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脑梗死中的应用论文_张赟,吕玲,王艳玲

河南省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河南 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BSSD将其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同时随机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波幅和P300。结果:观察组P300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痴呆组和非痴呆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反映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为脑梗死治疗和预后判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梗死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而形成血栓,阻碍了局部血液循环而引发的缺氧缺血性坏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容易复发,其临床症状复杂,与发病前合并症、脑缺血严重程度、脑损害部位相关,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容易出现认知障碍,这是临床常见脑梗死后神经心理症状[1],在脑梗死治疗过程中预防认知功能障碍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评价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65.5岁;病程3个月~2年。根据痴呆筛查量表(BSSD),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后痴呆组42例,非痴呆组24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部MRI或CT检查确诊,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头晕头痛症状、脑萎缩或其他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检测前6周无应用精神活性药物。同时随机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6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P300测定

利用神经电诊仪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实验,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配位法安置电极,在Fz点放置记录电极,前额中央接地,将参考电极放置在一侧耳垂,皮肤和电极间阻抗小于5欧姆。于上午8:00~11:00完成测试,受测者闭目、放松肌肉,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头脑清醒。测试前详细介绍要求和注意事项,告知受测者听取高赫兹短音,记忆出现次数。利用纯音Oddball模式进行刺激,音强90db;非靶刺激占80%,发声频率为1kHz,靶刺激占20%,发声频率为2kHz。叠加靶刺激30次。主要对波幅和P300潜伏期进行分析。

1.2.2痴呆测定[2]

BSSD量表包括4项常识理解、3项短时记忆、3例语言理解、5项地点定向、3项注意/计算、3项即刻记忆、4项时间定向、3项物体命名、1项认知功能。测试时间为35~40min。测试结果结合受测者教育程度:总分30分,中学程度及以上22分、小学19分、文盲16分则为正常,不足以上分值则考虑为痴呆。

1.3结果判定[3]

潜伏期为开始刺激至各成分最大波幅直线距离;波幅为基线至波峰垂直距离,波幅≤50%,或P300潜伏期≥X+2.5s,则判定为异常。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

观察组P300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人脑认知加工刺激信息后出现的变化电位,属于诱发电位,能够对大脑的信息认知和加工过程进行感知、判断、理解、记忆等,是对大脑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评价的一种特殊的电生理技术,P300潜伏期是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障碍评价的敏感指标。相关研究显示[4],血管性痴呆患者波幅、P300潜伏期均会发生异常变化。

脑梗死后出现认知障碍的常见症状是对警觉例和长期注意力的影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P300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波幅低于对照组;痴呆组患者与非痴呆组相比,波幅降低、P300潜伏期延长,说明脑梗死后由于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会降低大脑感知外来信息的能力,延长加工过程。本次研究中,痴呆组和与非痴呆组在波幅、P300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的原因是BSSD测试存在主观因素和局限性,主要是对记忆和语言的检测,而没有测定认知部分,且受测者文化程度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而P300通过听觉识别,测定大脑对刺激识别、编码、分类的速度和大脑加工信息的有效程度而出现的电生理变化,稳定性良好,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脑梗死多发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基础上,是血管性痴呆的相应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痴呆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者。相关研究显示[5],在血管性痴呆治疗时根据P300作为疗效判定的观察指标,发现在用复脑灵治疗后,患者波幅、P300潜伏期均有所改善,表明P300可作为血管性痴呆疗效判定的观察指标。

综上所述,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准确反映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利于保证评定早期认知障碍的客观性和判断是否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可靠性,可为脑梗死后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预防痴呆发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凤兆海,李美英,夏峰.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痴呆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04):312-314.

[2]谢冬玲,朱丽芳,刘惠宇,等.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头皮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认知障碍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03):152-153.

[3]毕莉珠,张如富,陈红薇.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08(04):422-423.

[4]赵迎娱,于爱文,王传杰,等.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及注意力变化的特点[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08):662-664.

[5]刘南平,陈景云,夏宪军,等.事件相关电位P300、TCD检测对多发性脑梗死认知功能的评价[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01):30-31.

作者简介:

张赟,女,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张赟,吕玲,王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  ;  ;  ;  ;  ;  ;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脑梗死中的应用论文_张赟,吕玲,王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