或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体验中加深印象。
在教学《守财奴》时,可以提问学生:葛朗台称赞女儿为什么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呢?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葛朗台并非一般地称赞女儿“好”,而在赏识女儿像“我”,像“我”一样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易。葛朗台只会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会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这么一比较,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葛朗台的内心世界,窥见了它的丑恶,一石双鸟,同时收到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以对话求体验
教育教学在对话中生成、发展和完成。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教学本身就是对话:读写是与教学文本对话;听说是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即是说,阅读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主体的体验,是推动以对话为特点的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在教学《项链》时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假如你是玛蒂尔德,如何避免悲剧?有的学生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大家认为这不道德。有的学生说:“以牙还牙,买一挂假的赔她!”又被大家否定了,因为在丢失项链的惊慌中,主人公不会想到那是假的。有的学生说:“干脆实话实说,只需要赔500法郎。”大家认为这不现实,即使主人公实说,佛莱思节夫人也未必认账。有的学生补充说:“那就拖一下,拖下去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又被大家否定了,因为诚实而又爱面子的玛蒂尔德不会这么做。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谁也无法帮助主人公避免悲剧。以玛蒂尔德的处境和实际,她只能如此,这符合人物性格,“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高尔基语),《项链》确是一篇天衣无缝的优秀小说。
四、以想象求体验
文学创作往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丰富的内心视像。这种想象既是思想的激扬与沉思,又是语言的修饰与锤炼。有利于内心体验的丰富和深化,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局震撼人心,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冒着风雨画的一片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呀!但遗憾的是,整篇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白。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2)有适当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的艺术才能,而最终却因此患病而献出生命。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当堂作文片段:
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啊!”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战抖着,风雨无情地灌进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画笔在墙上一笔一笔地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五、以活动求体验
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时空,激发学生探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活动情境。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用多种形式进行分析、讨论,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典型的实践活动就是辩论会与课本剧演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读演、动手写做,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愉悦,获取情感体验。课本剧演出最方便,只消略作布置,教室就是舞台,演员由师生推荐或自荐。
在教读人教版第四册戏剧单元时,笔者大胆采用了“让学生表演”的方案,大致过程如下:第一步,用四课时快速完成整个单元四篇课文的导读;第二步,把全班学生分四组,各指定一篇课文为剧本,自选导演,自行排练,教师随时指导;第三步,用两课时让各组进行表演,并要求对其他组作评议;第四步,用一课时作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演出后的评点,必须人人参与,目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教学,使师生的精神与身心得到充分与自由的舒展,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这次实践虽客观条件限制很多,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积极合作,认真探讨剧本,还在表演中对课文剧本作了一些创新。这样的语文课是学生和教师都快乐的。
总之,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的活知识。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使语文阅读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