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选择探讨

郑州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选择探讨

一、郑州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础选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叶丹勇[1](2021)在《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公路网络越来越密集,公路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穿越一个或多个煤系地层采空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地质条件,煤层采空区具有软弱性及空间变异性,不仅对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破坏,还会对隧道施工及安全运营带来巨大潜在危害。因此,开展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确保公路隧道安全通过采空区地段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召(夸)泸(西)高速公路项目白兆隧道穿越多个煤层采空区为工程研究背景,在地质勘察报告、采空区物探及隧道现场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隧道穿越多煤层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加固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物探方法(瞬变电磁法)对隧址区ZK9+016~ZK9+100、YK9+016~YK9+100段进行大面积勘探,并对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采用地质雷达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综合获取隧道煤层采空区的分布状况,即1#、2#、3#采空区的空间位置、规模大小及破坏范围等基本情况。(2)根据煤层开采过后采空区“三带”理论分析围岩破坏特征和力学特性,同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采空区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破坏高度。结合弹塑性力学理论和隧道开挖力学理论,对采空区隧道围岩及应力场进行力学特征分析,在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隧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和开挖半径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判定依据和判定方法。(3)采用RPFA2D软件分别对高径比H/D=2的50mm×100mm、100mm×200mm、250mm×500mm、500mm×1000mm、1000mm×2000mm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以及对250mm×500mm试样进行不同围压的三轴加载和卸荷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尺寸、不同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材料的声发射特性、岩石试件强度变化特征以及破坏规律,分析了尺寸效应对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和力学特性的影响关系。(4)通过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三维实体模型,选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从采空区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应变、塑性区范围以及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分析未采取加固措施和采取加固措施两种工况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状况,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加固措施对隧道稳定性的改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采取加固措施工况下,围岩水平、纵向变形大幅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改善,隧道围岩塑性区与采空区塑性区没有贯通或贯通程度极大减弱,隧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5)总结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一般处置方法,针对白兆隧道1#、2#、3#采空区提出了不同加固措施及具体施工方案,结合现场监控量测对处置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围岩总体变形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周长安[2](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崔光鹏[3](2020)在《郑州市典型工程地质单元盾构掘进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坍塌、喷涌、地表发生较大沉降、上方既有管线损伤等事故是盾构施工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基于工程条件,拟定科学的盾构掘进控制参数是避免上述事故发生的关键。盾构掘进参数与地质特征紧密联系,郑州市虽然施工运营了多条地铁隧道,但是关于郑州市盾构隧道沿线地质特征的归纳总结,以及相应盾构掘进参数的研究尚不充分,盾构掘进参数经验公式还有待验证,相关的经验系数还有待依据工程实例确定。归纳郑州地区典型地质区域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盾构掘进参数的合理取值具有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广泛搜集郑州地铁隧道沿线的地质勘察资料,并结合典型案例,从盾构施工的角度将郑州市区浅层土(埋深35m以内)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单元,认为这3个地质单元内的岩土体具有相近的岩土特征,并结合4个工程实例,验证了地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一步总结了郑州市区典型地质单元相应岩土力学特征。通过现场调研、统计分析的方法,选择盾构总推力、刀盘扭矩、土仓压力、每环同步注浆量作为控制参数,用掘进速度、地表沉降作为施工质量的评价指标,得出了郑州市典型地质单元盾构掘进参数的取值范围,并建立地质特征与盾构掘进参数之间的关联库,可为实际盾构施工提供参考。用施工中常用的经验公式验证了上述成果的合理性,并通过将实测数据代入经验公式反算,确定了适合郑州地区的岩土特征的经验系数取值范围。最后选择6项代表外部环境特征的参数作为输入值,这6项参数分别为:隧道轴线埋深x1(m)、相对水位x2(m)、土体天然重度x3(k N/m3)、土体粘聚力x4(k Pa)、内摩擦角x5(°)、盾构机刀盘开口率x6(%);选择4组盾构掘进参数作为输出值,分别是盾构总推力(t)、刀盘扭矩(k N·m)、土仓压力(bar)、每环同步注浆量(m3/环);建立了包含2个隐含层、节点数均为25的BP网络结构,进而研究外部环境特征与盾构掘进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用700个实测样本建立训练集,用137个实测样本作为测试集,输入外部环境特征,得到盾构掘进参数的预测值。进一步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验证BP神经网络预测效果,最终实现用地层信息预测盾构掘进参数的目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砂类土摩擦系数大,自稳性差,刀盘通过后洞口闭合速率快,导致总推力和扭矩增大;同时,却减少了开挖空隙,减少了同步注浆量;而黏性土中刀盘通过后洞口不会明显缩小,盾构侧壁摩阻力较小,故总推力、扭矩较小,而同步注浆量较大。最后经过在不同土质类别条件下盾构总推力实测值的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2)施工中常用的计算模型并非适用于所有埋深,当埋深大于30m时,计算推力、扭矩、土仓压力过于保守,远大于实测值。(3)郑州I区(东北)的单位开挖面积所需推力Pj建议取412~1200k N,郑州Ⅱ区(东南)Pj建议取366~702k N,郑州Ⅲ区(西)Pj建议取342~528k N,明显小于郑州以外地Pj的一般取值;郑州市区的扭矩系数α建议取8.16~14.41k N/m2,取值较稳定,且明显小于郑州以外地区经验值,仅达到一般经验值的50%左右;郑州I区(东北)注浆率λ建议取116~186%,郑州Ⅱ区(东南)注浆率λ建议取150~183%,郑州Ⅲ区(西)注浆率λ建议取168~195%,每环注浆量的大小主要与管片外空隙有关,而注浆率的大小与土质类别有关,在粉砂、粉土地层条件下注浆率较小,在粉质黏土地层条件下注浆率较大,可取区间较大值,并根据沉降反馈结果进行调整。(4)采用具有2个隐含层,每层25节点的BP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特征预测盾构掘进关键参数,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

