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优势、劣势和优势_陕西经济论文

西方的优势、劣势和优势_陕西经济论文

西部的优势、劣势及强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劣势论文,强势论文,优势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465(2000)03—0001—09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并不是一个绝对存在的概念,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和比较概念。优势和劣势往往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它是动态的,优势和劣势又是同周边地区相比较、相交流而相对存在,因此,它是个比较概念。中国西部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是非常明显的,分析它、认识它,有利于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形成发展的强势。

一、西部的比较优势

1.资源丰饶,开发潜力巨大。

中国西部虽然经济上贫困,但它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是中国资源开发的大宝库,它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在西北和西南各省、市、区都有诸如镍、铁、铝、铬等金属富矿,稀土和锡等非金属资源远景储量居全国之首,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蕃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陇东高原,陕西的陕北地区,四川的四川盆地都探明有整装油田和气田,是中国开发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基地,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2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蕴藏量的86%,它将为我国能源工业和重化工业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二是水力资源。长江、黄河发源于中国西部。中国西部还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有巨大的冰川覆盖地,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占全国一半左右,青海湖和鄂陵河、扎陵河,以及西藏星罗棋布的湖泊都是珍贵的水力资源。有关资料表明,西部水能蕴藏量为5.57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82.3%,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2.74亿千瓦,占全国可利用水电资源的72.3%。目前西部已经建成的刘家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青铜峡水电站和正在发展的三峡水电工程已经为西部的发展和全国的能源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生物资源。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草原、荒漠、戈壁纵横交错,内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金丝猴、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有藏红花、雪莲、冬虫夏草等珍贵药材数千种,有云杉、柚木、楠木等名贵树种,还有成千上万种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西部的生物资源为建材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设置、花卉业的发展、中药材的开发、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四是旅游资源。中国西部是世界屋脊,又是大漠戈壁分布最大的地区,冰川、冻土、溶洞、奇峰,应有尽有,汹涌的江河,秀丽的湖山也令人神往。尤其是几千年来,西部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人文景观为全世界人所倾慕,甘肃的莫高窟为世界十大文化奇迹,四川的黄龙九寨沟为世界级自然保护遗产。作为佛教文化象征的石窟寺,80%集中在甘肃、新疆、陕西、四川等西部省区。这些人间稀罕的自然景观和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源泉。

2.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西部是人类祖先的重要发祥地,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人”距今80多万年,云南大理发现的“大理人”距今20多万年。这说明,人类始祖就在西部地区生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西部俯仰皆见,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 特别是上中游地区, 人类活动更为频繁, 5000年至3000年期间的仰韶文化就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和甘肃大地弯遗址是中国仰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中国西北地区,自远古时期就有以狩猎和放牧为主的众多部落,他们创造了原始草原文化,为后代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验。炎黄始祖也是在黄河流域兴起的,姜、姬炎帝和姬姓黄帝就在西北和中原一带发展,他们创造舟车,作八卦,制耒耜,创农耕,炎帝出生于陕西宝鸡地区,黄帝的许多后裔出生于陕西、四川地带,人文初祖伏羲就出生在甘肃天水。夏朝、商朝其起源地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但它所辖地区已经扩展到陕西、四川、甘肃一些地方,周王朝的始祖就出生于陕西,而整个周部落是从渭水中游、黄土高原发展起来的,周武王伐纣取胜后建镐京,地在今长安县。秦始皇祖籍的封地在甘肃清水,秦统一中国后,把西北地区的安全放在首位,修筑长城的起点放在甘肃临洮,汉武帝大规模向西运兵,在甘肃河西走廊建立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从此,形成了一条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河西走廊,通往新疆和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唐代一直在今陕西长安一带建都,并且大规模扩展丝绸之路,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宋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转向南方,但中国西部的发展历史并未结束。元代在开拓疆域中把甘肃、新疆、西藏一些地区作为拓疆的重点,而清代正式收复新疆全境,并管辖了西藏的事务,从而使中国西部的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在5000年的中国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重要的业绩,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其它发明创造多出于西部地区。例如,陕西坝桥附近发现的坝纸早于蔡伦时代的造纸术,是人类最早的纸张。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宁夏的汉岩渠、唐徕渠都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从北魏开始,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成千上万座石窟寺,也从国外传来了大量农业、手工业技术。中国的大型城市也是在汉唐时代从西部兴起,敦煌、长安、成都曾发展为通衢三江四海的国际大都市。

