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教材——《读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也论文,谁的论文,中华论文,民族团结论文,各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拜读了郑绍功先生主编的《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一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通览全书,取材广泛,历史跨度大,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说明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道理。这是建国四十七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创举之作。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认同和理解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依据。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建设四化,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部以古为镜,对各民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教育的好教材。读完静思,钦佩弥深,略述特点如下,是为管窥之见。
立意明确的主旨是《故事》的第一个特点,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开宗明义,画龙点睛,点明了这本书的主旨。这个主旨的确定,是编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论证”最终确定的,其依据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四化强国,在处理民族关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如实地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神职圣责,也是中华得以振兴,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这个主旨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各族人民光辉的历史及其内涵和外延。明确认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搞好民族工作,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成份众多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团结,各项事业的发展,迅猛向前,有目共睹。但也应该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的研究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编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观,以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收编了从先秦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故事共464篇,95万多字,如实地反映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关系的历史佳话,论述了各族人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以及每个历史时代所体现的不同内容,进一步说明,不论朝代如何更换,国家如何分合,而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总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读了以后,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为了使《故事》完整化和系统化,编者对所收集的故事采取了科学灵活的编辑手法,首先对130多位作者撰写的短小精炼、富有文学韵味的故事进行了精心系统的编排,保持了每个故事的独立性,可使读者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随时翻阅一两个故事,就能获得一些完整的历史知识,读完全部故事,又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还由于全部历史故事描述,采用文学笔调,既有历史感,又有艺术魅力,读之再三,使人爱不释手。其次在编排体例上,把数百篇独立的故事按历史朝代先后为序编排,在各个历史朝代中,根据故事的不同内容,又按政治、经济、文化的顺序分别编排。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以想见,如果编者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鉴别能力,严格的编审态度,谈何容易!这样的编排,无疑是方便了读者。从全书结构来说,内容和形式、故事和朝代和谐统一,衔接又十分紧密自然。
风格各异的题材是《故事》的第二个特点。这本书所收编的故事,来自十多个省市的上百个专家学者的手笔,因此,表现在题材上,风格和内容各具特色,诸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等,题材繁多,琳琅满目,但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些专著大论中不可能接触到的题材,在这部书里都实现了,正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透过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故事,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祖国所作的贡献的知识,而且我们还可领略到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雕刻建筑、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地理等。从这个角度看,这又是一部知识性和通俗性兼蓄,文学性和故事性相融,艺术性和科学性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好书。如《毛南族的盘古传说》、《各族人民是兄弟》、《猴子变人的传说》、《海峡两岸本同根》、《瑶汉本为一家人》、《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汉藏文化的使者金城公主》、《唐蕃会盟传友情》、《诸葛亮与西南少数民族》、《文成公主》、《回纥助唐平叛军》、《西夏对祖国经济的贡献》、《萨班千里迢迢会阔端》、《一代天骄与蒙古汗国》、《回汉自古是亲戚》、《航海家郑和》、《布朗族与傣族的文学交流》、《守土保边的‘锡伯索伦’》《各族同心讨伐阿古柏》、《苗汉情谊长》、《满汉文化的交融》、《侗家人和红军心连心》、《刘伯承彝海结盟》、《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等,通过每个撰稿人的精彩描述,将历史事实给以详尽的说明,丰富生动,各具特色,与其说是读故事,不如说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文学精品。每一篇故事,不过千把来字,笔墨经济,每一个情节,在平铺直叙中有波澜起伏;每一句语言,都表露了作者的独到匠心。读完嘎然合卷,然而余音袅袅,显示给读者的是中华各民族创世的历史画卷。所以有这样的感受,除了撰稿人精湛的笔墨外,编者精当的剪裁和科学的编排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些,也许就是我们读这部书时值得品味体会,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
想象丰富的神话是《故事》的第三个特点。我国各民族中蕴藏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它是原始野蛮初期阶段产生的未记载的文学,是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故事》的编者选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范例。从这些神话内容看,我国各民族间流传的神话有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特征,但就神话本身而言却带有极大的普遍性,从中我们发现不少神话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就充分说明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因此,把神话研究同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结合起来研究,显示了神话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所以这样说,因为我国研究神话,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始的,到二、三十年代,神话研究之风气相当活跃,然而就广度和深度来看,和我国众多民族中流传的绚丽多彩的神话极不相称,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神话涉猎很少。解放后虽有所研究,但一个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新的进展。近几年来,打破了不少禁区,对神话研究才敢于涉足,引起了关注。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神话所反映的一般都是人类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诸如人类起源、天地形成、海河出现、植物生长之类,如《遮帕麻和帕玛米》,是阿昌族的一部创世史,讲述了人类起源、天地形成和万物生长等,反映了初民对宇宙间重大问题的看法。又如藏族人民中流传的《猴子变人的传说》,跟现代科学研究结论:人是从古猿的一支进化而来的不谋而合,由此而引起国内外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布朗族中流传的《各族人民是兄弟》,说的是布朗族、傣族、汉族都是艾布林嘎和依娣琳嘎(两个动物)生的孩子。还说:“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时有兄弟四人,佤族是老大,布朗族和拉祜族(孪生)是老二,汉族是老三,傣族是老四”。这则神话不但说明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说明中华各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研究神话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在氏族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很低,知识也很少,而周围的自然现象变幻莫测,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现象,包括部族间的战争等。他们如何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何战胜自然和一切敌人,这就产生了神话和传说,因此,神话或传说里常常是表现了加工过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我们通过本书所编录的少量神话,也可以明确认识这一点。
我们所以强调神话,这是因为好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只靠口头传说,这可以弥补研究这些少数民族时资料不足的问题,应予足够重视。但同时,我们还应认为不要轻易拿神话传说作为研究民族问题的结论,而应通过研究、挖掘、整理,去伪存真,提高研究质量,找出正确答案。这才是正确的研究态度。对本书中的神话亦应如此。
明白晓畅的文字是《故事》的第四个特点。本书是编者和众多的作者集体劳动的成果。就行文而言,文字通俗易懂,避免了内容晦涩,文笔离奇无味的现象。对一些生僻的字词注了汉语拼音,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部分音译字词、专业术语,都作了简要注解。这样使读者在阅读中减少了许多麻烦,也适合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阅读,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总之,读完这本书,总的印象是:主旨明确,立意新颖;题材多样,风格有别;神话传说,内容生动;文字通俗,明白晓畅。此外,如封面设计颜色和龙凤图案、寓意深刻等等,就不一一评述了。但同时也感到有不足之处,如一些故事,读之觉得意犹未竟等。不揣冒昧敢将鄙怀,上达参考。
综上所述,《故事》的出版,适应了当前的大好时机,在全国上下各民族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建设大业,向二十一世纪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时候,更需要有爱国主义的精神,民族团结的保证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相互支持。为此,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教材,正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笔者有感于此,和编辑者、撰稿者同样洋溢着春雨降落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