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理性审视与重构_课堂管理论文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理性审视与重构_课堂管理论文

新时期师生关系状况的理性审视与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师生关系论文,理性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园)生数逾2.6亿,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达1600万。生活于校园中的师生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一!教育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高,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及由此而来的师生身心健康、校园安全稳定是基础。“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将落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的高低。

一、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之音

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异,师生内心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失衡导致行为表现中的失范。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当前大中小学校园并不太和谐安静,师生人际关系潜伏着的矛盾、思想与行为上的冲突仍客观存在。近年来,师生之间的矛盾还在升级,冲突还在激发、恶化,直至暴力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少数学生出现了某种“叛家”、“叛师”、“叛学”的现象。另一方面,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但相关行为仍时有发生。日常教育中,因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荒废学业、破坏校产公物、校外上网与游荡以及学生之间的摩擦争斗等所引发的学校管理困境深重。

早在2000年2月,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针对当时发生的几起中学生杀害父母和老师的事件,专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时隔数十年,一些问题依然严重甚至更为复杂、尖锐。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伴随“杨帆门事件”、“博导虐待学生事件”、“朔州学生杀害班主任事件”、“丽水学生杀害老师事件”、“法大教授课堂被杀事件”以及“阜宁警察夫妇冲进课堂殴打女教师致重伤”等事件的相继爆发,举国震惊,社会一片哗然。在此列举数例也绝无耸人听闻之意,而且,这些事件明显呈现出新异特点,背后因素复杂,危害深远。如果说上述只是“突发性”、“典型性”事件的话,那么已有一些调查情况在用数据说明这一岌岌可危的普遍性现象: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却占59.6%,而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1%;[2]另一项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只有51%的人表示会关注母校的发展,表示“毕业后和母校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的占35.3%,甚至有16.2%的被调查者用“烂”字来形容自己的母校。[3]

概括来讲,当前师生关系不良表现主要有:首先,过去教师中心地位、教师主导角色受到极大的挑战,“师道尊严”、“良师益友”甚至“尊师重道”等“传统”的一面也日益走向式微,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崇拜之心日趋淡漠;其次,师生关系趋冷,表现出淡化尊重、诚信、信任、友爱等交往维度的现象;再次,师生关系中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突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所“掉价”,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和受重视。

综上种种现象分析,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紧张与师生冲突的现状不容忽视,尤其是接二连三的相关恶性突发事件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师生关系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师生关系对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开展和教育质量提高这一基础性意义开始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背后因素分析

1.自由市场主义思想对学校教育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当前,各色各样的自由主义思潮、市场主义思想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教育民营化等争议中推进的。同时,伴随我国家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普遍实行以及公立学校转制的不当实施,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争夺中所出现的高额择校费、赞助费等付费教育,教育消费观念盛行,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是市场经济行为中的主客体市场交易或契约关系。在高校,一些学生以“上帝”的姿态享受教育服务,片面将所缴纳的学费理解为人才培养的全部成本。当教育的现实与他们期望的目标出现差距时,便容易采取不理性的表达、申诉方式。一旦他们主观上产生对某老师不满的看法,教师失去应有的尊重与价值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常可听到学生振振有词道,“我是交费上学,我有自由选择听不听课”。于是,高校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睡觉、看报、听歌曲,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可选择的事。一些高校管理者甚至也因为学生想法的“有道理”,而在事实上一再助长这股不良风气。于是乎,多数教师都会出于无奈而曲意迎合学生的需要;一些“技能”高超一点的教师会拍着胸脯对学生说:“你们喜欢听什么,我就讲什么,你们点菜吧”;一些明哲保身的教师则会以学分为筹码,软硬兼施,“消极”将课进行到学期末;一些玩不转的教师则整日里诚惶诚恐,生怕讲的东西学生不满意而被打入冷宫,精神压力巨大。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满意度低,可见一斑。

2.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当影响导致师生关系变味

一个时期以来,“民主”、“平等”、“个性自由”、“个体解放”等教育理念与口号来在我国教育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展现。“以人为本”理念普照之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也得以推行。伴随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进,新型师生角色观、师生关系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诸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等道理可谓是家喻户晓。