中国历代在西部大地上留下的众多帝王将相和名人墓葬表明了中国西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地。民间有一句通俗的偈语:“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帝王”。在中国关中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确实留下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足迹。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市,黄帝陵在今陕西黄陵县,伏羲故里在今天水市,周文王、周武王墓在今咸阳市,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秦二世陵在今西安市,汉朝的武帝、惠帝、吕后、司马迁、霍去病、蔡伦死后都埋葬在今陕西境内,唐高宗、唐太宗等18个帝王死后都埋在陕西,而关中地区的陪葬墓3 000多座, 在成都有刘备墓,在西藏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在甘肃和新疆、青海、宁夏省区,古代曾建立了众多的少数民族王朝,留下了诸如西夏陵、回王墓等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墓葬。这些皇帝、王公和名人的墓葬,表明中国西部地区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说明中华民族的渊源和根基在西部。

西部的文化底蕴是今日西部大开发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的挖掘和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具体作用表现在:振兴丝绸古道有利于发展欧亚大陆桥的新经济文化走廊;整理历史遗存有利于推动西部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宏扬古人的开发创业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爱国图强的伟大品格;研究总结西部古代的开发史有利于借鉴历史上的开发经验;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3.民族众多,便于多元开发。

中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在中国西部地区,除了朝鲜族、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毛南族外,其它各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都有聚居地。在新疆,维吾尔族占全国维族的99.8%,此外有哈萨克、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在青海、藏、蒙古、回、土、撒拉族等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2.1%。在甘肃,有45个少数民族居住,其中甘南的藏族占人口多数,临夏回族占人口多数,而裕固族和保安族、东乡族占全国这三个少数民族的80%。云南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阿昌、怒、德昂、蒙古、基诺、水、独龙等51个少数民族。贵州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等48个少数民族,全国近半的苗族,多半的侗族,全部布依族,仡佬族都在贵州。四川少数民族虽占人口的4.6%,但却有52 个少数民族种类, 尤其彝族在四川凉山地区占人口的主体。 宁夏少数民族占人口的42.1%,而回族在少数民族中间的比例最大。在西藏,藏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5.5%,占全国藏胞的45.69%,此外还有门巴、 珞巴等少数民族,为全国独有。 从总体看, 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的70%以上,西部少数民族种类占全国少数民族的80%以上。

历史经验表明,多民族杂居地区,如果出现分离主义和分裂倾向,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会造成巨大破坏,而如果多民族处在和睦相处的时代,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提高都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现在处于各民族空前团结、和睦相处的时代,西部多民族的杂居总体上看是西部开发的一大优势,西部多民族聚居有利于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民族经济。例如云南的傣族善于建筑有特色的民居竹楼,善于饲养大象和珍奇动物,云南的少数民族是中药材的种植和制造能手,西藏和甘、青地区的藏族能够制造精致的藏袍、衣帽、藏式地毯、贡噶围裙、藏靴等手工业产品和酥油茶、糌粑等食品,维族善于种葡萄、养骆驼、种棉花、烤全羊、烤鱼。许多少数民族都是畜牧业的能手。在少数民族中还出现过成千上万的精工巧匠,在西部开发中发挥各民族的特色经济有利于在全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优美的文化,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白族的“三月节”、傣族的“泼水节”都富有民族文化情趣,宁夏的花儿和甘肃临夏的花儿反映了回族文化的精华。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是驰名于世的,藏族的特色油画唐卡是举世闻名的,这些特色文化在西部开发中会焕发出又一次青春。

