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企业应该更像一所大学和一种知识意识_人力资本论文

在未来,企业应该更像一所大学和一种知识意识_人力资本论文

未来企业应该更像一所大学与知的随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随感论文,一所论文,更像论文,未来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好加入WTO的机会?这很值得思考。我想,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同志所说,“入世”对于中国企业实际上意味着催生催死,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会加速发展,对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则会加速灭亡。

对国有企业、国家重点企业来说,了解或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来做些什么,在经济发展当中知识何以成为一种产权……,这恐怕比了解一般的知识更为重要。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具有知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由于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诞生的一种制度保障。从知识产权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们所迎接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并不是偶然产生的。1883年3月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9月签订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93年负责两个公约的国际秘书处合并,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前身。正是由于有了协议和组织的诞生,才使得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工业经济的崛起中,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作用。在一些典型的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及少数欧洲国家新经济、知识经济应运而生。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不可能有新经济、知识经济。

新经济、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就是人们能够成倍、数倍地开发知识的价值。由于网络的产生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大为加快,知识在共享中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其价值得到倍增。

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后,一批知识英雄、网络精英的出现,世界首富、豪富的出现,比如比尔·盖茨,终于有机会让人类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巨大力量。比尔·盖茨是凭什么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的呢?还不是软件及其软件中包含的知识及知识产权吗?我们的企业领导人习惯于有形资产的投资,把占地面积有多大、厂房有多大、机器设备有多少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志。但现在的新型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在运营中现代科技知识所占成份有多大。

中国的知识分子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做知识的深化工作,即关起门来搞研究,也能出不少成果。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则显得无力。而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能够让知识的拥有者更好地崛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无产者”即使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像工业时代的巨子们拥有庞大的生产资料,但是只要拥有知识,依然可以拥有财富。传统经济学描述的是资本如何雇佣劳动,现在则是资本家与“知本家”共同创造财富,在网络经济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由于有了风险投资,知识的作用出现了新的奇迹,知识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只要拥有知识,即使不拥有传统经济学规定的那些生产资料,也一样能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正是这个原因,所以网络经济能在美国的硅谷快速发展。那些网络知识的拥有者,创新能力极强的创业者、投资者,就是因为有了网络知识,有一个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这两者的嫁接使他们成为当代经济的弄潮儿,使美国经济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新经济是美国创造的,中国现阶段不太可能出现比尔·盖茨,也不可能出现微软。前不久我们请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做过一次演讲。他非常感叹,对我们的体制无可奈何。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因为国有的网络公司尚未上市,怎么能让民营的上市呢?这个逻辑顾及了国有经济,但忽略了国民经济。对于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另外一个事实,即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更加广泛的非国有企业的支持。没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从国有企业中分离出来的大量冗员,不往非国有企业安排又往哪儿安排呢?所以说,我们应当避免用影响国民经济的质量来保全所谓的国有经济。当然,为了稳定,为了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仍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

国有企业在未来究竟在哪里?我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更好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进行调整、在知识存量方面进行调整,能否比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吸纳更多的人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继续躺在国家身上,那是要拖垮的。因此,现在的民营企业在经营网络等比较优强的项目时虽然步履维艰,但加入WTO之后,跨国企业大举进入,这样的环境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过去在技术、人才方面有相对优势,以前的大学生分配首先是往国有企业送,现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步弱化了,还有多少大学生仍向往国有企业呢?甚至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想从国有企业出来呢?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反不正当竞争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微软的反垄断很值得我们深思。虽然中国企业还没有强大到垄断的地步,但至少有两个问题很应该思考。第一个问题,中国假设出现微软,我们会怎么办,我们会反垄断吗?中国的社会经济还没有成熟到这一步,我们可能会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象微软这样的一个企业,这样一个新经济的领头羊,给美国带来了这么大的利益,加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影响,怎么还反垄断呢?不可思议啊!第二个问题,微软公司怎么会有那么大胆量跟司法部抗争整整3年呢?这恐怕是跟制度环境、跟知识产权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美国社会经济制度成熟的表现。司法部与微软都动用法律,这只有在法制环境非常完善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可能。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制度成本方面要付出很大代价。所谓知识的力量,所谓人才的作用,包括风险投资等都是制度的函数,没有制度作为前提条件,人才的作用是有限的,知识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制度的完善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美国出现比尔·盖茨,出现钱伯斯,出现一批知识英雄、网络精英,这是由于它历经许多年的发展,是与经济制度的完善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让每一个人都去崇尚知识,让每一个人都去追求知识,让每一个人都享受知识变成财富所带来的快乐,这才是一个好的机制。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如此重要?在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要发生作用,就必须拥有产权,必须有一个完好的市场体系,必须有一个让知识和技能充分生长的空间,没有这些条件,新经济、知识经济就不可能发展。

