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_大学和学院论文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_大学和学院论文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工程技术论文,现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3)05-0025-05

技术教育是印度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印度经济始终维持高速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这与其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支持密不可分。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成为少数几个致力于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工程和技术人才。

一、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

作为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起源于英国殖民地时期[1]。当时的殖民者在印度建立技术培训中心,主要是为了培训从本地招募的监工和工匠。第一所有记录的工业学校成立于1842年,隶属于马德拉斯辖区清奈马(Guindy)的军事工厂,它在1858年发展为清奈马工程学院,附属于马德拉斯大学。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的工程学院迅速发展,当时印度的统治者也试图在管辖区内建立一所类似的学院,宗旨是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在数学学科的特殊才能。1847年,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成立了托马森工程学院(又名鲁尔基学院),目的是培养鲁尔基(Roorkee)的土木工程师。它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所工程学院,颁发与大学同级的文凭。随后到1856年为止,又分别在管辖区内建立了三所工程学院。

印度统治者在孟买建立工程学院的计划落空后,1858年将浦那(Poona)的监工学校(1854)发展为浦那工程学院,并附属于孟买大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浦那学院是西部辖区内的唯一一所工程学院。

1856年成立的加尔各答土木工程学院(Bengal)后更名为孟加拉工程学院,附属于加尔各答大学,1880年将校址迁至锡布尔(Sibpur)。

到1880年为止,锡布尔、浦那和清奈马的三所学院都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学位课程。随着机械和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1887年,在孟买成立了维多利亚银禧科技学院,目标是培训电气、机械和纺织工程的生员。1915年,班加罗尔印度科学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Bangalore,1909)开设电气工程班,给毕业生颁发相当于学位的准学员证(associateships)。

1907年,抵制英货运动的领导人在孟加拉成立了全国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试图建立一所真正的国立大学,在开设的众多学院中,只有贾达普(Jadavpur)工程技术学院幸存了下来,它于1908年开始授予机械和工程专业文凭,1921年开始授予化学工程专业文凭。

印度工业委员会(1915)反对在工程学院引进电气工程课程,贝拿勒斯大学(1917)成为首个开设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冶金工程学位班的大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锡布尔的孟加拉工程学院才开设了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课程(1935—1936年),并于1939—1940年间开设了冶金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同一时间也被引入了清奈马和浦那的工程学院。

自1947年8月15日,即印度独立之日起,大量的工程学院开始建立,以满足印度作为工业大国的人才需求[2]。

(二)现状

印度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包括工程学、技术学、管理学、建筑学、城镇规划学、药剂学、应用艺术、酒店管理和餐饮技术、职业资格教育等[3]。当前的印度高等技术教育机构众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中央政府拨款的院校、邦政府拨款的院校和民办院校。这些机构分别提供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印度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由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ll India Council for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AICTE)管辖。AICTE在1945年11月成立之初只是作为一个咨询机构,直到1987年通过议会法案获得了法定的地位,负责印度技术教育的管理和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发展。

截止到2012年底,由中央政府拨款的科技教育机构只有81所,其中包括,印度理工学院(IITs)15所,印度管理学院(IIMs)13所,印度科学学院(IISc,Bangalore)1所,印度科学、教育与研究学院(IISERs)5所,国立技术学院(NITs)30所,印度信息工程学院(IIITs)4所,全国技术教师培训与研究学院(NITTTRs)4所,规划与建筑学院、印度矿业学院等其他院校9所[2]。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顶尖的工程教育和研究机构,1951年,在印度东部的卡拉格普尔(Kharagpur)建成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至今已有15所。印度理工学院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创建,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出大量一流人才,使印度享有“世界办公室”之称。学院不仅培养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肩负着培训其他工程学院教师的任务。

2011年,印度共有7361个可授予学位的工程技术学院,运行1036个学位项目,可招收1954482名学生。印度的大学以纳附制为主,各种工程技术教育机构一般都在学术上附属于本地区的大学,只有少数工程学院取得了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地位相当于大学,如NITs。而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从建立时就不隶属于传统的大学系统,而是自成体系的“国家重点学院系统”[4]。

二、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印度经济高速发展,持续保持在7%左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巴西、俄罗斯一起名列“金砖四国”。从绝对规模来看,印度是全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到2030年可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对于这样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且始终面临着多种冲突与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一奇迹很大程度要归因于印度教育的支撑,尤其与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国家政策支持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

印度独立后,政府始终把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作为发展教育的重点,通过加大投资、制定法案等措施支持技术教育的扩张。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产业是战略产业,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印度未来的重要影响,等等[5]。这一思想促使印度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推动了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在2008年前仅有七所,2008—2010年间,在《社会法案》的推动下,三年就新建了八所分校[4]。

AICTE作为技术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隶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部。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赋予了它法定的权力,制定和维护技术院校的规范与标准,确保技术教育在全国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

(二)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从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历史来看,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最初,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技术培训中心,主要是为了培训建设和维护公共设施、道路、运河、港口的监工,以及培训陆军、海军和调查部门操作仪器和设备的工匠。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市场需求。印度独立后,国家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来从事建设,科技教育更是被认为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关键所在,因此,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大量的工程学院,并建设相应的技术教育设施,以培养社会和市场所需的人才。

市场影响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发挥。在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尤其突出。印度高等教育存在着供需之间巨大的数量和结构落差,正是这种需求空间造就了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大发展。而在市场供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竞争机制并没有在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得到适度发挥,因此,市场对技术教育的影响呈现失衡状态,这就使得印度技术教育系统呈现高度同质性,压制了工程技术学院的创新空间。

(三)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与高科技产业的联结

在中央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印度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与高科技产业的联结,通过专业人才供给、科研成果转化、以大学产业园为载体的校企合作等模式[6],使高等工程技术学院成为高技术的发源地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成为知识经济崛起的重要基地。