在民族大团结的气氛中,少数民族的多元经济和文化有利于和汉民族形成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中,既要突出支柱产业的优势,又要突出民族特色的经济和文化,这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地域辽阔,开发时空巨大。

中国西部总面积545.9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相比之下,人口显得稀少。在这广袤的国土上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有一些地带是传统的开发方式难以对付的。西部地区的荒僻和贫穷这是一个劣势,但是从现代开发的眼光看来,随着开发手段的改进和资产的积聚,这些荒僻之地也正是用武之地。在西部的甘肃、青海、新疆有巨大的草原面积,但由于采取传统的放牧形式,草山未能改造,且畜牧业的产量低、品质差,如果把这大片的草原采用发展现代牧业的方式种植优良牧草,改良牲畜品种,优化开发草原环境,消灭毒草鼠害,畜牧业的发展会进入一个新阶段。新疆的三大盆地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有近200 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和未开垦地,而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如果把这些地区加以开发,将会把国内人口稠密区的一部分人口转移过来,以缓解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而且在这些荒漠地区会出现一批新兴的城镇和工业区,使西部的面貌为之改观。

西部地区城乡分异很大,80%的人口聚居在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还占优势,在农村和农业的开发上具有长期性和紧迫性,西部农村有广阔的地盘需要采用现代耕作技术来加以改造,有些地方还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来生存和发展。东部和全国其它地方先进产业向西部农业转移的空间是巨大的,接受国内技术人员的市场也是巨大的。

西部具有艰险的自然环境和比较落后的交通设施,所以在开发交通通信上具有巨大的空间和需求。要形成西部的现代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航空事业,需要有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而且开发的周期还是很长的。西部开发显然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开发方式并用。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靠技术创新和人才的使用,生态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有大量的普通劳动者的密集操作,要有千百万人的参与。

由此可见,西部土地宽广的优势给全国开发西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西部实现现代化提出了长期战略任务,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西部会实现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大目标。

5.人口稀疏,便于提供就业机会。

西部和东部比,人口密度较小,其中宁夏、青海、西藏人口密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些地区人口极为稀疏,如青海人口密度为7 人/平方公里,西藏为2人/平方公里。 在西部地区内部人口的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河谷地区,广大的山区、草原、戈壁、荒漠和高寒地区居民寥寥无几。由于经济的不发展和开发的步伐较慢,西部在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上有很大的产业缺陷和地域缺陷,传统产业领域里劳动力也显得过剩,就业难的问题严重存在,但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看,西部的劳动力市场是广阔的,劳动力的需求是巨大的。

西部生态破坏严重,实施生态治理战略需要万亿以上的资金投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近几年同样需要万亿元的投资。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带动建材、汽车、火车、石化等工业的发展,会对西部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不仅为西部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而且为东部和全国其它地区的一些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适应于西部大开发的技术人才,西部给他敞开了就业的大门。

6.科技实力雄厚,有利于发展“知识经济”。

建国50年来西部地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国家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和步骤,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沿海科研机构的搬迁,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国家兴建科研基地等方式,从而使中国西部地区从科研机构、科技队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科技普及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科技强势,取得了巨大成果。1978年统计,西部地区属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和开发机构及情报机构共1 178个,占全国同类机构的20.39%,从业人员223 977人,占全国此类机构从业人员的23.96%。中国科学院一些重要学科的研究所布建在西部,其中有地质、地震、沙漠、冰川、近代物理、盐湖、计算机应用等科研机构都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还有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如草原生态、生物制品、兽医研究、动植物研究机构,在西部各省区都有重要机构和科研人员。国家在核物理研究上,在甘肃建立了重离子加速器,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种同位素,国家还在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建立了卫星发射基地。西部各省区目前有百余名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有数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的一些科研机构每年都取得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有一些成果处于世界前沿科技水平。中国科学院在测算可持续发展进程上,从智力支持系统对全国各省区的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而西部有些省区智力支持系统列于全国正资产栏目的项目很多,重庆有11项,四川有20项,云南有12项,陕西有28项,甘肃有19项,均列入正资产,有些资产品质良好。