当前,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第二轮竞争已经拉开帷幕。其标志之一就是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R & D(即研究与开发),办校兴学。微软已经成立了中国研究院。第一轮竞争仅仅是出售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合资企业的产品。第二轮竞争越来越趋于激烈,其积极意义在于他们创建R & D机构或办学搞培训至少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是看好的。这在本质上是知识的角逐、人才的角逐。研究与开发能力、人才培养、直接决定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当中能否分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他们不惜代价、不惜巨资。比如爱立信、摩托罗拉、西门子等都建有大学或管理学院,这是很有远见的表现。我们的国有企业,现在已呈现出一种进步的趋势,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热衷于购置设备等物力资金投资,甚至花巨资买回来哪怕搁置不用,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让经营管理者去参加培训,总觉得培训是一种消费。而在现代经济中,培训是最有回报的投资。现代企业的领导人不仅要组织员工创造财富,同时还要给员工以不断学习的经历;现代企业要把办公室、厂房、车间与教室紧密联系起来,未来新型企业可能更像一所大学。

有人说,培训应与任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学员积极性,这多少有点似是而非。因为学习越来越成为人的终生行为,人生的每一时刻都是学习起点,所谓把培训与任用相结合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观念,是人在旧有体制下被扭曲的一种写照,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对学习、知识价值的贬低。现代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应要求员工不断学习,就如同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要不断学习一样。任用、提拔不能成为现代培训的根本出发点。

知识是有力量的,但是知识在很多时候又是非常脆弱的。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大学生辛辛苦苦学了4年,刚出校门大约就有40%以上的知识已经过时。那种以为学一门技术就可以“一招吃遍天下鲜”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业定终生的时代也将成为历史。

正是因为知识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所以它需要保护,需要有知识产权。学习型企业这个概念来自于新兴的网络经济实体,来自于新涌现的一些现代企业,传统企业很难成长为学习型企业。只有当企业完全把自己的命运维系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与应用时,它才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不要以为组织员工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搞几次培训讲座,那就是学习型企业了。不是的,它要求把你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愿望渗透在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去,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行。

企业什么时候才可能成长为学习型企业呢?产权确定是基本前提,最典型的就是实行股票期权制,因为股票期权意味着对未来的一种占有。企业员工要拥有对未来的权益,那么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一丝一毫不松懈自己的学习。必须让员工拥有产权,再加上有效的管理,才可能形成学习型企业。所以我觉得成长为学习型企业很不容易。

如今,国内也有学习型企业,如安徽江淮汽车公司。如果我们试图建成学习型企业,试图让知识产生重大作用,不妨去学学江淮汽车公司的做法。它有一个模式叫"40+4",即每个职工每周必须做完规定的40个小时的工作,除此以外,还要参加集体学习和培训4个小时,这就是40+4模式。江淮汽车的产权制度就是股票期权,其培训中心提出的口号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这就是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出现的生机。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极其重要。

人力资本理论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是把尊严还给人类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企业是资本化的组织,但是这个资本化不能简单看做是物力资本,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含量更多地体现为人力资本。

企业家是一种稀有资源,企业家是要跟他的创业经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应当是乐于把经营管理作为终生职业的人,企业家应当是组织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高手,是培训师甚至是培训大师。江淮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左延安的例子就非常典型,他提出的创意要让企业员工认同,这个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任何优秀的企业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高明的知识传播者,都是真正的培训大师。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韦尔奇在其漫长的经营生涯中最引为自豪的,就是每年到克劳顿村,即GE管理学院去上几次课,他认为那是他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最幸福的时候。克劳顿村每年投入培训经费90亿美元。我们与此相比,差之甚远。