应该说,师生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是一种好的景象。它有助于实现师生的真正人格平等,实现师生关系中社会关系属性和人际关系属性的真正融合,也有利于打破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批判创新精神。然而,人本主义思想的教育实践却是一把双刃剑。从不利的一面来看,对教师权威的各种质疑实际上是缺乏理性思想和理论根源的。伴随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思潮冲击更加复杂,价值观多元化更加盛行,个体自由被置于空前的高度,人本主义诉求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盲目的甚至是“矫枉过正”的不合理主张。伴随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中小学生还习惯了动不动就拿“个人权利”、“自由选择”等来“恐吓”老师,轻则赌气告状,重则出逃、轻生。教师不愿意管理、不敢管理、没有办法管理学生的现象实为普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常处于万般无奈的境地,如有教师讲述道:“班上有几个成绩差又不好管的学生,你在讲台上讲课,他们在底下开小会,还没等你教育,他们反而漫不经心地说‘老师,你讲你的,我们讲我们的,不影响你’,经常气得我胸口痛,遇到这种学生,你不能请他出去,甚至不能请他站起来,因为教育法规定老师不能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4]

3.评价考核方式的不合理造成师生关系蜕变

当前,我们十分强调校园“安全压倒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管理思想与文化。我们说,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是正常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学校“安全”、“稳定”这根弦绷得太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校长,学校考核教师,“不出事”这一条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指标。很多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而让道、取消,甚至学校工作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为了确保孩子不辍学、不离校,校长和教师想方设法、委曲求全让学生“满意”,学生能否“耗”在学校成了考验教师的头等大事,这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纷争扰攘之中。当前高校普遍流行院校两级管理,说是学校层面权力下放,实际上是权力变相集中。以高校流行的“学评教”管理活动为例,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指标,如师德、课堂气氛、教学内容等等作为观测点,学生通过网络评价系统对其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议,进而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以及岗位津贴等挂上沟。教师每个学期都要紧张地知道自己在全校范围内的得分、排名。“学评教”等做法早已令高校师生关系变得微妙而敏感。试想,如果只根据学生的评分结果、选课情况来决定教师是否具备上岗或者晋升资格,学生的评价可以决定教师的工作与发展命运,那么,师生关系就会走向新的不平衡、不正常。现实中,学生对批评过他的老师实施报复性的打分,对课堂纪律严的老师打低分,教师则要想尽办法讨好学生、取悦学生的现象早已是潜规则。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理论上讲有助于确认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并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也有助于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然而,从实际情况来,这些改革举措时常背离政策初衷,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引发新的教育问题。

4.信息化网络化带来教师知识权威的式微

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新的价值观、新的文化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信息源的平面,教师的优势因此而逐渐弱化乃至丧失,学校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过去,教师基本上是所授知识的专有者、垄断者,学生多半很难通过课堂学习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得教师授课的权威知识。而今,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资讯的快速传递,教师授课知识不再神秘,教师的讲义、教案甚至考试内容等皆可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等途径拷贝、存储、共享。此外,学生对教师授课的选择性、可比性增大,鼠标轻轻一点,便可获知同一课程在全国乃至全球其他高校的授课情况。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获取任何一门课程在其他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常常出现的情形是,教师认为重要的内容学生却认为毫无价值;信息的大量涌现以及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对对方失去了兴趣,更别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了。

如此,教师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传道解惑”的传统得以改变。过去,韩愈说“师不必不如弟子”;现在,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而且在信息接收与处理、新思想新观念传播与学习等方面,泡在信息技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学生明显要比教师有优势。实际上,在高校甚至中小学校,不少学生早已习惯了忽略教师的存在,对教师缺乏一种由衷的敬意,甚至对学校教育、教师作用予以否定。学生甚至在博客上大骂教师,用上了“烂人”、“烂教材”等词语,教师威信的式微可见一斑。教师威信的减损直接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对教师来说一个新近严峻挑战。

5.学校教育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尽如人意表现

不可否认,我们教育自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教育中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敏感的社会问题。诸如教育不公、素质教育不力、上好学难、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时见报端的教育腐败等问题,致使学校教育声誉有所下降,进而影响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教师中的不正之风表现多端。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不高,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欠佳,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对学生的关爱不够。教师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好处等不正当的行为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家长向中小学、幼儿园老师请客送礼几乎就是家常便饭。在高校,教师给学生打人情分、考试划重点出考前资料、学生义务给教师打工干活等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行业中的不正之风,败坏师德师貌、教风校风。

