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骨囊肿分析论文_李勇

(西安市临潼区临潼疗养院第二疗养区放射科 陕西 西安 7106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195-01

男,10岁,既往健康,运动训练时不慎受伤,右肩胛下角肿痛,活动略受限,休息未缓解,肿痛较前加重。

家族史及传染病史: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外科情况:右肩胛下角肿痛,皮肤色泽正常,无淤血、瘀斑,局部皮温正常,可触及大小约为6×5×4cm肿物,质中等,局部深压痛,活动度可,右肩关节上举受限,外展力弱。

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平片检查诊断为:右肩肿下角骨囊肿。CT检查,右肩胛下角骨质破坏伴肿块,不除外恶性病变。

X线平片

 

X线平片:右肩胛下角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破坏区边缘骨质硬化;软组织肿块影。

CT平扫

 

CT:病变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其内为软组织密度,边界较清晰,局部骨质连续性中断,周围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影。

 

病理:(右肩胛骨)少量破碎的瘤样组织,体积1.7×1.0×0.3cm,细胞中等大小,胞浆透亮,核呈卵圆形或肾形,部分可见核沟,间质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符合朗格汉期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k(-),LCA(+++),Vim(+++),CD38(-),CD138(-),Kap(++),Lam(-),PCM(+),CD68(++),CD45RB(-),CD45RO(+),LY(-),CD1(+++),S-100(++),Ki-67(50%+)。

误诊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侵犯部位为骨骼和肺。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血沉升高。

嗜酸性肉芽肿病灶的平片表现无特殊性,不同的部位,表现不同。颅骨的病损表现为内外颅骨板层不规则的锋利的破坏,形成“斜边缘”。骨盆的缺损边界多模糊。脊椎缺损多发生于椎体。发生在长骨,则多位于骨干,干骺端的髓腔中份。病损可以造成骨内、骨膜的反应。CT扫描及MRI对于明确病变髓腔内的范围及对皮质骨的破坏程度有价值。

骨囊肿好发于4~20岁,多见于5~15岁儿童,少见于成人。好发于股骨颈、股骨上端和肱骨上端。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向骨干方向移动。一般无明显症状,多数因病理性骨折,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而就诊。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或骨干部位有椭圆形溶骨破坏,边界清楚,其周围可见薄层硬化带,骨皮质可有轻度膨胀变薄。80%患者有外伤史。常合并有病理骨折。

骨囊肿平片表现病损为界限清楚的透亮区,外有一薄层骨硬化边缘,由于囊肿膨胀性生长,造成骨皮质不规则变薄,X线片常呈假分叶状表现,囊肿在肱骨或股骨的干骺端向下扩展至骨干,向上扩展虽接近骨骺,病理性骨折常见,囊肿可有骨嵴假象。

本例病变发病在儿童,且有外伤史易误诊为骨囊肿,但此例平片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其内为软组织密度,边界较清晰,局部骨质连续性中断,周围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影。与骨囊肿的慢性发展、骨皮质硬化、轻度膨胀变薄、无软组织肿块有较明显区别。

论文作者:李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7

标签:;  ;  ;  ;  ;  ;  ;  ;  

1例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骨囊肿分析论文_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