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少企业领导将越来越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因为竞争逼迫着我们不得不注重知识的作用。有一个乡镇企业家,叫邵钦祥,是浙江花园集团总经理,他有一个“摘桃理论”很有点意思。他说他创办企业之初,就象园子里的桃树,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怎么干怎么挣钱。现在市场越来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激烈,摘桃子不容易了,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大批外企纷纷涌入,中国企业不出国门就已进入世界竞争,这个桃子摘起来更加不容易,甚至不知道桃子在哪里。WTO使得中国企业可能更多地感到桃香满园,但是要真的摘到桃子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问他,你的企业下一步怎么办?他说,赶紧网罗人才哪!有了人才就能降伏一切、战胜一切。IT业的企业就是明显的例子,没有太多的生产资料,主要是人,等到下班关上门,就看不出企业的样子,只有一些电脑、软件,“生产资料”即知识都跟着人走了,跟着大脑走了。所以,无产阶级由于普遍接受教育,有可能逐步转化为智能阶级,从而改写西方经济学包括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论述。为什么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得到缓解?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把教育的权力、培训的权力还给了员工。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最近讲,如果说亚洲的第一个奇迹主要来自亚洲人民的汗水,那么下一个奇迹的产生则主要来自于亚洲人民的灵感。灵感的产生有赖于雄厚的知识基础,所以企业家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培训,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你拥有几个高精尖的人才、跟市场有紧密联系的人才,你这个企业就会很快崛起。亚洲周刊最近评选50位网络时代的名人,第一位就是李嘉诚。李嘉诚为什么排第一位?因为社会已经不再把他看成是房地产大亨了,而是把他看做网络精英,其实主要业绩应归功于其子李泽楷。可以说,充分的风险意识和充分的市场运作能力,使得新一代企业家与传统的企业家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本在起作用。网络经济实体用人力资本理论来分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网络经济创业者,第二类就是风险投资家,这两类人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本存量都很高,他们是特殊人力资本拥有者。所以企业要发展,要向前走,必须在人力资本方面加大力度,使企业人力资本丰厚起来。

人力资本从层次上说,有社会人力资本,有企业或者组织人力资本,还有个人人力资本。说一个人素质怎么样,其实就是说这个人的人力资本厚实不厚实。人力资本厚实,在一个完善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它理所当然得到比较高的回报。如果我们的水平仅仅停留在所谓尊重知识上,这已经落伍了。知识价值是客观存在,不是你尊重不尊重的问题。当知识产权在社会当中、在企业运作当中成为一种自然法则的时候,尊重知识这个概念将会消亡,知识将得到应有的尊严。最能够捍卫知识劳动者、知识生产者尊严的就是知识产权制度,这也有赖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到位和法律环境的完善。

在企业改革当中,一个深切的认识是我们的企业过多注重物力资本投入,而轻视人力资本投资。我们的竞争力为什么差,差就差在技术开发能力不行,差在知识创新能力不够,差在没有一个很好的体制来吸引人才。原四通公司董事长段永基说,北京大学有些院系70%以上的毕业生都到美国去了,清华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到美国去了。光是美国就有清华大学的毕业生1万人。我们不是说“科教兴国”吗?科教是科教了,但都兴美国了。什么原因呢?不重视知识产权,或者是我们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太小。谁来给脑袋定价呢?谁来给我们的知识定价呢?知识处在一个呼吁人们尊重的地位,知识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力,这是一个落后国家的典型标志。有人说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知识差距。其实一个强势企业与一个弱势企业的差距,也主要可以概括为在知识生产、传播、共享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差距。

对于企业来说,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应当大力加强,人力资本一定会取代物力资本成为主导地位。我经常呼吁说,人力资本的“暴利”时代必将到来。一些来自企业的朋友则经常发问,“经济形势什么时候能好”,其实他们的意思无非是说怎样才能赚到大钱、暴利何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一个“暴利”不断更替乃至逐步消亡淡出的过程。从最早下海做“倒爷”,到后来做房地产,做邮电通讯,做股票证券,发展至今,还有“暴利”吗?然而人力资本的“暴利”正在出现,一个企业只要真正拥有一批相当过硬的人才,不惜加大企业人才资本积累,这个企业就会获得巨大发展。所以,愿意以企业经营管理为己任的企业领导,应当下大力气抓学习、抓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最近,我们不断接到一些有关参加培训、学习咨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信息。早些年,当最早一批MBA毕业生从美国学成回来时,社会都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找工作都找不着,有的甚至闹出笑话,说工商管理硕士安排到工商管理部门工作最合适。而现在学MBA的学生抢手得很,北京有一个70岁的老太太报名读MBA,这个老太太原是北京叉车厂厂长,她说要“活个明白”,所以就去报考MBA,被破格录取。

