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爵士与绿骑士的解题主题_高文论文

高文爵士与绿骑士的解题主题_高文论文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中的解形母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衣论文,爵士论文,骑士论文,高文论文,解形母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4-0056-07

十四世纪用英语诗体写成的传奇《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以下简称《高文》),以绿 衣骑士在亚瑟王朝廷提出砍头挑战开始,故事中异教和基督教的成分并存。早期的批评 家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企图在诗歌中寻找异教文化的框架,其后,又有人将诗歌看成 基督教宗教诗歌。英国牛津大学海伦·库普教授近年著文,专门讨论《高文》和相关作 品中的超自然成分。她认为,诗歌的精神不是异教的,而是基督教的,同时又认为诗歌 不是宗教诗歌,而是浪漫传奇。[1]这样的结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说明诗歌中超自 然成分和世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关系,因此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高文》叙述亚瑟王朝廷在欢度圣诞节时,希望有新奇的事情发生,以助节日之兴。 这时来了一位身材高大的绿衣骑士,向众骑士提出挑战:他自愿先让亚瑟王的一位骑士 用斧砍下自己的头颅,条件是一年之后,这位骑士要主动寻找绿衣骑士,接受他的砍头 。非同寻常的挑战引起满朝震动,无人敢应,以至亚瑟王不得不准备亲自出马。此时, 骑士高文上前,称愿意应战。于是,绿衣骑士引颈就戮,场景写得有声有色:

“高文双手紧攥巨斧,高高抡起——

他的左脚稍稍向前移了一步,

斧头猛然落在赤裸的脖子上,

斧到之处,皮肉顿时分成两半,

飞落的大斧,将颈骨从中劈断,

斧刃闪着寒光,深深扎进地里,

英俊的人头刹那间落在地上;

人们只见头颅就在脚下滚动;

血从躯干喷了出来,溅染绿衣,

彪形大汉立在那里,纹丝不动,

接着,他向前迈出僵直的双腿,

在场的人一个个都口瞠目呆;

他用巨手抓过头颅,高高举起,

然后走向绿马,一手揽住缰绳,

脚踏上了马蹬,翻身上了马背,

一只手拎着无躯头颅的头发,

稳稳当当地坐在鞍上,就象是

头不曾脱离了身躯,什么也没

发生。

他僵直的躯体

鲜血淋淋可怖,

看客深身哆嗦,

听他把话说完。”(421-443行)①

注释:①译自Malcolm Andrew & Ronald Waldron(eds.),The Poems of the Pearl

Manuscript,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1987,p.224。

斧落之处,身首两端,血流满地,但无头骑士能从容地拣起在地上滚动的头颅,头颅 还高声提醒高文要履行诺言。其后,无头绿衣骑士持头而去,满座愕然。如果我们套用 中国道家语言评论绿衣骑士,可以叹曰,“此乃神人也。”

绿衣骑士不是道家的术士,但颇有道家术士的特点,会解形变身之术。他不仅能将砍 下的头续上,而且能变形,后来以深山城堡主人的面目出现。故事的结尾,绿衣骑士亮 出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受亚瑟王同父异母的姐姐摩根·李·费的派遣,到亚瑟王朝廷 吓唬女王。绿衣骑士的砍头挑战,并非源于基督教传统。他提出的断头挑战,包含两层 意思,一是断头,另一是游戏。这是一种奇妙的结合,前者是对自然人极限的挑战,后 者从最简单的层次说,是满足人的娱乐需求,前者同死亡相联系,后者和享乐有关系。 在英国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传统文化中,断头和游戏常常结合在一起。伊丽萨白·布鲁尔 编撰,1972年出版的《<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素材来源和类似材料》收集了最为重要 的相关资料,来说明《高文》的创作可能依循的文学和文化传统。[2]为了本文讨论的 方便,这里分析几个最重要的例证。