一些高校师生关系变得像机器生产方式般的机械冷冰,甚至师生关系就是没有关系。教师只管对着课表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下课铃一响便匆匆离去,学生除了课堂就很少有机会和教师见面。教师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这样的功能无疑是对天职的亵渎,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都难以涵盖。由于近年来的高校快速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生师比大增,多实行大班教学,甚至在大报告厅授课。教师一个学期下来,往往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来,更别说与学生交流互动、关心了解学生了。一些教师由于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备课、上课,成了教学的机器,往往是课上下来连话都不想讲了,即便有心也是无力去主动关心帮助学生。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博伊斯所描述的那样:“他们看到了传统师生关系的破裂,但是却很少谈到它的实质以及它如何会使教师遭受挫折。他们指责允许不合格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平民化倾向,但是却忽视了越来越拥挤的课堂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5]

三、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构建的应对措施

1.教师威信的自我救赎

改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教师这一方。当前,需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与水平,要将法定权威与个人威信结合起来加以提升。要努力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教师必须在履行教书育人基本职责的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权威。教师对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动建构与主导离不开对职责工作的自信。这种角色权威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学识、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职业情操等个人因素,需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来获得。当一个教师过多地利用外在力量而不去努力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工作吸引力时,他很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和佩服,甚至容易被学生瞧不起,进而容易引发各种冲突。当今学生有见识、有主见,我们务必相信、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好老师、良好师生关系的判断理解标准;即便是对学生当中的偏见与不当认识,我们也应该自信地加以引导与矫正。当学生为“妈妈教师贾风姿”、“80后女教师陈果”等欢呼时,我们有理由与信心去主动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学关系的理性重构

教师要主动从“神坛”上走下来,抛去“知识化身”、“知识权威”等过时光环,需要重新确立新型师生教学交往的坐标与准则。同样,学生要从被塑造、被教育中解放出来,以独立的、丰富的、平等的主体人与教师面对,使师生关系自始至终地保持良性的互动状态。

师生关系若只停留在知识教学上,就很难在情感、思想上进行有效沟通进而获得信任、增进理解。教师育人功能实现的方式与内涵必须加以转变。教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权威转变为知识的诠释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定义教师的教学功能与育人方式。何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着课程教材“教”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过程,是提供知识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对知识背后的思想、智慧进行引领;课堂教学更强调要在方法的教会、知识体系的搭建、思想智慧的引领方面下工夫,要切实砥砺践行“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教学之本真意味。

3.管理制度的科学设计

时下,学校诸多针对师生的管理方式、制度举措等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形成。一些做法在事实上既对教师不利也对学生不利,甚至人为制造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矛盾冲突。比方说,现在中小学生的“维权意识”过于泛滥,他们惯于打着保护受教育权利的幌子行不学无术之实。教师的正常批评管教经常受到学生权利意识的不合理拮抗,一些学生及家长还动不动就往教育局、教育厅告状、上访。学校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整个管理系统是防守、绥靖和息事宁人导向的。在高校,普遍流行的“学评教”制度看似民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则令教师更难以静心于教坛,整个学评教的过程,教师是老鼠,学生是黑猫警长,玩的是猫抓老鼠的游戏。学评教应该转向“学议教”。从师生和谐、真诚互动,促进教学和实现双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评议,让教师知道从哪些方面改进教学。改善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学评教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进融洽师生关系的形成。

4.育人文化的理性坚守

学校就是学校,它天生就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场所,学校自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本质上就是以育人为本的文化,学校文化既是育人的文化,肯定与“制器”(工厂车间)、“管人”(看守所)、“售物”(商场超市)等场所的文化不一样。师生关系形成的纽带的是教书育人工作,师生关系建构的主阵地在课堂与学校之内。因此,围绕育人工作来建设学校文化,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与关键。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教师师德风貌猥琐低迷、学生歪风邪气盛行、校风学风糟糕透顶的学校,可以孕育出怎样的师生关系!学校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积极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氛围,特别要通过独具学校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来提高师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孕育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奠基。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一切教育理论的起点,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理性审视当前紧张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教师素养提升到学校管理制度改进等诸多方面进行积极改革,努力重建自由交往、民主对话、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

标签:;  ;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理性审视与重构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