杨洋[4](2020)在《大直径电力顶管隧道下穿既有高铁桩基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顶管施工技术作为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暗挖隧道技术,在应用上具有显着的施工可靠性和经济效益优异的特点,尤其在城市密集设施区、重要建筑物下和周围环境影响要求高的施工条件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顶管施工在距离上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面临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地下隧道工程顶管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施工建造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依托郑州某扩建2×660MW电力机组送出工程曲线段顶管和下穿段顶管施工,系统开展复杂地质环境下大直径长距离曲线土压平衡顶管施工及顶管下穿运营高铁桥墩的安全控制研究。重点分析了如下内容:1、针对顶管隧道下穿高铁桩基工程,结合郑州地质条件与现场工程实际,对施工中的注浆压力、土仓压力、触变泥浆配比、顶力计算方法、顶进施工纠偏措施等进行了优化分析,给出电力隧道顶管施工控制工法;2、依据曲线段施工控制成果,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拟建电力隧道顶管工程对徐兰客专跨南水北调特大桥576至579号桥墩竖向位移、墩顶顺桥向位移和横桥向位移的影响,并得出顶进施工在顶管机穿越桥墩不同阶段的各方向位移变化规律,模拟显示最大变形值均发生在距离轴线近的577号和578号桥墩上,分别为沉降量0.662mm,顺桥向位移0.123mm和横桥向位移0.144mm,均小于2mm的沉降预警值;3、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沉降变形规律与数值模拟规律吻合,但监测值大于模拟值,顺桥向变形规律与数值模拟规律吻合,但监测变形结果大于模拟结果,而横桥向位移变形规律与模拟规律不吻合,且监测值特别小,说明顶管穿越施工对沉降和顺桥向位移影响较大,而横桥向位移对穿越施工不敏感。论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王陆阳[5](2019)在《盾构下穿对既有基坑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上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地下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而地铁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地铁的施工方法很多,其中盾构施工方法因有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可靠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城市建设当中。然而盾构法施工会造成其上方土体变形,从而使已开挖基坑产生破坏,因此针对盾构掘进对上部既有基坑的影响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红岛高新区青岛地铁8号线市民健身中心站~观涛站区间盾构施工段为工程背景,通过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深入了解和研究盾构掘进理论,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基坑的开挖和盾构掘进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主要工作包括:(1)总结和归纳现有盾构掘进造成地表沉降以及造成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变形的研究成果。对盾构施工引起土体变化,进而引起地表沉降和上部基坑变形的理论进行阐述,分析总结由于盾构施工导致地表沉降和基坑变形的控制要素。(2)根据青岛地铁8号线市民健身中心站~观涛站区间实际工程地质资料,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盾构掘进模拟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Peck理论公式和实测数据拟合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差分分析的可行性。(3)通过FLAC3D进行基坑开挖模拟和盾构下穿既有基坑的模拟分析,研究盾构下穿基坑后基坑周围土体和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以及不同的盾构下穿深度、盾尾注浆压力以及土仓压力对基坑连续墙沉降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盾构下穿基坑时,靠近隧道一侧的连续墙体顶部监测点发生较大的沉降,远离隧道一侧的连续墙体监测点出现一定幅度的隆起。基坑四角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较大在监测断面相同的情况下,靠近隧道一侧的连续墙体测点水平位移略小于远离隧道一侧的连续墙体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在一定范围内,基坑连续墙的沉降量随着盾构形心与地表之间竖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盾尾注浆对连续墙沉降的影响较为明显,连续墙顶部最大沉降量随着盾尾注浆压力的减小而明显增大。(4)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从盾构掘进参数和基坑加固等方面研究总结盾构开挖引起基坑破坏的监测和控制措施,并对坑底注浆加固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证明了坑底注浆加固对基坑的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都有明显的减小作用,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和技术依据。

