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摘 要】为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本文从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优化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探索课程考核改革这五个方面介绍了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健康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35-02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发生了改变,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卫生服务模式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以单纯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预防健教康复等为一体。这一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影响极大,尤其是预防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
1 人群健康需求现状
健康是指身心、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或不虚弱。目前我国人群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1],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很多疾病更容易多发。如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等。(2)慢性疾病形势严峻[1]。中国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心脑血管疾病;中青年男性面临猝死、过劳和癌症等问题;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3)青少年健康需求更为迫切。调查显示: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高度近视率呈急剧上升趋势。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2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4)二胎政策促使新生儿剧增,尤其是大龄产妇增加,优生优育、新生儿保健的健康服务尤显重要。(5)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是导致社会或家庭不稳定因素之一,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2 临床医生提供健康服务现状
一直以来,预防意识与临床诊疗的理论实践难以融合,从而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结合,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很少甚至缺乏相关的预防措施或涉及
健康教育的内容[2]。大部分临床医生认为自己的职责是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健康教育与己无关,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也有可能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疾病的防控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之一[3]。
3 医学教育背景
《爱丁堡宣言》称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已从生理服务扩大到生理与心理综合服务;从单纯治疗疾病转变到综合防治;从单纯医疗服务扩大到全社会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医学学科发展不仅仅是在本领域,越来越多的学科相互融合、渗透,尤其是临床与预防的裂痕弥合。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应按照“三级预防”的原则做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且临床医生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各种个体化预防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公众健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卫生部印发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主要任务中提出,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新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强健康管理、心理卫生、公共营养、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人才培养等。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中强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
4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是我校这几年的一大突破。我校是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地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地方医学院校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4.1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将预防战略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那就必须从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开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立足地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立足地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合理明确知识、技能要求,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体系等。
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根据地方服务定位,根据专业发展,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医学伦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公共卫生及方法学科的设置、就业指导等全部突显当今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是“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预防战略的教育,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使预防战略、人文课程和专业互相储存、互相渗透。
4.2 强化六位一体全科医学的理念,优化公共卫生课程体系
4.2.1 优化公共卫生课程体系
《预防医学》分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学》三门主干课程进行教学,既能掌握预防医学主要的知识,更能突出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强调《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健康新理念、现代医学新模式在临床医学中的渗透;增加《社会医学》、《卫生法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循证医学》等课程,进一步掌握临床实践中应用预防医学知识的多种方法和技能。
4.2.2 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减少了必修课课时,增大了选修课课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课外学习课时,强调自主学习;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通过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2.3 拓展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学研能力
开设和设计有多种多样的辅修课程,以拓展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学研能力,如:开设《营养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统计软件应用》等选修课程,设计“社区卫生服务实践”、“ 创新教育和学术讲座”、“ 医学新进展知识讲座”、“ 科研设计”、“ 专业技能课外训练”、“ 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实践”等讲座和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4 增加社区实习
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弥补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仅仅只有综合性医院的实习增加到有半个月的社区实习,后将增至1个月。
4.3 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途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3.1 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形式教学,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影视资料等,或利用flash 软件制作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课件,通过大量的结合课堂内容的资料展示,以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坚持熟悉、提高、改善传统教学方法,适量融入角色扮演、自主学习设计、小组讨论、角色互换、启发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4.3.2 开展PBL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以问题为基础,如食物中毒、环境污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讨论和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通过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查找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等阶段来融会贯通所学基础和各种相关知识。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转变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3.3 开发网络空间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主要课程资源,包括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课程,移植到网络学院机构平台,打造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管理、教学、服务”的网络“一体化”。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项目组教师信息化培训。开发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共享资源,建设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秀网络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微视频线上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教师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建立普适性强的表格化、微课地图、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内容实用化、资源碎片化、教学表格化和集成规模化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并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测试与评价,实现师师、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3]。
4.3.4 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重视学习过程和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等。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形成性评价的真正内涵就是反馈—鼓励—指导。反馈:反馈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考试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则是通过学习及教师的上述行为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鼓励即给予学生信心,让学生爱上学习。面对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热情的和学生共同分析和解决,并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导:指导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
4.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预防医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因此急需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医改政策对人才的要求。通过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既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当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将理论融于实际,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极强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防医学各课程都相应的增加了实践项目,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主要以解决实际健康问题为主。健康需求最主要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我校临床医学学生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涵盖社区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在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临床的社区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是专门培养临床医生预防医学技能的实训场所。目前已安排临床医学学生两周的时间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流程,通过实践应用将临床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强化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大卫生观,也与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内容相互融合,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4.5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探索课程考核的改革
4.5.1 完善实验操作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体系,规范标准化考核路径,编制考核手册
完善考核内容及形式,针对实验操作技能,将以往的“一站式”考核逐渐转变为“抽签式”考核,以促进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的全面发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达到“用得上”的目的。针对实践操作技能,借鉴执业医师考试的考核内容,同时,针对我们的培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授课和考核。如现场流行病学处理、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但与学生们的实习实践息息相关,在之后将加强重视。通过落实上述两方面相关内容,并结合教师和学生反馈,编制《实验与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化手册》。
4.5.2 重视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对于部分主干课程,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如《流行病学》、《卫生学》,通过时事热点、当前现状等,考察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透过相关材料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同时,对于既往未够重视,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课程,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在慢病治疗及预防、社区预防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在改革中给予足够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与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临床医生向整体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主要推手。预防医学教学肩负着重要的医疗改革的使命,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郭清. 以健康管理促慢性病防控 探索中国特色医改新模式[J]. 健康研究,2012,(03):161-164.
[2]徐刚,王小合,张艳青,马海燕,谢亚男,郭清. 现行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健康研究,2016,(06):700-701+704.
[3]孔灵芝. 关于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思考[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01):2-5.
作者简介:杨双波(1976-),女(汉),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电话:18674865922,邮箱:365253012@qq.com。
通讯作者:刘娟,女,讲师,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E-mail:421729485@qq.com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3-511);中国高教学会“十三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16YB082)
论文作者:杨双波,刘娟,刘慧,邹学敏,牟劲松,刘清国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学生论文; 健康论文; 预防医学论文; 需求论文; 能力论文; 课程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