西部各省市区建国50年来都打下了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尤其改革以来,科教兴省、兴区、兴市的方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重庆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技术市场。1999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0项, 技术资产成交额达8.66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65亿元。四川省是科技大省,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其科技地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四川多年来实施种子工程,科技增粮工程,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新兴工业工程,传统工业改造工程,实施2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四川有中国最大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有绵阳科学、电子城,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110多万。 贵州1998年统计有422个科研机构,有1.04万科研人员, 目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上升到了33.7%。云南省改革20年来,科技突飞猛进,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项目达529个,有些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西藏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98年已有独立科研机构和开发机构15个,在这些机构中的科技人员达845人。整个自治区科技人员达2.73万人。 陕西省已有独立科研机构和开发机构898个,拥有各类科技人员57.51万人。改革20年来获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9 324项, 其中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的达1 469项。甘肃1998年已有科技活动单位671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6.9万人。青海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万人, 科技研究开发机构80个,有3名科学院院士,414名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宁夏的应用科技力量较强,在农作物综合栽培、窑窖集水灌溉技术、热压型焦化工业生产、稀有金属冶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经济效益。

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实力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研究目标同西部独特的自然历史状况相吻合。如冰川、冻土、草原、寒区旱区生态、盐湖、中草药、敦煌文化、石窟艺术等研究机构,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西部自然物和历史遗存,资料近在身边,有巨大的天然实验室,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西部工业、农业及文化开发。二是在一些学科领域有全国唯一的高等级实验设备和设施。例如,兰州的重离子加速器是国内唯一研究重离子碰撞裂变的先进设备,四川的中国环流一号装置是中国唯一研究受热核聚变的先进设备,此外像西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发射卫星、导弹的试验场。这些唯一的设备和设施在未来国际科学前沿领域,信息产业的开发,国家安全体系的构造上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国内和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有增长的趋势。不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西部地区近几年在国内和世界领先的成果日益增多,尤其是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省在核物理研究、生物工程及转基因研究、农业种籽研究、水利开发研究和药用植物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有的处于国际前沿,有的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对西部地区争取科技制高点,迎接知识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7.近距中、西亚地区,便于向西开放。

西部地区有一个重要的地缘特点,就是毗邻中亚、西亚和南亚一些国家。新疆、甘肃都与蒙古接壤,而新疆又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五国直接接壤,新疆和西藏又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接壤,而云南省紧靠缅甸、泰国、越南。这样的边境特点有利于西部在广阔的范围内向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开放。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在西北地区,由长安通往西域,直到中亚和西亚,另一条是西南方向的丝绸之路,它也可由关中平原经四川、云南通向西亚和南亚,这两条丝绸之路曾经在历史上把大西北和大西南同周边国家连接起来。今天西部地区又有一条新的交通大动脉,这就是东起我国连云港,经甘肃、新疆,通向中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这条大陆桥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一条重要走廊。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临近边境的省份都开辟了一些商贸口岸。在甘肃有与蒙古交易的马鬃山口岸,在新疆有阿拉山口岸,在西藏有与印度交易的口岸,在云南有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交易口岸,这些边境贸易虽然处于初级发展形态,但它都是西部人对外开放的起点和象征。

确立对西开放的战略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南亚国家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关系。中华文明最早是从西部传入亚洲内陆和欧洲的,而西方的耕作技术、工艺技术也是通过西部地区传入中国,融汇于中华文明之中,西方的宗教文明同西部交往更为密切,佛教、伊斯兰教就是从西亚、南亚传入中国的。在今天,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可以利用宗教文化和民族特点发展对外贸易,向西开拓国际市场。西亚、中亚、中东富集石油资源,有利于中国西部在能源领域加强国际贸易,开展经济合作。中国西部地区的许多特产和名牌产品,可以通过西部口岸走向欧洲和亚洲、非洲的市场。实施西部开发,打开西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通道对整个中国的全方位开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东南沿海,率先通过海路向西方国家开放,带动了全国的大开放,现在通过西部地区,开辟向西开放的市场,会进一步带动全国的再开放,使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大开放的形象,使我国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8.民风纯良,勇于艰苦创业。