罗君秋[6](2019)在《曲靖麒麟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在不久的将来城市人口将达到饱和状态,城市人口饱和会引起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带给我们城市规划与建设新的挑战。为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对具有扩大城市容量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不同,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条件复杂,且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所以,摸清地下空间地层结构,进行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地下空间评价模型,有针对性的对地下工程进行适宜性评价,辅以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更加直观的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形式的不同,通过综合分析地下空间不同工程的主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和经济因素选取评价指标因子,并将评价因子划分为普通因子和敏感因子,分别建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工程、地下交通隧道工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AHP灰色层次分析综合评判方法,对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分类评价。对于评价因子,考虑各项指标的内部差异和不同组合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建立评价因子分级标准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评价因子分级标准引入数值模拟方法,选取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最广泛的基坑工程,建立MIDAS数值模型。将评价因素中影响较大的软土、地层组合、潜水埋深按照模拟结果来定义分级标准。(3)基于ArcGIS的麒麟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实现。根据所建的地下空间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评价因子分析和叠加,以曲靖麒麟区为评价模型研究区,进行麒麟区地质环境特征研究,选取评价因子,实现麒麟区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工程、地下交通隧道工程适宜性综合评价。(4)根据麒麟区项目钻孔数据,构建地质三维模型,更为直观准确的表达地下空间地质情况,并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将适宜性分区进行三维展示。

段李莉[7](2017)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郑州新郑机场至周口西华高速公路是新版《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方案》中新增的高速公路规划项目,项目的路线比选、桥梁比选、互通比选、路面的比选等方面是高速公路前期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选择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能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决定了本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东环高速公路在河南省路网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基于对国内外高速公路设计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归纳国家及地方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具体阐述东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基本过程,并重点分析东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多方面对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关键技术理论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课题的来源、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区域高速公路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说明,明确本项目的重要地位;其三,阐述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公路的总体设计以及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桥涵设计和交叉的初步设计;第四,对东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着重进行了推荐线和比较线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沿线大型桥梁的初步设计,沿线5个互通式立交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最后,对项目进行了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聂鹏辉[8](2016)在《郑州鞋业生产中心地基基础优化选型》文中提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并将它们传递至地基土中,是保证整个建筑结构安全的关键。地基基础设计选型的优劣不仅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也决定了建筑物整体的经济性。如何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地基基础形式,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地基基础设计选型要考虑结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难度、工期、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而且有些因素模糊不清,很难用具体的数字表达,造成诸多方案在对比时难以辨别优劣。本课题研究针对实际工程,首先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本地区施工技术水平及经验,概念性地提出多种可行方案,然后采用对比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评价和优化已知方案,从而得到最优地基基础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郑州鞋业生产中心工程,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郑州市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水平,提出CFG桩复合地基+筏形(独立)基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筏形(独立)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后注浆灌注桩基础等四种地基基础方案。应用PKPM—JJCAD程序,设计出四种方案在满足上部结构承载力、沉降和稳定性要求前提下,地基基础结构的尺寸、配筋量等参数;(2)考虑已选地基基础方案的施工难度和工期,计算不同方案的工程造价,从造价方面比较四种地基基础形式,CFG桩复合地基+筏形(独立)基础造价最低,其次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筏形(独立)基础和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基础,造价最高的是普通钻孔灌注桩基础;(3)多种地基基础方案中决定地基基础总造价的主要因素是地基的处理方式和基桩的形式,筏形基础的造价差异不大;(4)利用运筹学中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通过修改传统层次分析法的标度值,引入模糊数学中优属度的概念,建立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模型。根据前面确定的定量因素,并综合考虑各种定性因素,确定最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是后注浆灌注桩基础方案。

李平[9](2012)在《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桩基工程中的问题很难用传统的数学规划法中的回归分析法在建立确定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基于知识发现和智能决策系统理论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处理大量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和强大的学习性能及非线性关系映射和预测功能,适合解决难以建立准确数学模型但容易收集训练样本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理论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工程实例和试验数据建立训练样本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桩基础选型和普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此外,国内岩土工程专业领域各专家和学者在研究超长桩极限承载力时,将主要岩土土性参数或指标作为桩侧和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到桩端土极限端阻力和桩身刚度对桩承载力的影响。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桩基础的相关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在桩基选型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已建高层建筑工程实例,在分析各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桩基础选型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集,在完成对神经网络隐层神经元数目、传递函数和训练函数的优选后,建立了桩基础选型和普通单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本文在确定超长桩的承载力时,除了将主要岩土土性参数或指标作为桩侧和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还考虑到了桩端土极限端阻力和桩身刚度对桩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超长桩极限承载力网络预测模型。桩基础选型和普通单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高,误差小,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对高层建筑桩基础的选型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桩基的合理选型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超长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能够为地质勘查部门和设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指导超长桩极限承载力的设计。

