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观现状
教研活动,正在渐渐地失去它最本真的“研”味。选课上,难把握的内容,不研;有疑惑的内容自个儿“研”;上研讨课的,希望准备省力点、课堂顺利点。听课教师始终“冷若冰霜”。评课教师或七嘴八舌的浅层议论,或火力分散的零敲碎打,或挑优点说谁也不得罪。研修问题就这样“浅尝即止”。……传统的教研活动“活动”色彩浓、“研究”氛围淡,这便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学校的教研现状。
二、冷静思考
面对教研氛围渐失的教研组活动,我们重新审视了当前我校的教研模式:教研活动要么以展示课的形式出现,要么就是理论学习、看评录像,每一次活动后上交了相关的检查材料,一次教研活动就算是圆满结束了。这样的教研活动,没有从教师成长的“需求”点,去安排教研活动的内容,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单调培训的形式,慢慢磨去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期待,激不起教师参与的欲望。如何改进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积极思考、活动更具实效性,更利于教师教学上的成长……“‘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参加省里教研培训的一次活动的时候,听到期苗儿老师又一次提到了“同课异构”这一关键词,引发了我对教研活动形式的思考。
三、尝试前行
因为学校规模较大,考虑到自己的思考还不那么成熟,于是就“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我们率先在二年级进行了尝试:1.选定课题——《数松果》,即5的乘法口诀。2.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依自己的理解,各显神通设计教学方案。3.课堂实践。确定时间,面向全组成员上展示课。4.课后评议。听课教师观课后评议,上课教师自我反思。5.教学再设计。研讨后及时进行教学再设计,“跟进”教研。
四、总结反思
1.畏雷同而促思考。活动结束后,我分别找执教的两位教师和他们的备课组长聊了课: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查了很多资料,网上的、杂志上的,但是我都不敢一模一样地照搬,生怕运气不好,两个人上出一模一样的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只能借鉴那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思考自己能不能上出这样的效果,怎么改进会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2.由思考而引创新。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思考的间隙闪现。回头看两位教师课的设计,一位老师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学会编乘法口诀,她着重去研究了乘法口诀编写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以及这些难点突破的方法;而另一位老师因为有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她思考着怎样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就有了“借助你的小成,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
3.因创新而获精彩。“教育创新=教育元素的重新组合+教育思路的重新调整”。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这两位年轻教师的课,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教师能静下心来去研读教材素材,敢于依自己的理解,像一个刚出道的厨师,面对一堆相同的食材,敢于挑战,从而烹出独具特色的美食。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的个性,同时也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坚定前行
1.选定课题,提出目标。年级组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考虑每个教师教学上的特色,协同该年级教师讨论选定同课异构研讨的主题,即教学内容与本课研讨的主题。全校统一安排后在教研群中公布,便于每位教师及早准备。
2.研究教材,自主设计。每个执教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学生特点构思可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等。其余的教师要求熟悉教研内容及教学主题,做到有准备地观课。
3.课堂观察,思想碰撞。按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观摩课。要求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并写好评课记录。年级备课组长设计好教学后测试题,并于课后及时做好教学后测工作。
4.各抒己见,教研相长。课上完后,教研组利用网络教研的形式进行集体评议和个体反思,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研究主题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
5.反思提升,聚同存异。一方面,执教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或整理课堂实录,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及时记录、固定下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通过观摩课例,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环节,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处小技巧等等。在这一基础上,对于同一个年级的教师提出新的任务:“如果让你来上这堂课,你会怎么处理教材呢?请对这一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从而突出教研“跟进”,激发教师互补、互学、互促。
当然,对于教研这一博大精深的话题,这只是我们的尝试和摸索。今后,我们将在教学研讨道路上,努力做到同中求异,在课堂上显现我们数学学科特有的数学气质,给孩子留下数学痕迹,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压助力。
论文作者:羊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研活动论文; 这一论文; 教材论文; 异构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