最早的材料之一是1100年前后用中世纪爱尔兰语写的叙事作品《布里克里的盛宴》(

Bricriu's Feast),讲述骑士的故事。众骑士颇有金庸笔下武侠华山论剑的味道,争着 要那一份奖励最佳骑士的特别食物。有名为“恐怖”者,彪悍有力,善变形,会法术, 人称术士。他向骑士们提出,如果有骑士接受他的条件,用斧头砍他的头颅,次日再接 受他的斧砍,便可获得作为奖赏的食物。骑士科纳尔和卢瓦盖勒均认为,“恐怖”被砍 头后是否会死尚不可知,但自己若被砍头,性命休矣。骑士居许兰则表示,如众骑士能 将奖励的食物给他,就愿意接受条件,卢瓦盖勒与科纳尔郑重同意。“恐怖”施法术于 斧刃,置首于石,居许兰砍下“恐怖”的头颅,但“恐怖”手捧斧与头颅而去。次日晨 ,“恐怖”来砍头,居许兰引颈就戮。谁知“恐怖”仅用斧背击居许兰头三下,便承认 他是优胜者。也有抄本说,卢瓦盖勒和科纳尔接受“恐怖”的要求,砍去了“恐怖”的 头,但是轮到“恐怖”来砍他们的头时,两人均赖帐,不肯履约,只有居许兰履约。结 果,“恐怖”只是佯砍,肯定了居许兰的守信和勇气。[2](pp.18-23)

和《高文》中有关细节相似的是,这里的砍头对骑士而言,是生死考验。科纳尔和卢 丽盖勒心存畏惧,或不敢上前应战,或言而无信,终于耍赖。但是,这两位虽然行为不 够光彩,他们的思维确是符合自然人的思维方式:砍了头,人还能活吗?居许兰接受挑 战,可以说是一种超越常人思维的行动。这里,对个人品质和荣誉的考虑,已经超出了 对生命的关心。重要的是,居许兰接受挑战时,并没有将自己的生死和对上帝的信仰联 系起来。体现凯尔特传统的早期爱尔兰民间传说,诗歌《高文》中砍头和挑战的故事一 些最基本的要素。

亚瑟王的传奇先在欧洲大陆流行,法国作家克雷蒂安·德·特洛亚作《帕西法尔》(

Perceval),但没有完成。死后续作者很多,加上了卡拉朵斯的故事,并且有多种手稿 ,叙述大同小异。卡拉朵斯的故事第一个版本已经和亚瑟王传奇有关。故事中,一位身 材高大的骑士来到亚瑟王朝廷,提出要和这里的骑士交换砍头,并且明言,应战者一年 之后要接受他的砍头。在场的骑士都认为,接受挑战是愚蠢之至的事情。没有人应战, 骑士很失望,正要离去,新骑士卡拉朵斯应战。卡拉朵斯紧握刀剑上前,骑士应之以颈 。卡拉朵斯猛的一剑,头颅飞向大厅的高台,而骑士双手抓住头颅,重新安放在颈子上 。故事对这件事情带给相关人物的影响描写得比较详细。亚瑟王、众人,以及卡拉朵斯 的父母得知此事都又生气,又难受,但卡拉朵斯本人无忧无虑。到履约那一天,亚瑟王 提出用钱来赎命,遭拒。骑士作欲击状,国王昏厥。女王哭而出,愿以美女换之,骑士 复拒之。女王掩面,哭而退。骑士举刀,似要用力砍去,满场昏倒,但骑士将卡拉朵斯 悄悄拉到一边,告诉他,自己乃其父。[2](pp.24-32)这个故事和《高文》不同的是, 挑战者不仅考验卡拉朵斯的勇气,而且有认子的目的。

和断头有关的故事并非都包含解形的母题。有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骑士兰斯洛特,讲 的不是断头再续,而是以断头来考验骑士是否信守诺言。兰斯洛特来到一废城,一年轻 骑士要求兰斯洛特用斧砍下他的头,但一年之后兰斯洛特得来此处接受砍头。兰斯洛特 不愿无罪而诛,但青年骑士坚持,兰斯洛特不得已,砍下青年骑士头颅。一年之后,兰 斯洛特应约而来。准备给兰斯洛特一击的是被兰斯洛特杀死的骑士的兄弟。兰斯洛特知 死不可免,于是,“希望自己能不失言。他躺在地上,伸开双臂,成十字架状,祈祷上 帝宽恕。”兰斯洛特引颈受戮,骑士抡斧。兰斯洛特听见斧落,本能地低下了头,斧头 从一边偏过。骑士要兰斯洛特不躲闪,后者遵言。此时一女士大叫骑士住手,于是,骑 士扔下斧头,拜倒在兰斯洛特脚下。兰斯洛特后来得知,此废城遭受劫难,如无诚信骑 士来到,将永不会有人居住。在兰斯洛特之前,已有20多个骑士来过,每人砍下一颗人 头后,均承诺回来接受砍头,却无一人守信。今兰斯洛特如约而至,全城得救,众生欢 呼,齐赞上帝。[2](pp.36-41)这里,断头不仅和个人的品质相联系,而且同一个城市 的命运相关,并有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