张英平[10](2012)在《变权模型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引入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型。由于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敏感性目前难以做出定量预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般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权重来实现。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传统评价方法中,指标权重确定后,无论各指标值如何变化,指标权重值总是固定不变,无法反映各项指标内部差异性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整体性影响,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为此,将变权原理引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特点及评价精度要求,构建郑州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划分;(2)根据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求出基础权重,也称“常权权重”;(3)运用MAPGIS图形处理模块将收集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矢量化处理,再经过信息提取、赋值、缓冲区分析和DTM等处理过程,获得评价所需的具有新空间特征和新属性关系的单项指标栅格数据图层,并对它们统一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统一研究区域边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数据库,同时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网格化剖分;(4)根据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特点及评价精度要求,通过构建强惩罚—激励型状态变权函数对常权权重进行重新分配,求出基本评价单元的变权权重;(5)以栅格点状单元和矢量面状单元相结合,利用MATLAB关联变权综合评价模型,求出基本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然后再运用MAPGIS将属于同一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等级的相邻评价单元合并,得到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区图。将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郑州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取得了如下认识和进展:1.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选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及人类影响6个影响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因素作为该评价系统的一级评价指标。再分别选取地貌单元、坡度、地面标高、地下水埋深、距地表水体的距离、地基持力层厚度、地基岩土体的均匀性、地基承载力、黄土湿陷性、砂土液化、软土层厚度、距活动断层的距离、地质灾害、地下水漏斗沉降量及人类工程活动15个因素作为二级指标,建立研究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指标评价系统,并采用模糊数学划分指标评价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基础权重。2.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是个分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判系统,评价时不仅应考虑各项评价指标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还应考虑各项评价指标内部差异性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根据评价时只要有一个指标值特差,哪怕该指标的常权值很小,最终综合评价值将显着减小;但单项指标值特高却不一定能使最终评价值增加明显的特点,建立了强惩罚—激励型状态变权函数。该函数通过初级惩罚阶段、强惩罚阶段、特强惩罚阶段对指标的“差值”进行惩罚,通过强激励阶段对指标的“优秀值”予以激励,而对于指标的“合格值”既不惩罚也不激励。该函数对于定性指标权重从每项指标只有一个权重调整为五个权重,对于定量指标权重则随着指标数值变化而变化。3.本文中MAPGIS采用了点状栅格单元和面状矢量单元相结合,使指标数据载体与基本评价单元分开实现,便于利用外部软件进行辅助计算。本文利用MATLAB编程解决了目前MAPGIS和EXCEL难以实现的复杂运算。4.运用常权模型和变权模型分别对郑州市深度8~9m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变权综合评价值域比常权综合评价值域离散性更好,较易划分评价等级;变权法与常权法综合评价结果趋势性较为一致,不同等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面积从多到少依次均为:Ⅲ、Ⅱ、Ⅳ、Ⅴ、Ⅰ。两种评价方法不同等级综合评价面积有所不同,面积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Ⅲ、Ⅰ、Ⅳ、Ⅱ、Ⅴ。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和实地调查可知,变权综合评价模型提高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级的可信度和可靠度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常权法在权重分配中的缺陷,充分体现了各项评价指标内部差异性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整体性的影响。