中华民族的最大特点是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用古人的话来说叫“躬耕勤苦,瑾身节用”,对西部人来说,勤奋吃苦表现更为突出。中国西部自然环境险恶,气候干燥炎热,崇山峻岭纵横,水、旱、虫害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锻炼出了西部人坚强、忍耐、勇敢和奋进的精神。有人把中国西部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同西方人做了对比,西部人在忍受饥饿上耐久力高于西方人两倍,在忍受严寒和干旱上的耐久力高于西方人五倍。西部人虽然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特点,具有封闭和保守的一面,然而西部人刚毅的性格,对困难环境的抗争毅力,立足故土,安心创业的精神,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遗产。

实施西部大开发,既要依赖于科学技术,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发挥西部人的拼搏精神和创业精神,西部开发是一场极其艰苦和复杂的历史性任务,要把荒漠、戈壁改造成良田,要在江河和高山上架起桥梁,开通大道,要把落后的西部地区,变成秀美、文明、繁荣的地带,西部人纯良的民风,艰强的毅力,公而忘私的品格,是巨大的优势和无形的资源。

西部人不仅练就了一身毅力和胆略,而且在长期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其中有旱作农业经验;移民垦业的经验;兴修水利的经验;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山通路的经验;民族合作的经验;利用自然资源的经验,如此多样的经验是西部大开发的宝贵财富。

二、西部的比较劣势

西部在大开发过程中既存在着重要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劣势,认识和克服西部的劣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步骤。通过我们的分析,认为西部的劣势主要表现为:

1.观念陈旧,视野狭窄。

中国西部人在观念上也是有差异的,不完全处在保守、落后状态,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就产生于西部,但从人群的整体倾向看,却存在思想观念陈旧、视野狭窄的缺陷。它具体表现在:由于长期通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就产生了一些人的低效率观念和懒惰思想;由于长期封闭,地区分割严重,就产生了自给自足的保守意识,缺乏开放观念;由于地域辽阔,不相往来,就形成了划地为牢、固守一孔的狭隘意识,缺乏联系和互补意识;由于天灾人祸多发,形成了听天由命的思想,充满着迷信意识,缺乏科学精神;由于历次的地区开发,靠行政力量驱动,从而就形成了对国家、对上级的依赖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等、靠、要观念;由于经济不发展,生产贫困,一旦出现温饱就处之泰然,产生小富即安观念。

这些落后的思想和观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枷锁,要认识思想保守、落后的危害性,要在开发过程中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开发工作的首位。

2.环境险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西部地区高原山地占绝对比重,除了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一些盆地,平原面积较大,其它地区都矗立着山岭、沟壑、丘陵、高原,而且地形被切割破碎,出现地无三尺平的状况,还有许多急流险滩、荒漠、戈壁,在这些地貌特征覆盖区,要修筑道路、架设桥梁、铺设通讯设施难度极其巨大。一般在东部平原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的造价,是西部高山地区的1/2,而西部荒漠地区建设一公里铁路的工时要大于平原地区的两倍多。在西部地区修建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存在着“让高山低头,使河水让道”的困难,需要凿山挖洞,工程量十分巨大。西部地区的地质状况复杂,地壳断层、泥石流突发、风沙掩埋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很高,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破坏速度快的现象。

认识西部这种地形、地貌影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劣势,就要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施大投入、高技术、高质量对策。需要在人力、物力、技术、资本等各个方面有充分的准备。