社会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再举个例子。浙江温州这个地方很奇特,各地都有再就业办公室,温州也有,但是没有人去,门庭冷落,不像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密集的地方、改革相对滞后的地方,下岗人员忙于找再就业办公室,门庭若市,这真是两种观念的鲜明对比。温州的语言也很奇特,把下岗称作“站起”,多豪迈!温州方言当中的“站起”就是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座位。这么一个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它给我们的启示在哪里呢?其活力来自哪里呢?温州有个老板叫南存辉,也刚30出头,已有十几亿的资产。我问他今后企业怎么走,他非常忧虑,说创业时是几个初中生凭着一身勇气干起来的,很来钱啊,胡干乱干都能挣钱。现在不行了,竞争这么激烈,我的知识不够用,请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来,说什么我又听不懂,跟不上他们。于是做出一个决定,要求与他一起创业的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在近几年内,至少要在形式上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而他本人则准备抽出3至5年时间到国外深造。这都是源于企业内在的原动力做出的决定,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做出的决策。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具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这才是中国企业对21世纪、对新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所采取的最佳对策。没有这样的见地,我们是要跟新经济、知识经济失之交臂的。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更多地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分享、应用等方面进行投入,而且应当把知识的发现视为最大的快乐。一个真正有品味的企业家,应当永远以学习为最大的快乐。

没有学习,就没有知识,更没有智慧,也谈不上知识产权。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有无知识产权制度是不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密集程度及传播率很低。为什么知识产权源于工业发达国家?为什么知识产权组织有那么多个成员国?这是知识加快增值的体现。在这方面,我们要向优秀的民族学习。比如犹太民族对知识的崇尚,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小孩子出生后不久,稍有懂事,他们的母亲就会打开《圣经》,点上一滴蜂蜜,让小孩子用舌头舔一舔,使他知道知识是甜蜜的。人死之后,也会在墓地上放一本书,在他们的意识中,即使人死了,也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出来读书。对知识的追求和崇尚,使得这个民族很有胸怀,不烧书,哪怕是攻击犹太人的书也决不焚毁。正是这么一个有良好读书和学习传统的民族,即使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磨难,也没有消亡,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知识的魅力所在。犹太民族为我们整个人类奉献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德国人也是不倦求知的。据统计资料,该国1/4以上的成人,每天晚上都进夜校学习。还有英国人,最乐于把书做为馈赠品。我同样想说的还有俄罗斯,我们不要过低估计俄罗斯,不要过早地给俄罗斯的改革下结论,每个民族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力。我们的改革是渐进的,这固然换来了稳定,但也有一些消极面,即我们的公民很少能认识到,应当为改革付出成本、代价。现在似乎一项改革措施一推出,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得到利益、好处,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改革的步伐。当然,在总体上,改革必是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但是有些利益群体暂时付出代价则是难免的。东、西德的统一,西德人是付出巨大代价的。对俄罗斯的改革,现在说失败委实过早,不要这么去评判别人,老老实实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应严格挑剔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

加入WTO,使我们有可能更加方便地接触到来自世界的方方面面的新东西,并要求“中国特色”应更多地服从“国际规则”。我们要敢于对已经习惯的东西进行变革,要更多地去学习先进的东西。

目前的微软公司已经开始搞24小时R & D了。而北京等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一些比较有名的城市才刚刚实行24小时售药服务、24小时餐饮服务,连浙江湖州这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还没有24小时存款取款银行服务项目,可微软已经在搞24小时研究开发了,这意味着每分每秒都有新的领先技术和知识诞生。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这个基本的生存问题,但现在生存又成问题了,你看看书摊上摆出来的书,光涉及生存的就有《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虚拟化生存》,我们懂多少呢?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不上网,就死亡”。我们有多少电子商务的知识呢?有多少企业在充分利用网络呢?特别是网络在营销方面的作用,我们的企业所知甚少。丝绸之路曾带给我们巨大的荣耀,至今也仍引为自豪。但现在真正的丝绸之路是“思筹之路”。企业家们如不能够积极思考,早作筹谋,即使加入WTO也不可能对你有很多机遇,相反,只会加速消亡、死亡。所以多一点危机感,让自己的员工,让我们的企业在学习方面大大加强,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有充分认识,才是应对WTO的根本举措。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到位,培训也终将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更多地应该在信息指导、典型推动方面发挥作用。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成立了培训机构,像海尔、宝钢等等,虽然不一定每个企业都要兴建培训机构,但是培训一定将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我们也正在筹备7月底推出的国家经贸委支持“西部大开发”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电视教学项目。“太阳”很可能从西部升起,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会更好地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  ;  ;  ;  ;  ;  

在未来,企业应该更像一所大学和一种知识意识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