二、郑州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础选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础选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隧道穿越采空区的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兆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2.2 工程概况
    2.3 工程地质特征
        2.3.1 地形地貌
        2.3.2 隧道周边煤矿开采情况
        2.3.3 区域地质构造
        2.3.4 隧址区地层岩性构成
        2.3.5 含煤地层及煤层
        2.3.6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2.3.7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2.3.8 气象
        2.3.9 隧址区地震效应评价
    2.4 隧址区围岩分级
    2.5 白兆隧道工程设计
        2.5.1 隧道设计概况
        2.5.2 隧道支护设计
        2.5.3 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空区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理论及判定方法分析
    3.1 白兆隧道采空区探测
        3.1.1 技术方法及仪器设备
        3.1.2 采空区分布情况
    3.2 煤层采空区段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特性
        3.2.1 煤层采空区覆岩移动及破坏特征
        3.2.2 采空区垮落带、裂隙带破坏高度计算方法
    3.3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力学特征
    3.4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应力场变化特征
    3.5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
        3.5.1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准则
        3.5.2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依据
        3.5.3 经验判定法
        3.5.4 强度折减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兆隧道围岩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4.1 岩体力学特性尺寸效应
    4.2 岩体尺寸效应理论模型
    4.3 白兆隧道围岩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4.3.1 RFPA软件简介
        4.3.2 试验方案及物理力学参数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层采空区段隧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1 MIDAS/GTS NX软件简介
    5.2 白兆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
        5.2.2 模型开挖及支护方式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采空区段隧道加固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3.1 模型建立
        5.3.2 工况设置及采空区段模拟加固方式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白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段加固措施及处置效果
    6.1 隧道穿越采空区一般处置方法
        6.1.1 隧道穿越采空区处置原则
        6.1.2 隧道穿越采空区一般处置加固措施
        6.1.3 白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加固措施
    6.2 隧道上覆采空区加固措施
        6.2.1 超前管棚注浆加固机理
        6.2.2 管棚注浆加固流程
    6.3 横穿隧道采空区加固措施
        6.3.1 浆砌片石加固机理
        6.3.2 浆砌片石加固流程
    6.4 下伏采空区隧道处理措施
        6.4.1 钢管注浆加固机理
        6.4.2 钢管注浆加固流程
    6.5 加固处置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2)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技术理论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概念界定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4.1 总体设计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4.3.1 总体分析
        4.3.2 需求分析
        4.3.3 技术路线
        4.3.4 功能分析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路线
        4.4.3 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5.1.1 组织构架分析
        5.1.2 模型框架分析
    5.2 运行流程分析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5.3 运行机制分析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成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郑州市典型工程地质单元盾构掘进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郑州市典型工程地质单元研究
        1.2.2 盾构掘进参数与地质特征相关性研究
        1.2.3 盾构掘进数学模型研究
        1.2.4 BP神经网络研究
    1.3 本文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郑州地区盾构掘进参数统计与分析
    2.1 郑州市区浅层地质单元划分
    2.2 郑州典型地质单元划分成果验证
        2.2.1 郑州I区2号线黄河路~紫荆山区间
        2.2.2 郑州I区4号线农业东路~如意湖北区间
        2.2.3 郑州Ⅱ区17号线双鹤湖~双鹤湖南区间
        2.2.4 郑州Ⅲ区14号线市委党校~奥体中心区间
    2.3 调研设计与数据采集
        2.3.1 调研设计
        2.3.2 数据采集
    2.4 I区黄~紫区间掘进参数统计
    2.5 I区农~如区间掘进参数统计
    2.6 Ⅱ区双~双区间掘进参数统计
    2.7 Ⅲ区市~奥区间掘进参数统计
    2.8 郑州典型工程地质单元盾构掘进参数建议值
    2.9 本章小结
3 盾构掘进参数理论计算
    3.1 盾构掘进参数计算模型
    3.2 盾构掘进参数的计算及验证
    3.3 相关经验系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BP神经网络对盾构掘进参数的预测
    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2 BP网络的训练和盾构掘进参数预测
    4.3 BP神经网络的误差分析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A1 训练集数据
附表 A2 测试集数据

(4)大直径电力顶管隧道下穿既有高铁桩基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顶管施工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工作
二 工程概况及难点问题分析
    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水文特征
    2.2 顶管法施工工艺
    2.3 新力电力建设项目难点问题
        2.3.1 曲线顶管施工难点分析
        2.3.2 穿越顶管施工难点分析
    2.4 关键施工参数设计方法与控制要求
三 曲线电缆隧道顶管施工控制研究
    3.1 顶管施工引起地层沉降的因素
    3.2 设备选型
    3.3 最佳触变泥浆配合比的确定
        3.3.1 长距离顶进的减阻材料及减阻原理
        3.3.2 减阻泥浆配合比确定
    3.4 最佳注浆压力的确定
        3.4.1 注浆压力的研究实例
        3.4.2 对注浆压力取值的分析
        3.4.3 电力隧道顶管施工最佳注浆压力分析
    3.5 土仓压力的取值分析
    3.6 顶管顶进阻力分析
        3.6.1 顶力计算公式的选取
        3.6.2 钢筋混凝土管允许最大顶力计算
        3.6.3 中继间计算
        3.6.4 顶进过程中实际顶进阻力计算与摩阻力反算
    3.7 大直径顶管复杂曲线段的纠偏控制技术
        3.7.1 顶进姿态控制及测量
        3.7.2 自动导线监控测量
        3.7.3 复杂曲线顶管纠偏技术措施
    3.8 曲线段孔河沉降监测值
四 顶管下穿高铁桩基数值模拟与实测分析
    4.1 下穿段概况及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4.1.1 工程环境概况
        4.1.2 高速铁路桥梁变形评估标准及轨道平顺性评估标准
        4.1.3 顶管工程施工影响分析
        4.1.4 既有线路构筑物的沉降调查情况
        4.1.5 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4.2 现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4.2.1 高铁桥墩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2.2 高铁桥墩顺桥向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4.2.3 高铁桥墩横桥向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4.3 数值模拟分析
        4.3.1 数值建模及参数选取
        4.3.2 顶进施工对高铁桥墩沉降影响的分析结果
        4.3.3 顶进施工对高铁桥墩顺桥向水平位移影响的分析结果
        4.3.4 顶进施工对高铁桥墩横桥向位移影响的分析结果
五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致谢