比较而言,《高文》中的绿衣骑士提出砍头挑战,是因为他具有解形的超自然能力, 而兰斯洛特故事中的骑士提出挑战,不是因为自己能续头,而是希望牺牲自己换取整个 城市的生命。故事中,超自然的成分依然存在,如兰斯洛特的信守诺言,居然会给城市 带来生机,但是,断头本身没有超自然的成分,不包含游戏的因素,因为在兰斯洛特到 来之前,已经有至少20人丧命。《高文》的故事虽然牵涉到个人的生死问题,基调是轻 松的,而兰斯洛特的故事,充满了死亡笼罩下城市的沉重。兰斯洛特的故事中的砍头, 没有解形的成分,也没有游戏色彩,和《高文》中的解形模式形成对照。

《高文》的断头和续头故事,和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中有关断头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中国上古神话《山海经》中有一个叫“刑天”的女战神,与天帝相争,“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此处头断而身不死,而且还能 操干戚以舞,可以算是解形最早的例子之一。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有三则断头的记 载,其中《三王墓》最为著名。莫邪之子赤为报父仇而不能,“哭之甚悲”,客主动为 其报仇,但提出赤需献出头颅。赤“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在客承诺“ 不负子也”后,“尸乃仆”。客持头见楚王,楚王如其言,“于汤镬煮之”,神奇的是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据此引王前观,“客以剑拟 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这个故事中 的一些细节,如无头之躯双手捧头,类似绿衣骑士被砍头后手捧头颅,而赤的无躯之头 尚有生命,“踔出汤中,踬目大怒”,颇似绿衣骑士的断头说话。和绿衣骑士不同的是 ,赤实际上并非真的具备解形的超自然能力,无头之躯的捧头和头在汤中的踬目大怒, 不能改变赤已经失去生命的事实。赤和客,特别是客,颇有中国古代的侠风,行为没有 太多的怪异之处。并且,这个断头的故事,和复仇、除暴、行侠的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行侠的武士,主持正义代赤报仇,言而有信,不辱使命,以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 和西方骑士传奇鼓吹的理想骑士的道德标准,有许多相似之处。

《三王墓》同卷收录的另外两则故事,地点或时间都有具体的交代。一则是《贾雍无 头》。贾雍为豫章太守,“有神术”,即有超自然的能力。他为贼所杀后,失去头颅, 无头之躯能“上马回营中”,此细节和绿衣骑士无头之躯的骑马之态相似。贾雍的无头 之躯还可“胸中语”,并且能与部下慨然而谈,更显得神奇,表现了其视死如归的武士 (骑士)精神,同时,吏的涕泣使故事充满人情味。和断头后身躯不能言,但“立僵”不 倒的赤相比,贾雍的无头身躯上马回营,以及和部下进行带有黑色幽默的交谈,更多超 自然的成分。不过,和赤一样,贾雍不具有绿衣骑士完全的解形能力,最后以死亡告终 。

第三则故事《断头而语》:渤海太守史良,因一女子“许嫁而不果”,便怒而杀之, “断其头而归,投于灶下。曰‘当令火葬。’”由此可以看出良之残暴和女之社会地位 低下。良投断头于灶下时,断头尚语,“使君,我相从,何图当尔。”良梦中见此女称 要“还君物”,梦醒后居然见到女所还之嫁妆。比较而言,绿衣骑士头断而生命无虞, 赤、雍,以及“许嫁而不果”的女子,虽有神奇之处,仍不能打破自然人的根本局限, 断头之后最终归于死亡。

《搜神记》有和绿衣骑士续头更为相近的例子。第12卷中的《落头民》,记载了一个 被认为实际存在的特殊类别。他们“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 名焉。”此则记载中,有吴时将军朱桓的婢子的记载,说此婢:

“每夜卧后,头辄飞去。或从狗窦,或从天窗中出入,以耳为翼,将晓,复还。数数 如此,傍人怪之,夜中照视,唯有身无头,其体微冷,气息裁属。乃蒙之以被。至晓, 头还,碍被不得安,两三度,堕地。噫咤甚愁,体气甚急,状若将死。乃去被,头复起 ,傅颈。有顷,和平。桓以为大怪,畏不敢畜,乃放遣之。既而详之,乃知天性也。时 南征大将,亦往往得之。又尝有覆以铜盘者,头不得进,遂死。”

