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 2010 年2月 -2015 年 2月所收治的 696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以及 Hp(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观察 Hp 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随访 1 年后选出 136 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并根除 Hp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法莫替丁)和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各 68 例,随访 1 年,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696 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589例为 Hp 阳性,其中 137 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23.26%;107例为 Hp 阴性,其中 9 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 8.41%。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P<0.05)。观察组 2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 2.94%,对照组中 8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 11.76%。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Hp 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可根据患者病情替换使用法莫替丁可降低出血风险。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Hp感染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走高,而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常用药物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但临床工作经验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使上消化道出血概率增加,尤其是患者伴有 Hp 阳性的情况下,出血概率更高。该研究根据我院近年来所接触的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对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均选取我院 2010 年 2月 -2015 年 2月所收治的 696 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其中男 364例,女 332例;年龄 42~82 岁,平均年龄(64.13±2.04)岁;≥ 60 岁者 484例,占 69.54%。排除胃癌、十二指肠及胃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炎、胃肠出血性疾病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损伤者;排除使用多种激素、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患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C-14-UBT(C-14 尿素呼气测试),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及 Hp,并作初次记录。随访 1 年后观察 Hp 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结果记为阳性组和阴性组。137 例阳性伴消化道出血病患中,经抗 Hp 治疗后,136例根除。将 136 例阳性伴消化道出血 Hp 根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68 例,对照组68例。两组病患均继续服用 2年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法莫替丁。随访 1 年,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期间全部研究过程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均签署同意书,并给予积极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Hp 检测方法 患者空腹服用 C-14 尿素胶囊,保持口腔洁净,静待 30 min 后将气体收集于集气瓶中,使用 C-14-UBT试纸检查。检测结果 = 样品瓶计量 - 收集瓶计量 / 仪器效率(dpm/mmol CO2)。若结果 <200 为阴性,≥ 200 为阳性。
1.3.2 Hp 根除方法 克拉霉素,每日 2 次,每次 250 mg;奥美拉唑,每日 2 次,每次 10 mg;阿莫西林,每日 2 次,每次 500 mg。连服 1 周后患者 C-14-UBT 结果为阴性则为根除。
1.3.3 用药方法 阿司匹林,每日 2 次,每次 50 mg,服用超过 3 个月;法莫替丁,每日睡前服用一次,每次 40 mg。
1.4 出血判定方法 患者见呕血、柏油状便体、大便隐血测试结果呈阳性、胃镜下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呈线状、点状出血或弥散性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 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 阳性组和 Hp 阴性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696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589例为 Hp 阳性,其中 137 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 23.26%;107 例为 Hp 阴性,其中 9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 8.41%。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和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出血情况对比
注: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抗炎药阿司匹林之间具有相关性,患者 Hp 阳性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上消化道出血概率增高。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药理学作用,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2].不同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均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来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GE1,PGE2)、前列环素(PGI1)、血栓素 A2(TXA2)的过程,进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但是,前列腺素在扩张血管、促进炎症反应的同时,也能够发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会造成胃肠道功能的损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发生,非甾体抗炎药的发生率为 1% ~ 2%[3]。机制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去离子化并扩散进入黏膜细胞内,直接造成胃黏膜的损害[4]; 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破坏[5]; 非甾体抗炎药抑制血栓素 A2的合成,导致血小板凝集功能下降,进而造成消化道原有疾病初学风险增加[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黏膜后会释放大量磷脂酶 A、毒素、尿素酶、脂酶以及蛋白酶,诱导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因子的释放,使胃肠黏膜受到损伤、出现炎性感染,使胃肠修复能力下降、使自体免疫力降低。该研究中,696 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589例为 Hp 阳性,其中 137 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 23.26%;107例为 Hp 阴性,
其中 9 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 8.41%。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为 2.94%,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为 11.76%。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着直接的关系,Hp 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临床用药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与 Hp 阳性率,适当选用替换药物以降低再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初民,韩盛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7):234-236.
[2]刘艺,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 70 例的临床分析【J】.药物研究,2013,22(6):46-48
[3]陈东海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及预防对策[J].海峡药学,2012,24(2):181 - 182.
[4]柳家红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51 - 152.
[5]李秋元,陈杰武,李郁声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J]. 河北医药,2011,33(14):2 152 - 2 153.
[6]颜祖良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征[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6):1 026 - 1 027.
论文作者:李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消化道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阳性论文; 患者论文; 阴性论文; 幽门论文; 抗炎药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