(5)盾构下穿对既有基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掘进引起地层位移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盾构掘进对建筑物或构筑物影响的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盾构下穿导致基坑变形的理论分析
    2.1 盾构掘进引起地表沉降的理论研究
        2.1.1 盾构机的组成
        2.1.2 盾构施工的过程分析
        2.1.3 盾构掘进引起地表变形的基本原因
        2.1.4 盾构掘进引起地表沉降变形的规律
    2.2 地层位移的控制要素分析
    2.3 基坑变形的控制要素和限值分析
    2.4 盾构下穿地下连续墙基坑的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3.1 工程概况及相关参数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水文地质条件
        3.1.4 相关技术参数
    3.2 盾构的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下穿基坑的有限差分模拟分析
    4.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简述
        4.1.1 显式有限差分方法的一般原理
        4.1.2 显式/动态求解方法
        4.1.3 FLAC3D的分析步骤和求解流程
        4.1.4 FLAC3D的特点
        4.1.5 结构单元的基本原理
    4.2 盾构掘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4.2.1 土体及盾构材料单元的选取和建立
        4.2.2 盾构掘进模拟
        4.2.3 Peck公式的回归分析
        4.2.4 实测数据回归分析
        4.2.5 数值模拟与Peck公式法及实测数据对比
    4.3 盾构下穿基坑的模拟
        4.3.1 基坑材料单元的选取和建立
        4.3.2 基坑开挖模拟过程
        4.3.3 盾构下穿基坑
    4.4 基坑内监测点的布置
        4.4.1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4.4.2 地下连续墙顶部位移的监测
        4.4.3 基坑轴力的监测
    4.5 盾构下穿基坑模拟结果分析
        4.5.1 连续墙及其周围土体的竖向位移分析
        4.5.2 连续墙水平位移分析
        4.5.3 支撑梁的轴力分析
        4.5.4 盾构下穿深度对连续墙沉降的影响
        4.5.5 盾尾注浆压力和土仓压力对连续墙沉降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盾构下穿引起基坑破坏的控制措施
    5.1 地层变形控制措施
        5.1.1 盾构掘进过程控制措施
        5.1.2 土体加固处理措施
    5.2 基坑本体控制措施
        5.2.1 基坑监测控制措施
        5.2.2 基坑加固控制措施
    5.3 现场监测原则
    5.4 加固措施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5.4.1 本工程基坑加固方法
        5.4.2 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曲靖麒麟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3 曲靖麒麟区地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评价方法适应性分析
    2.2 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
    2.3 评价因子标准化
        2.3.1 评价因子分级标准
        2.3.2 公式型标准化数据
        2.3.3 规范定义区间标准化数据
        2.3.4 数值模拟标准化数据
    2.4 确定综合评价等级
    2.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2.5.1 构造判断矩阵
        2.5.2 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计算
    2.6 建立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2.7 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矩阵
    2.8 确定一级指标评价向量
    2.9 确定综合评价结果
第三章 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3.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式与工程分类
        3.1.1 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形式
        3.1.2 地下空间工程分类
    3.2 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因素分析
        3.2.1 地形地貌条件
        3.2.2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3.2.5 经济技术指标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3.1 评价指标选取与体系建立原则
        3.3.2 评价因子及评价内容分类
        3.3.3 评价指标选取
        3.3.4 指标体系建立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研究
    4.1 地形地貌条件
    4.2 区域地质概况
        4.2.1 地层岩性
        4.2.2 构造
        4.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4.3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4.3.1 工程地质层组划分
        4.3.2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4.3.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4.3.4 软土
    4.4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4.4.1 滑坡与泥石流
        4.4.2 地震灾害
        4.4.3 液化土研究
        4.4.4 膨胀土研究
    4.5 水文地质条件
        4.5.1 地下水类型
        4.5.2 地下水埋深
        4.5.3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6 麒麟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4.6.1 既有地下工程建筑分布
        4.6.2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
第五章 基于ArcGIS建立麒麟区三维地质模型
    5.1 ArcScene三维分析模块简介
    5.2 麒麟区地下三维建模流程
        5.2.1 整理钻孔数据
        5.2.2 地层界面三维显示
        5.2.3 地层单元实体建模
        5.2.4 地表、地下三维一体化
    5.3 地下空间三维模型的应用
        5.3.1 政府规划管理中优化布局比选
        5.3.2 有限元分析计算
第六章 麒麟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
    6.1 麒麟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工程分类
    6.2 地下空间评价因子分析与选取
        6.2.1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指标选取
        6.2.2 水文地质条件指标选取
        6.2.3 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指标选取
        6.2.4 经济技术指标
    6.3 基于MIDAS数值模拟建立评价因子分级标准
        6.3.1 曲靖市中和园棚户区改造基坑模型建立
        6.3.2 基坑数值模拟与实测值比较
        6.3.3 软土分级标准
        6.3.4 地层组合分级标准
        6.3.5 潜水埋深分级标准
    6.4 建立评价模型
        6.4.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6.4.2 评价因子标准化
        6.4.3 基于GIS处理标准化数据
        6.4.4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6.4.5 评价模型权重确定
        6.4.6 灰色综合评价
    6.5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区
        6.5.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
        6.5.2 基坑工程
        6.5.3 地下交通隧道工程
    6.6 适宜性分区三维展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项目