3.人口增长过速,劳动力素质低下。

西部的人口总量虽然远远小于东部,但西部人口的增长是非常快的。当前,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都在10‰以上,贵州、青海高达14‰以上,西藏竟高达15.9‰。而西部的教育又显得十分落后,在西部地区的科技人员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小,1998年有关资料统计,从事科技的专业人员中,东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 而西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05%,重庆则为1.4%,云南为1.2%,西藏则为0.29%,只有新疆高于东部地区,为8.2%。 中国西部地区还是文盲聚集的地区,大部分省区文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平均比例(15岁以上人口)为15.78%, 西部多数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比例,如贵州为28.98%,云南为25.48%, 甘肃为28.65%,宁夏为25.56%,青海高达42.92%,西藏为全国文盲之首,为59.97%,只有重庆、四川、陕西同全国文盲水平相当, 新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1.44%,整体上看,西部劳动者的素质是比较低的。 在西部的有些部门、行业和产业领域一些人才是奇缺的或很不合格的,例如一些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中学毕业的教中学,小学毕业的教小学,还有小学毕业教中学的。企业管理人才也有很大的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或对现代化管理很不懂行的占居很大比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也不高,推行办公自动化和网络管理十分困难。劳动力素质低下和平庸这一劣势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障碍,可见,要把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稳定本地人才,引进外地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措施来实施。

4.传统产业占主导,结构调整举步维艰。

中国西部地区不仅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建了许多石油、化工、纺织、机械和各种原材料工业,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又使一些传统产业遍地开花,砖瓦水泥、钢材木材、小印刷厂、小纺织厂充斥于城乡,还有地方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立起来的一些诸如拖拉机修造厂、面粉加工厂等等。特别是西部还有一批军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西部这种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局面近几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有的已经破产,善后工作很难进行,有的濒临破产而又难以找到改组、改制方式,有的因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档次过低,难以找到销售市场,还有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设备和技术不凡,但因为产品结构与全国趋同,也很难找到出路。西部地区虽然也有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工程、新医药工程,但多数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含量又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本来是新兴产业的却采用的是肩挑人扛的生产方式和手段,把新兴产业的内含推到了传统产业的地步。必须看到西部产业结构的落后性和传统性,要在转化这一劣势上付出较大的代价。

5.生态破坏严重,投资环境弱化。

西部在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破坏集中在农田和水资源上。西部地区一度曾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林木大砍伐、荒坡大开垦、草原大放牧,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西部地区就达28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全国荒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另一种环境问题集中在城镇的环境污染上。西部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和一些乡镇布建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和设施,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达到了惊人程度,而因资金缺乏和技术短缺,对“三废”的治理又十分缓慢,因而在西部城市中有许多成为全国名列前位的污染城市,投资环境严重恶化,对外商和内商投资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还有一种生态破坏是发生在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中,挖掉了大片良田、园林,产生了一大批新的污染源,乡村的工业污染同城市达到同样的水准。鉴于这种状况,西部开发中要把整治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特别要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千秋大计。

6.经济的自给性很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很低。

中国西部在改革前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自然经济的局面被打破了,但由于产品的品牌和档次单调、技术含量比较低,所以许多产品的市场都比较狭窄,县办企业产品的销路很难出县界,省办企业产品的市场很难打出省外,形成了地区性的自供商品和自给市场。这样的生产水平和市场水平经不起外来产品的冲击,不少企业和产品处在淘汰状态。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名牌产品,例如烟、酒和石化产品,但由于其消费对象具有地区的适应性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于国外产品,不具备价格优势,因而出口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取胜。西部许多省、市的对外贸易数额非常之小。有的省区全部进出口贸易不如东部一个中等城市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此弱小的对外贸易不仅在国外市场上无立足之地,而且在国内市场上常处败势,这一劣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扭转。