落头民和绿衣骑士一样,离开躯体的头依然存活。将军朱桓之婢女的奇特故事,将这 个传说具体化,说明落头民的飞头是“天性”。《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二,不仅收入 了飞头民的传说,而且还有飞头獠的记载,(“头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 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离身而去。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之,将晓飞 还,如梦觉,其腹实矣”)同时也记述了梵僧菩萨胜关于“阇婆国中有飞头者,其人无 目瞳子”的传说,以及《王子年拾遗》中记载的南方的“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 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海,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

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类似解形之民的记载,(注:《聊斋志异》中也收入许多和断头有 关的传说,如《快刀》等。)和英国中世纪浪漫传奇中绿衣骑士的故事相类。从民俗学 的角度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常常会有大体相同的传说。目前似 乎很难设想,14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相似的母题之间有某种直接的联系。 根据泰勒和弗雷泽等人为代表的人类学派的观点,类似解形的传说之雷同,原因是人们 曾经经历过相似的历史道路,处在相似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所以创造了 相似的文化事象。当然,根据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的观点,这种雷同性 是人类心理的共同性所派生。本文认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解形之民表达了人类求生 的欲望,也是人对自己的能力一种延伸的要求,一种飞的愿望,一种打破人自身局限追 求自由的想法。这里要说的是,《高文》中的解形母题,不是凯尔特人文化独有的现象 。

我们还可以考察中国文学作品中类似情况,来进一步理解《高文》中解形母题的特点 。

源于中国民间文化传说的解形母题,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不乏例证。《三国演义》取材 历史事件,但是揉进了民间传说的成分,如第77回叙述关羽之死,带有较多超自然色彩 。关羽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以忠勇著称,颇似亚瑟王朝廷的骑士,是小说刻意塑造的正面 形象。从他和刘备的关系看,关羽的角色类似亚瑟王传奇中的兰斯洛特,但是,关羽在 护卫刘备的两个夫人时遵循的道德标准,和陷入与王后感情纠葛的兰斯洛特完全不一样 ,因此在气质方面,关羽更像经受了色情考验的高文。关羽兵败麦城,成了吴王孙权的 俘虏。由于坚持不投降,被处以斩首。小说没有正面写处死关羽的场面,而是描写了其 死后索头的故事。关羽的灵魂到玉泉山老僧普净处大呼“还我头来”,普净告知“昔非 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并提醒关羽,颜良、文丑等人亦被砍头,“ 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普净和尚面对关羽索头,给予了符合佛教教义的 报应、轮回的解释,于是关羽的断头,不再具有通常的悲剧意义。关羽要求还头,似乎 认为还了头就能复生,而头不能还,就是认可死亡。关羽作为自然人,失去头颅,也就 失去了生命。但是,用超自然的手法,描写其魂魄和普净对话以及最终“皈依而去”, 是以另外一种手法使关羽断头后再生,即所谓成圣。

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中关羽的故事并没有因为关羽成圣而结束,关羽的断头在一定程 度上仍然存活。孙权断了关羽首级,恐刘备报仇,欲转嫁其祸,决定将关羽的首级“转 送与曹操,明教刘备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操,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孙权遣 使者用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送与曹操。后者见到的关羽首级,“面如平日”,甚至“ 口开目动,须发皆张”。这和《高文》中绿衣骑士落地的头颅,极为相似。曹操的反应 ,由“大喜”、“笑曰”,到“惊倒”乃至最后须“急救,良久方醒”,并且“愈加恐 惧”,并“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 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注:参见《三国演义》第77回《玉泉山关公 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这种种变化,和亚瑟王朝廷上众臣看到绿衣骑士血淋淋的头颅 在地上滚动,并且张口说话时的惊愕,是一致的。无论是亚瑟王的群臣,还是曹操,都 不怀疑超自然成分的存在,他们对于超自然的现象,怀有一种敬畏。不同的是,绿衣骑 士的断头,发生在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物身上,绿衣骑士头断而生命不断,是所谓解形 。关羽的断头一定时间内保持有限的生命,也有解形的色彩,但更近似《三王墓》中的 赤。《三国演义》基本根据史实写作,超自然的成分和神怪小说比较,要少得多。就是 这些有限的超自然成分,其实也并非完全是作者艺术上的考虑,而主要源于民间文化传 统。(注:相近的例子还可以举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其中说,“然五人之当刑也, 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在形式上和《高文》的解形母题较为接近的,是《西游记》第46回《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中的孙悟空在车迟国和道教正面交锋,与三个道士斗法。道士声称, 他们“会砍下头来,又能安上;剖腹剜心,还再长完;滚油锅里,又能洗澡。”国王的 反应同亚瑟王朝廷的众人,以为“此三事都是寻死之路!”孙悟空也告诉国王,自己会 砍头不死之法,并且在杀场听凭刽子手砍头,