(7)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意义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区域高速公路发展现状与特点
    2.1 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
    2.2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建设
    2.3 郑州市高速公路建设
3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公路的初步设计
    3.1 项目概述
    3.2 线路设计
        3.2.1 路线的宏观位置
        3.2.2 路线的主要控制点
        3.2.3 路线方案布设
    3.3 桥梁、涵洞设计
        3.3.1 设计标准采用情况
        3.3.2 沿线桥梁、涵洞的分布情况
        3.3.3 桥梁的防护工程、抗震措施
        3.3.4 沿线工程地质、筑路材料与桥涵结构类型选择的关系
        3.3.5 沿线大型桥梁设计研究
    3.4 交叉设计
        3.4.1 路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概况
        3.4.2 互通式立交
        3.4.3 分离式立体交叉
        3.4.4 天桥
        3.4.5 通道
4 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4.1 路线方案的比选研究
        4.1.1 比较方案A
        4.1.2 比较方案B
        4.1.3 纵断比较方案
    4.2 结构形式的选择及桥型方案比选
        4.2.1 结构形式的选择
        4.2.2 桥型方案比选
    4.3 沿线互通交叉设计研究
        4.3.1 K0-16.219雁鸣湖枢纽互通
        4.3.2 K7+576汴西互通
        4.3.3 K12+670官渡互通式立交
        4.3.4 K16+129.907中牟东互通式立体交叉
        4.3.5 K39+730机场东互通式立体交叉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自我介绍

(8)郑州鞋业生产中心地基基础优化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发展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常见地基基础形式及选择
    2.1 引言
    2.2 常见基础形式及选择
        2.2.1 无筋扩展基础
        2.2.2 扩展基础
        2.2.3 柱下条形基础
        2.2.4 筏形基础
        2.2.5 桩基础
    2.3 常见地基处理方法和应用选择
        2.3.1 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
        2.3.2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2.4 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郑州鞋业生产中心地基基础设计
    3.1 工程概况及岩土工程地质情况
    3.2 基础形式初选
    3.3 CFG桩复合地基+筏形(或独立)基础设计
        3.3.1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3.3.2 主楼部分基础设计
        3.3.3 裙房部分基础设计
    3.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筏形(或独立)基础设计
        3.4.1 管桩设计参数
        3.4.2 主楼部分基础设计
        3.4.3 裙房部分基础设计
    3.5 普通混凝土灌注桩基础设计
        3.5.1 灌注桩设计参数
        3.5.2 主楼基础设计
        3.5.3 裙房基础设计
    3.6 后注浆灌注桩基础设计
        3.6.1 后注浆灌注桩试桩承载力试验
        3.6.2 后注浆灌注桩主楼基础设计
        3.6.3 后注浆灌注桩裙房基础设计
    3.7 不同基础形式沉降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不同基础形式工程成本对比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基础形式材料消耗对比
    4.3 工程成本计算与分析
        4.3.1 造价计算
        4.3.2 复合地基基础工程成本分析
        4.3.3 CFG桩复合地基+筏形(或独立)基础与灌注桩基础成本分析
        4.3.4 管桩复合地基+筏形(或独立)基础与灌注桩基础成本分析
        4.3.5 后注浆灌注桩基础与普通灌注桩基础成本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基础选型
    5.1 引言
    5.2 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5.3 对传统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5.3.1 对标度的改进
        5.3.2 隶属度的引入
        5.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5.4 改进层次分析法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一~附图九