7.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

尽管西部各地区在交通、电信、城建、供水、供气、供暖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设施质量和档次低劣,数量和规模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西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不通公路,不通电线,没有自来水,电视、广播进不了村和户,有些地区虽然提出“村村通公路”,但是道路质量十分落后,一遇雨雪交通即刻中断。西部地区的民航和水运更为落后,许多省区只有省会城市有机场,而其它遥远的地区没有航空联系。除基础设施不足外,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处在薄弱状态。西部地区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经济增长的绝对数额则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东部比西部高2.5倍至3倍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乡镇企业产值、工业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经济指标均落后于东中部。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劣势,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推动经济的大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既为开发创造条件,又为开发提供资金动力。

8.传统体制转型缓慢,对发展形成严重体制性障碍。

全国虽然都按照市场经济的目标进行体制改革,但当前我们必须看到,西部在体制转型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西部在政企关系的改革上进展不大,政府统企业、企业靠政府的旧方式和旧习惯还习以为常。相当一部分省区计划经济时期的机构、习惯、办事程序和规章依然存在,在投资、立项、开发新产品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中多头审批、层层审批,长期拖延,效率极低,严重影响发展步伐。在中国西部,省、市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的现象十分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市场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环境。西部地区在人事、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分配和管辖方面过分集权和过分集中,存在严重管用分离的现象,使企事业单位失去了人员和劳动力的独立管理权和使用权。因而西部地区要开发必须要把改革旧体制、形成新机制视为头等任务。

三、转化劣势争强势

优势和劣势并非绝对存在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存在和转化的概念。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福祸相依”,有与无,难与易,福与祸始终相互依存与转化。中国西部的优势、劣势也是如此,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中。例如西部的边远荒僻,山大沟深,对发展交通运输,它是劣势,但它却成为国防安全的天然屏障,抗日时期,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甚至中原一些省份也沦陷,唯独大西南、大西北依然在我之手,这不能不承认自然区位特征起了重要作用。再如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加工业的落后,资源廉价外输,加工品高价进入,利益双重流出,资源优势变成了劣势。况且西部一些地区资源存在的形式也是在优势与劣势环境中亮相。在西部荒漠地带蕴藏巨型整装天然气田,这是资源优势,但在戈壁沙漠缺水少路,开采难度极大,这就成为劣势。西部地区“一五”和“三线”时期形成的传统工业和军事工业,这是西部工业的基础,曾经是西部最大的优势,目前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缺乏市场,且产业、产品的地区同构化十分严重,昔日之优势变为今日之劣势。

如此等等的优劣势互转现象说明,西部人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对优势不应盲目乐观,对劣势不应灰心丧气,要坚持的基本态度是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形成开发的强势。怎样才能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呢?

一是底子清。西部各省、市、区对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全貌要底子清,要从质量和数量方面搞清真实的家底。近几年在争速度、创“政绩”过程中,一些地方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上报的许多“成就”缺乏真实性,诸如乡镇企业8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年出现的翻番现象,都应重新核实,弄清家底,防止混淆优劣势和夸大优劣势的倾向,便于掌握实况,安排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这是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的先决条件。

二是概念正。西部各地区对优势、劣势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要把其优势、劣势的内含搞清楚,认识透彻。有些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列摆了许多优势,不少优势值得打问号,即使真正优势的方面,其中隐含的劣势和问题也未能被破译和认识。例如,许多地方几乎都说自己有区位优势,有座中四联、有承东启西、有南北枢纽等各种表述方式,但地图上,几何形状上显示的特征同现实中、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反映的问题距离太大。有些座中四联的区位恰好有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劣势,有些承东启西的地带恰好是资源快速流入东部,低层次商品和低素质劳动力大量涌入,形成效益、人才双重流出和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有些需要进行优劣势分析和定位的领域至今为西部一些地区的领导人所忽略。例如,在国家统计部门编辑出版的“50年成就”的文献,西部各省市区的长篇文章,没有一家把科学技术专列出来分析其成就,至多把它放在“社会事业发展”中一笔带过。而一些地方热中的那些百分比和速度数据,很难说明是否是优势。对有些劣势一些人过度静态的描述,例如把老、少、边区一定看成是落后的同义语,且看不到这些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文化。可见,对优劣势的概念搞正确是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的前提。