一方面,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力竞争就其实质而言,是各国高技术创新人才质量与占有数量的综合比拼。当代印度的强势崛起离不开其人力资源的支持,离不开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大作用的发挥。据统计,印度每年培养30万软件人才,构成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基石。2010年印度信息产业产值接近1030亿美元,大约占本国GDP比重的20%。由于拥有大量精通英语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印度仍是发达国家的首选软件外包地。2011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份额达到58%。印度的软件人才已经大量流向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印度软件业的竞争。

另一方面,印度的高等技术教育与高科技产业密切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和研发条件,通过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高度集中化,院校缺乏自主权

印度的高等教育系统受到来自中央和政府的多重限制,法定机构包括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等。AICTE是印度技术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技术教育在印度的发展,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规划和维护本国技术教育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对技术学院及其专业的认证,保证教育质量;确定优先领域的投资;审批高等技术院校的设立和新专业的开办等。该委员会隶属于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中央集权化的管理使得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同质化,限制了高等工程院校的自主权。在中央政府对于技术教育的准入、学费和招生制度方面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在财政拨款和质量保障方面又出现了政策盲点,说明印度政府对技术教育院校的管理既高度集中又有政策缺位。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印度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频繁遭遇司法干预,使存在问题更加突出。印度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又具有分权、复杂和断裂性的特点,这从另一个方面阻碍了政府对技术院校的有效监管。

另外,附属制是印度高等教育的特殊组织体制,各类技术院校一般都在学术上隶属于本地区的大学,又有中央政府或邦政府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这种管理制度严重限制了院校自主性的发挥,也促使它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寻求突破。

(二)技术教育机构众多,质量参差不齐

印度技术教育机构的发展呈两极化趋势,印度理工学院等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但另一端的附属学院及一些私立大学却存在极严重的质量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印度共有226所大学及组织,有超过8000所学院附属于这些大学,经过AICTE批准办学的技术学院有7361所,其中5000多所属于办学质量不高的私立院校。1970年后,随着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一大批设施简陋、师资经验不足的私立工程学院建立起来,达到1100多所,占有生源的75%,而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IITs只有7所,IISc只有1所。私立学院的毕业生只有20%能够被雇佣。而由于席位有限,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进入到公立机构学习。印度理工学院每年仅从300000申请者中选拔3000名学生。2006年,技术教育每年培养230000学士、20000硕士和1000博士生。与之相反的是,2008年12月印度理工学院(孟买)的报告指出,IITs或IISc培养的学士比例只占上述数字的1%,硕士占4%,博士占40%[7]。因此,印度技术教育处于畸形发展。

伴随大量民营企业的加入,印度的工程技术教育系统正在经历过度发展阶段。私立院校与机构的教育质量令人质疑,为保证质量,同时为应对未来全球竞争挑战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改革技术教育来增强印度的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共识。

(三)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优秀师资数量短缺

印度技术院校的扩展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国内优秀师资紧缺,另一方面,大学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数量不足。印度截至2010年新建了8所IITs,未来预计将继续建设20所,这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招聘优秀的博士学位教师。 AICTE的标准中提出技术院校理想的生师比是15∶1,而印度全国每年仅培养1000名博士生,这对于现有需求来说尚且不足,更不要说未来新建的IITs了。印度的一流学院也应该采取美国公立大学的模式,吸引高水平研究生参与助教工作。15:1的生师比在美国的常青藤联盟高校可能能够达到,但是在伯克利、伊力诺依等著名公立大学生师比只是20∶1,这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数量庞大,因此研究生常常参与到助教工作中来。另外,印度现有的IITs应该把研究放在首位,并鼓励其他中心大学和国立技术学院也进行研究。如果印度遵守美国公立大学的标准,即一个导师每年带一个博士生,那么,每一个IITs学校每年就可培养150个工程学博士,而不是现在的40个。新建的8个IITs如果运转顺利,那么到2015年,他们每年可以为印度培养5000名博士,这样的培养数量更为合理[7]。

另外,工程学院教师的待遇偏低,而高科技人才在企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学校的工资收入,使得许多私立机构很难留住师资,许多教师转投商界,一些机构甚至学期结束时的教师数量少于开学时[8]。

(四)基础设施陈旧,地区差异明显

目前印度的工程技术教育机构中,民办机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少数的国家资助机构中,由于政府资金支持不足,造成教室资源缺乏,实验室数量不足,科研条件落后,基础设施陈旧等后果。与中央资助机构相比,民办院校的基础设施增长迅速,但民办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仅有一小部分院校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办学声誉良好。

另外,工程院校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更偏向南方中部、南部和西北地区。安得拉邦、泰米尔纳德邦、中央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拥有数量最多的机构,东北州数量最少。

四、启示

印度的技术教育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取得的成就和对印度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正是由于印度的强势崛起,近年来“龙象之争”的对比一直方兴未艾[9]。印度与我国同属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相似的灿烂历史文明,也在近代经历过同样苦难深重的殖民侵略,目前更是面临着诸多相似的问题。无论“龙象之争”也好,或是“龙象共舞”也罢[10],皆基于两国在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及经济背景等方面极大相似性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向印度学习和借鉴其先进之处,摒弃缺点和不足,以此促进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

首先,国家应重视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认识到它对高科技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推行举措大力支持其发展。

其次,合理发挥政府的调控行为,发挥院校自主权。使政府由主导管控逐渐向监督的角色转变,由管理者向供应者、支持者转变,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协调技术教育的发展[11]。

再次,加强高等工程院校与高科技产业之间的联结,完善联结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实现共赢。

标签:;  ;  ;  ;  ;  ;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_大学和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