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中国银行业资本运营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银行业论文,资本运营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向工商业领域进行资本渗透与扩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产融结合,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商业银行资本运营不可逆转的普遍潮流,在这种背景下,不管从哪一角度来考察,产融结合也代表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运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中国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依据
资本的扩张性要求我国银行资本应当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这就要求我国银行必须在传统的资本运作方式和范围之外,不断为其资本开拓新的更大的运作空间,包括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与扩张;而从资本的盈利特性出发,我国银行有必要超出传统的信贷框架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运作资本,其中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就是资本的盈利本性对银行资本运营的内在要求;为了满足资本竞争本性的要求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竞争环境,客观上要求我国银行必须打破人为设定的资本运作壁垒,向产业领域进行资本渗透与扩张,我国银行业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扩展资本运作的外部边界,就是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举措,它既可以使银行获得多种资产分散化的途径,也可使银行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的现实参与来保证其投资资本的安全,还可使银行借助企业股票的随时买卖而达到增强资本流动性,减少资本运营风险的目的。
我国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不良资产问题。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存量中,约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不良债权。对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处理,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产融之间的结合。通过产融资本结合化解不良债权的具体方式就是债权股权化,即利用股份制改造的办法,对那些具有国民经济骨干性质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的企业,银行可将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企业的投资,从而把部分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通过产融结合方式解决不良债权问题,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银行都有好处。
产融结合在中国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产融结合始于80年代中期的银行体系改革。8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股份制或地区性商业银行应运而生,也正是在这些股份制或地区性商业银行的组建过程中,我国开始了产融结合的初步探索。
我国产融结合的最早实践是交通银行的设立。交通银行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全国性商业银行,其资本金的筹集采取国家控股和分开招股相结合的方式,实际股权结构为国家和地方财政占72%,工商企业占28%。由于交通银行的股本中有1/4强的部分来自工商企业的投资,因此,交通银行的设立无疑首开我国产融结合之先河。继交通银行之后,我国出现了工商企业向银行进行投资的高潮,其标志就是各家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纷纷设立。其代表性银行是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商企业以参股的形式对银行进行资本渗透。另外,我国产融结合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更为直接的、更为极端的方式,即工商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全资附属的商业银行而将资本运作延伸到银行领域。其典型代表就是中信实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建立。
我国的产融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站在银行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考察,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突出问题反映在: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仅仅是单一方向或单一类型的结合,都表现在工商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资本渗透,银行在这种结合中都毫无例外地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使我国的产融结合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工商企业主导型特征。这种单一方面或单一类型的产融结合对银行的资本运营极为不利。单一工商企业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限制或缩小了我国银行的运营空间,在单一方向的产融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可以通过参股、建立自己的全资附属银行等方式将资本运作向银行领域扩张,银行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工商企业进行反向资本渗透,这不仅限制着银行资本运营范围的开拓,而且还会使其原有运营空间受到工商企业的外来挤压。单一工商企业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妨碍着银行资本盈利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商业银行只能固守在传统的信贷业务领域,难以通过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参与开辟多样化的资本盈利途径,分享现代工商企业的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即使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也因工商企业的资本渗透和利润分割而使银行自身的盈利相对减少。单一方向的产融结合,使商业银行在资本运营竞争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工商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地向银行领域进行资本扩展,银行本身却不能通过投资持股对工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这无疑在赋予工商企业运营特权的同时剥夺了银行扩充资本运作范围的机会。最后,单一方向的产融结合也不利于银行不良资产的消化和处理。对不良债权的处理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案,部分债权转股权就是其中一条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单一方向的产融结合排斥银行对企业的投资或持股。
中国产隔结合的目标模式和方式选择
我国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就是双向结合模式,即工商企业可以通过持股,设立全资附属银行等将资本运营向银行领域扩展,银行也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参与或资本渗透,通过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这种双向渗透,最终形成若干家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资本集团。之所以如此设立我国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是因为:第一,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双向渗透是现代西方各国产融结合的通行规则,正是由于双向渗透已成为国际通行普遍规则,因此,为了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我们也应实行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双向渗透的产融结合模式。在坚持工商企业对银行渗透的同时,允许银行以各种方式将资本运营向工商企业领域延伸。第二,双向渗透模式对银行的资本运营更为有利。它可以拓宽银行资本运营的外部空间,使银行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分散资本经营风险的渠道,开辟更多的增加资本盈利的途径;可以使银行达到稳定客户、扩大资本运营规模的目的;可以为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供可资选择的方案;还可以加强银行的竞争地位,使之得以与国内工商企业和国际银行集团做更为公平、对等的竞争。
银行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我国银行渗入企业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主要选择。
1、购买工商企业的股票
采用这种方式渗入企业对银行的资本运营非常有利。第一,它可以使银行获得企业股东的身份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资格,特别是当购买的股票达到股票控制额后,更可使银行支配企业的经营决策,以便保证银行所投资本的安全。第二,它有利于银行获得较高的资本盈利。因为银行购买了工商企业的股票后,不仅能分享企业的高额利润,而且还能获得股票差价收益,这些收益往往大于一般的贷款利息收入。第三,它可以使银行获得更多的规避资本运营风险的手段和途径。原因在于,银行买卖企业的股票不仅拓宽了其资本运用的渠道,促进了其资产的多样化和资本经营的分散化,而且还可使银行借助二级市场上股票的随时买卖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和运作的灵活性,从而达到防范和避免市场风险的目的。
2、参与发行或推销企业的股票。
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渗入企业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银行在参与发行或推销企业股票的活动中,对那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股票可以持有一部分而不向外推销;二是在包销企业股票过程中,对于社会公众认购后的余额部分银行自动购进。前者是银行对企业的主动性参与;后者则是银行对企业的被动性参与。
3、参与建立新的工商业股份公司
银行作为发起人直接参与股份公司的创建活动,这是银行渗入企业的较为直接的形式,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渗入企业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对股份公司的控股,从而达到控制企业经营决策的目的。
4、参与对工商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
兼并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重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渗入企业,既可以扩大资本运营范围,获得较大的范围经济利益,也可以利用其特有的人才、信息和资金优势,整合并购对象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
5、债权转股权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债权转股权不仅是银行渗入企业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现实方式,而且也是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解决企业债务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标签:银行论文; 股票论文; 产融结合论文; 工商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作论文; 投资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