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统计改革的几点思考_统计调查论文

关于政府统计改革的几点思考_统计调查论文

关于政府统计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管理体制是统计改革的关键

统计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是管理体制的变革。

现行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即统计业务、编制、经费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统计机构、人员归同级地方政府负责,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50年代初,我国物资极端缺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当时,国家在无力统管全国的统计经费的情况下不得以而为之。这样就造成统计部门长期以来对地方政府和社会服务不够,业务经费长期短缺的根本原因。显然,根据《统计法》,各级地方统计机构要对同级政府实行统计监督,这种违反管理原则的监督,是我们现行管理体制的产物,也是造成统计数字长期失真的重要原因。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好的统计管理体制。在1962年,中央作出的“四四决定”中提到要建立“一垂三统”的统计管理体制。“一垂三统”指省市县三级政府统计的业务和编制、干部、经费由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为国家统计局的派驻机构。“四四决定”是刘少奇同志针对1958年前后那场浮夸风造成的巨大灾难提出并制定的。可惜,因政治风波不断,而未能执行。时至今日,我们还在执行已被实践多次证明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是低效率的管理体制,不能不说是统计界的最大悲哀。

今天,我国已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必须适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高效率的“中央和地方两套统计系统”调查管理体制。将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区分开来。属于国家的统计调查任务,由中央统计调查系统来承担;属于地方政府的统计调查任务,由地方政府统计机构来完成。中央统计系统在省级设置统计调查分局,并按照经济区域, 在全国2/5的地市设置统计调查办事处。 其业务工作由国家统计调查局垂直领导,编制、人员和经费等由国家统计调查局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开展国家统计调查,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地方统计系统由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统计调查局组成,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主要任务是根据地方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开展地方统计调查,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服务,其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在统计业务上接受中央统计系统的领导。其优点是: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清楚明确,体现了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可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易于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中央统计系统更加精干灵活,更具有独立性,可以确保国家统计调查任务的完成,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好地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另一方面,地方统计机构与中央统计系统脱钩以后,可集中主要精力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换句话说,中央和地方脱钩以后,中央所需的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由其设置在各地方的分局和办事处调查获取。地方统计调查局为地方政府服务。当中央需要开展大型调查时,如需地方统计局配合,就应拔付相应的调查经费,根据谁受益谁付钱的原则办事。

中央和地方两套统计系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统计改革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大事,由此才可带动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的一系列变革。

二、统计指标体系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体制不仅决定了管理体制,也决定了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相应设计一套反映市场经济运作状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归纳起来看,由于两个根本性转变对统计指标体系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调整现有的反映国情国力的基本指标体系,分组不宜太细,要采取“抓大放小”以满足宏观经济调控需要为准则。凡是市场经济体制运作过程中,不再需要中央控制的指标能放则放,即放给各业务主管部门去统计。

第二,要完善并全面推进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第三,要建立反映宏观经济运作状况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必须内涵明晰、边界清楚。同时配置对宏观经济运作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总体上讲,这两套指标体系要少而精。

第四,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经济结构、规模水平、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定量刻划各个时期的我国经济由数量速度外延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内涵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以指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五,要随时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信息的需求,建立快速反映的信息库。即可随时设计出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统计指标群,以便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类需要的信息。

三、统计调查方法要以抽样调查为主体

当建立起轻便高效的统计指标体系之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以抽样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这也是同中央与地方两套统计系统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统计调查方法。可以设想,当下级统计局不需再向国家统计局提供统计报表的时候,中央统计系统要取得上述五个方面的统计资料,唯有依靠自身的系统搞抽样调查。正如世界上所有搞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那样,只有到这个时候,以抽样为主体的方法体系才能够实现。

四、统计报表制度改革必须与调查方法改革同步实施

1993年,在全国推行的新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即建立“基层一套表”,当时被称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龙头。实施一年后,因全国普遍存在数字失误增多,数据质量下降,统计报表及时性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国家统计局在1994年7月,不得不指出“本次改革的失误”, “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原设想的“下面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报表制度,不得不回复到“下面分头抓,上来再拼凑”的老路上来。

问题的根因究竟在哪里呢?

第一,“基层一套表”的设计者,思想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面报表的老框框里,不分大中小及微型企业、居民家庭都得填写“一套表”,以示全面,而且是超级汇总,可谓大而全,一统天下。在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的今天,“大而全”有这个必要吗?有这个可能吗?

第二,把统计报表制度与统计调查方法人为割裂开来。

第三,由于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收集统计资料习惯于指令式,对收集资料需多少成本,从未认真计算过。为了一个工业增加值指标,即要求全部工业企业都得填“一套表”。现在虽然已经上划到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但全国仍有成百上千万家。殊不知有谁计算过为了获得这一个指标,要发多少报表,要打多少电话,要跑多少路,要开多少会,要有多少人为之工作多少天。还有一些诸如“火柴”、“缝纫机针”之类的商品和物资数据,有必要再统计,层层上报汇总吗?为了填这些已经是毫无价值的指标,从乡开始,需要花费多少经费?

不计成本,不讲效率,是我们统计改革的拦路虎。不打掉这个拦路虎,我们改革的思路就不能建立在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统计改革的总目标

统计改革从本质上讲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其相应开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和统计报表制度的变革。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都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是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宏观决策和经济调整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由此,对我国统计改革相应提出了“六个转变六个提高”的总体目标。

1.统计管理体制,要从“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集中型体制,向建立“中央与地方两套统计系统”的分散型体制转变,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效率。

2.统计报表制度由现在的“基层一套表”为特征的指令型报表制度,向以“企业一张表”为标志的义务型报表制度转变,以提高统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3.统计调查方法由现在以层层上报为主要方式的全面型调查方法,向以抽样调查为主体配以多种调查相结合的非全面型调查方法转变,以提高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4.统计指标体系由现在重计划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的计划型指标,向重宏观轻考核,重价值(量)轻物资(量)的市场型指标转变,以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

5.信息传输手段要由现在单兵作战和手工劳动为特征的作坊型,向网络化(局域网,广域网)和办公自动化的整体型转变,以提高信息传输和利用程度。

6.统计行政运转方法,将由现在直接干预和行政命令为主体的命令型,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法制型转变,以提高统计运转渠道的畅通。

标签:;  ;  ;  

关于政府统计改革的几点思考_统计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