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明
甘肃省甘谷县第四中学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语文的传统教学主要起弘扬和继承的作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我们深入历史,了解历史变迁的形态,知晓历史发展的状况。近年来,国家日益壮大,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国家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我们只有稳固根基,发展自己国家本民族的特色,向外来人民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为未来栋梁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凭证。
关键词:高中语文;弘扬;传统文化
由于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中生对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广,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对高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看来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平时提醒学生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更要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此,笔者从: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营造课堂氛围、对传统文化的延伸、活跃的教学形式等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
1.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应做充分的准备,针对教材中有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拿出来进行全面的剖析。在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的优秀观点和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其蕴含的道理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对此文章进行讲解时不能单单讲解其字面得意思,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励志故事,例如苏秦刺股、凿壁偷光等,以故事来丰富此句话的传统内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相关故事的分享,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播,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内涵,更是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升华。
2.营造课堂氛围
高中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传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很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的渲染,很多诗词中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对此类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带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参入其中。在对作者和作者所生的朝代进行介绍时多进行文化层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剧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例如在对古文《离骚》进行讲解时,可将楚国的文化和当时战乱年代的故事进行讲解,对作者屈原进行更深层次的刻画,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电视剧《思美人》中对屈原的刻画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予以更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吸收,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
3.对传统文化的延伸
虽说高中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还要加强其在日常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使其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时要自主的去翻阅一些历史古籍、经典名著,进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著,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不断的提升,进而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观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歌曲。例如在电影《孔子》当中,电影对孔子的一生进行演绎,其中有很多是语文课本中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来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活跃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整体教学思路,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吸收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探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还应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并将文化的传承付诸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使用音乐、视频等形式来对知识进行展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教师可使用各种教学形式、各种活动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加立体的展现,可以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首先,可以开展中国传统诗词赏析和诗朗诵比赛,由此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举行"国学经典读书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开展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去组织、发现和探索,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5.总结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浸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烁着文明的创造火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灿若星辰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将浓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社会,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下),2016(09):115.
[2]高世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必修教学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
论文作者:何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还可以论文; 教师论文; 使其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