“只听喊一声‘开刀!’飕的把个头砍将下来,又被刽子手一脚踢了去,好似滚西瓜一 般,滚有三四十步远近。行者腔中更不出血,只听得肚里叫声:‘头来!’慌得鹿力大 仙见有这般手段,即念咒语,教本坊土地神祇:‘将人头扯住,待我赢了和尚,奏了 国王,与你把小祠堂盖作大庙宇,泥塑像改作正金身。’原来那些土地神祇因他有五 雷法,也服他使唤,暗中真个把行者头按住了。行者又叫声:‘头来!’那头一似生根 ,莫想得动。行者心焦,捻着拳,挣了一挣,将捆的绳子就皆挣断,喝声:‘长!’飕 的腔子内长出一个头来。唬得那刽子手,个个心惊;羽林军,人人胆战。那监斩官急走 入朝奏道:‘万岁,那小和尚砍了头,又长出一颗来了。’”

孙悟空和道士斗法,不仅赌砍头,还赌剖腹剜心,赌下烧滚的油锅,本质上都是打破 自然人的限制。绿衣骑士的解形,本质上是异教的,但它在诗歌中并不和基督教形成冲 突。和《高文》相比,《西游记》中的解形故事,更多宗教的含义。《西游记》中,断 头比赛带有明显的宗教倾向。孙悟空的变形,体现的是佛法的力量,三个道士的失败, 说明佛道相争,佛大于道的思想。不过,由于《西游记》本身植根于民间文化之中,神 怪故事寓于谈笑之间,宗教的严肃性被民间乐观的精神冲淡,断头的故事表达的宗教情 感,比起《高文》中对基督教情感的不断强调,反而显得淡薄。

断头和游戏完全的结合,可以在《三遂平妖传》中找到。和《西游记》中佛道斗法相 比,这里少了宗教冲突的内容,更多了游戏的味道。小说《三遂平妖传》第11回《弹子 和尚摄善王钱 杜七圣法术剁孩儿》中,杜七圣声称会用法术剁孩儿,又能将头接上, 并明言此为续头法。他的解形已经不限于自身的解形。杜七圣胸有成竹地将小孩的头剁 下,因有人捣乱,无法将头续上。和尚认为杜口出大言,要和他为难,但也仅止于恶作 剧式的游戏而已,非真的要坏他的事,气氛就显得轻松。杜七圣续头不能,知道有人为 难,主动承认自己言语不到,希望恕罪,显得合情合理。几次续头不上的尴尬,使杜七 圣当场将葫芦子埋在地里,让其生藤长大,开花结葫芦,然后剁下半个葫芦,以致在楼 上的和尚头从腔子上也骨碌碌滚将下来。这样的情节描写,比起《高文》的场景,更显 得悬念丛生,别有情趣。

《三遂平妖传》中的杜七圣象绿衣骑士一样,向观众交代自己的游戏内容,不过,他 不是向谁挑战,而是要人们欣赏他的表演,得到一些钱。杜七圣用儿童作为表演工具, 诉诸的不仅是观众的好奇心,而且是观众对无辜儿童的怜悯心,本身包含某种危险性、 刺激性和残酷性。和尚的介入,使单纯的表演有了斗法的成分,而杜七圣的低调处理, 使他的表演的卖艺成分更加突出,不包含《西游记》中敬佛贬道的宗教冲突成分。