三是高起点。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要变成经济优势,西部的诸多劣势要转化成优势,难度非常之大,传统的开发方式是需要继续发挥作用,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主要采取高技术、高起点的方式,最终会败下阵来。例如,西部的天然气资源埋藏在大漠的深处,没有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入,就很难开发出来,即令开发出来,难以储藏、输送。目前,好多油田,为了油气分离,白白烧掉了天然气而取得原油,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国家近5 000公里长的西气东输工程, 从前期准备到正式开工、建成输气,每个环节都得采用国内和世界最先进技术和一流设备。西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秀美山川的塑造,已经不能只采用“脚踏地,人拉犁,愚公背土见平地”的方式,必须有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先进的生物技术相匹配,方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对西部开发中的高起点、高技术还考虑不够,地方领导人存在急功近利和饥不择食的心态,企图通过人海战术和粗放开发达到收近期之利的目标。这种心态后患无穷,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今日栽树明日枯,今日修路明日补,今日绿地明日土,今日建厂明日污。对由于粗放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的再破坏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西部开发的许多领域完全有可能采用高技术。例如,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广泛采取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获取、应用技术。在农业开发领域要把培育新作物品种作为主要工程,而这一工程的实施必须采取农业生物技术,诸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因定位、分离和克隆技术等等。在环境治理领域要广泛采用环保生物技术,要用微生物菌剂和各种配套技术,以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要应用基因工程改良自然菌株,制造高效、无污染微生物农药。在西部制造业的改革中要广泛采用先进制造工艺、先进方法和先进装备技术,使制造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还要逐步采用机器人和微电子技术系统。

四是大协作。无论是发挥优势还是转化劣势,在西部区内和西部与中部、东部之间形成大协作格局,要改变过去地区封闭切割,保护主义盛兴,相互内耗的发展方式,要切实做到区内联手,区外合作的开发新模式。西部地区的有些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是跨地区、成片存在的,舍弃整体性就无优势。如水资源,一江一河的上游地区横穿各省区,有些水库就应建在省界、区界地段,没有协作和利益共享的风格,资源开发可能受阻。生态环境的建设跨地区项目更多,这就需要规划大面积治理,实施一些跨县、市,跨区、省的大兴工程,联合治理尤为必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在西部地区内消除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立项的弊端,实行区域内的兼并、联合、参股、集团化等调整方式,而且要同东部同类产业、同类企业和大公司相合作,实现东部新兴产业、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合理转移。东西部还要在创名牌、占领国际市场上携手共进。特别是在融资渠道上,要在区域内和东西部之间形成统一的发达的融资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解决西部开发中资金分布不合理与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是远谋略。西部的优势是大优势,而它的劣势也是大劣势,要真正兴优化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必须要从长计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格言在西部开发的战略设计中必须牢记。面对西部的优势,一些人往往采用一些小动作,企图得到大利益,例如一些地方采取引进污染工业、开放赌博市场、大搞红灯区,以为这样可以收到眼前利益,但其结果却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社会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地区对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持漠视态度,认为这类开发项目只有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而把本来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治理的资金和设施用在了一些短期投资上。这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了收入,但为时不久,由于设施落后和投资环境的恶化,正负效益相比,出现了资产负债和重大的负效应。无论是发挥优势和转化劣势,都要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要有大眼光、宽视野,要对一个项目、一个工程、一项措施的提出作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分析它的投入和产出,分析它的正效益和负效应,也要看看它是否惠及当代,功在千秋,在整个转化劣势,发挥优势中都要克服鼠目寸光,坐井观天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要防止跟着“感觉走”的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要看到有些劣势的转化需要有巨额的投资,需要有长期的创业过程才能见到效果,绝不能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就终止百年大计。生态环境的治理、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代价和付出,这就需要西部开发的设计者要有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意识、跨世纪的眼光。

[收稿日期]2000—05—01

标签:;  ;  ;  ;  ;  ;  ;  ;  

西方的优势、劣势和优势_陕西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