(9)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桩基础概述及其应用
        1.1.1 桩基础概述
        1.1.2 桩基础应用的历史和现状
    1.2 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背景
    1.3 神经网络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 MATLAB 实现
    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人工神经网络的 MATLAB 实现
3 高层建筑桩基选型影响因素分析和训练样本集的建立
    3.1 桩基础选型影响因素分析和量化
        3.1.1 建筑结构形式的影响
        3.1.2 建筑结构上部荷载特点的影响
        3.1.3 场地土类别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的影响
    3.2 桩基础选型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3.3 桩基础选型预测模型训练样本集的建立和数值量化
    3.4 神经网络输出结果—桩基础类型的数值量化
4 高层建筑桩基础选型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BP 神经网络的应用
    4.2 BP 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层的设计
    4.3 BP 神经网络隐层神经元数目的优选
    4.4 两种训练函数的比选
    4.5 高层建筑桩基础选型 BP 网络预测模型的确定
    4.6 BP 神经网络在高层建筑桩基选型中的应用实例
        4.6.1 工程概况
        4.6.2 本工程的桩基础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4.6.3 桩基础选型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工程实例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神经网络在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
    5.1 应用神经网络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现状和研究意义
        5.1.1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训练样本集的建立
    5.2 单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结果分析
        5.2.1 输入层和输出层神经元数目的确定
        5.2.2 隐层神经元数目的优选
        5.2.3 训练函数的优选
        5.2.4 单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分析
    5.3 单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工程实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工程地质条件
        5.3.3 试验桩桩周和桩端标贯击数的计算
        5.3.4 试验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神经网络预测
    6.1 超长桩的界定
    6.2 超长桩极限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6.3 研究所需数据来源
    6.4 超长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6.5 超长桩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6.6 超长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应用
        6.6.1 工程地质条件
        6.6.2 试验桩极限承载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应用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变权模型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调研与资料收集
        1.5.2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1.5.3 构建数学评价模型
        1.5.4 建立GIS空间数据库
        1.5.5 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社会经济条件
    2.2 地形地貌
        2.2.1 黄土台塬
        2.2.2 黄土塬前冲洪积岗地及塬间冲洪积倾斜平原
        2.2.3 黄河冲积平原
        2.2.4 黄河漫滩
        2.2.5 沙丘沙地
        2.2.6 黄河堤坝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带
        2.3.2 郑州市区主要构造断裂
        2.3.3 郑州市区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2 浅层地下水类型
        2.4.3 浅层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4.4 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
        2.4.5 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
    2.5 地层岩性
        2.5.1 古生界
        2.5.2 新生界
    2.6 岩土体工程分区及其特征
        2.6.1 黄土台塬区(Ⅰ)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2 黄土塬前岗地及塬间冲洪积倾斜平原区(Ⅱ)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3 黄河冲积平原区(Ⅱ)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4 黄河河滩区(Ⅳ)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5 波状沙丘区(Ⅴ)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7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2.7.1 崩塌
        2.7.2 滑坡
        2.7.3 地面塌陷
        2.7.4 地裂缝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评价模型
    3.1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常用方法
        3.1.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2 层次分析法
        3.1.3 GIS方法
    3.2 变权原理
        3.2.1 提出变权
        3.2.2 变权基本原理
    3.3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综合模型
        3.3.1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评价宗旨
        3.3.2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评价特点
        3.3.3 局部变权原理
        3.3.4 构建局部状态变权函数
        3.3.5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综合评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4.1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原则
        4.1.1 因地制宜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独立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1.5 生态优先原则
    4.2 构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2.1 确定评价指标
        4.2.2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4.3 选取评价指标依据及其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响应
        4.3.1 地形地貌
        4.3.2 水文地质条件
        4.3.3 岩土工程条件
        4.3.4 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4.3.5 不良地质现象
        4.3.6 人类活动影响
    4.4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4.4.1 数据来源
        4.4.2 原始数据处理
        4.4.3 矢量数据栅格化
        4.4.4 栅格数据标准化
        4.4.5 建立评价指标空间数据库
    4.5 本章小结理
第五章 变权模型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5.1 确定常权权重
    5.2 划分评价单元
    5.3 参评指标定量化及标准化
    5.4 确定变权权重
        5.4.1 确定状态变权函数
        5.4.2 确定变权权重
        5.4.3 变权值与常权值的比较
    5.5 变权综合评价
        5.5.1 MATLAB在变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5.5.2 常权法和变权法的对比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及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郑州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础选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D]. 叶丹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3]郑州市典型工程地质单元盾构掘进参数研究[D]. 崔光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大直径电力顶管隧道下穿既有高铁桩基础的影响研究[D]. 杨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5]盾构下穿对既有基坑的影响研究[D]. 王陆阳.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6)
  • [6]曲靖麒麟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D]. 罗君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D]. 段李莉. 郑州大学, 2017(11)
  • [8]郑州鞋业生产中心地基基础优化选型[D]. 聂鹏辉. 郑州大学, 2016(02)
  • [9]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05)
  • [10]变权模型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为例[D]. 张英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09)

标签:;  ;  ;  ;  ;  

郑州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建筑桩基选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