相比而言,《高文》中解形源于非基督教的凯尔特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诗歌中 并不和基督教传统处于对立地位。这不仅因为绿衣骑士挑战的目的是考验亚瑟王的骑士 ,而且因为绿衣骑士并没有提出一个不同于亚瑟王骑士的道德标准,而是完全采用亚瑟 王骑士奉行的道德标准。因此,绿衣骑士实质上代表了两个传统:一个是世俗的,异教 的传统,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致人们忘记区分或无 法区分它们。换句话说,在基督教色彩浓厚的《高文》中,世俗和异教的因素得到基督 教因素的认同,并不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同意库普的说法, 《高文》的精神是基督教的。

事实上,《高文》中的解形在故事中并不占中心地位。构成故事主要冲突的,不是异 教和基督教这两种成分,而是超自然成分和自然成分,亦即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神)和 仅具有自然能力的人。前者的解形对自然人形成挑战,成为故事的兴趣点,却并不是故 事情节发展的真正中心。它构成了一种背景,一种参照物,其意义,是检验后者自然局 限的极限。在这背景和氛围中,高文一直是活动的中心。挑战虽然存在,却不存在所谓 斗法。绿衣骑士的解形被当作奇迹来接受,但是没有人怀疑所见的不合理性。对绿衣骑 士解形的认可,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基础。高文并没有对绿衣骑士的头与身躯分离发表任 何评论,可以说,他完全接受和理解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从一个角度来说,高文对绿衣 骑士本人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绿衣骑士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说,他自始至终关心的都 是他自身。高文从来也没有希望自己具有绿衣骑士的解形能力。尽管故事充满了对基督 教教义的宣扬,强调高文作为基督教理想骑士的种种美德,其根本点,还是考察高文作 为自然人与社会人所具有的极限和局限。

对于高文来说,断头是丧失生命,是生命的结束。作为自然人,高文事实上不可能像 绿衣骑士一样解形,接受城堡女主人的护身腰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于他事实上接 受了腰带,他最后接受绿衣骑士的砍头,已不能给读者带来多少恐怖感。这里,腰带有 没有发挥其功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文认识到并且承认自己的作为自然人的局限,故 事也从超自然的神奇一面转向了自然的现实一面。高文从固执地接受挑战,到开始考虑 自己的真实处境,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绿衣骑士考验的,不是高文有没有解形的能 力,而是高文能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于是,对人的自然特性的挑战,变成了对人的社 会特性或道德品质的考验。

源于民间传说的解形母题,其本质是寻求一种永生,和基督教或佛教等追求宗教意义 上的永生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和文学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又展 示出各自鲜明的特点。相似的解形母题,在《三国演义》中服务于佛教的成圣或显圣思 想,在《西游记》中表现为敬佛灭道,在《三遂平妖传》中表现为一种类似魔法的民间 卖艺式的表演(当然又被称为妖术),在《高文》中则表现为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包括基督教信仰)自始至终的关注和对人性本身的反思。这样的结论,并不意味着《高 文》的思想性或艺术性就高于或低于我们讨论的相关中国古典小说,而是强调相似的母 题在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世俗和宗教相互渗透和制约中的不同作 用。

收稿日期:2004-5-10

注释:

②有关骑士高文的故事,和断头有关的,还有高文爵士和高傲女子的故事。高文抵达 高傲女子的城堡,被告知该女子非最优秀的骑士不爱。见到傲慢女子后,女子带他参观 一密室,内有4墓,极为华丽,右侧墙中,有三个隐密处,饰以黄金珠宝。女告之,“ 三墓为世间最佳骑士所设,第四为吾本人。骑士之一名高文,另一为湖上朗斯洛特,此 二人吾均深爱之;但是,第三人为帕西法尔,吾对其之爱胜于其他两位。吾将示君,若 三人在此,吾如何处置之,如三人不能同时在此,吾将分别处之。”女子从墙上取一利 剑,并告之,“吾将乘其不备断其头颅。厚葬其尸墓中。其生时,吾不能乐,其死则吾 乐之;如吾亦死,将置尸第4棺,以伴三良骑士也。”女子款待高文,但是不知其身份 。同时,女已经命城堡中的骑士,如见这三位骑士,定引见之。高文次日告别,当然无 心返回。途中遇骑士问其姓名,告之,骑士又告之要引其见女子。[参见L.E.Brewer,pp .33-35]这个故事虽然没有断头再续的情节,但是,断头厚葬也令人毛骨悚然,和《高 文》中血淋淋的断头在地上滚动以及后来英国哥特式小说有共同之处。

标签:;  ;  ;  ;  ;  ;  ;  ;  

高文爵士与绿骑士的解题主题_高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