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基金文件的优先次序”_基金论文

辩论“基金文件的优先次序”_基金论文

“基金论文优先”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金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9-12-22

近年来,随着科研之间的竞争加剧,获取各类基金,尤其是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基金,被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晋升教授、研究员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得到过基金项目资助[1],评选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申报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要看有多少基金项目;入选各类人才工程,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更需要申报人员获得过基金项目。可以说,对基金项目形成了“拜物教”,或者说,在当今学术界,没有承担过一定数量的基金项目,科研人员就寸步难行。

在期刊出版领域,也存在“唯基金项目论文马首是瞻”的现象,许多期刊在《征稿启事》中明确表态“基金项目论文优先刊用”,各期刊也以刊登基金论文多而引以为荣。据报道,我国有一部分期刊(主要是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基金论文比例已经高达90%,甚至更多。有人做过统计,2006年,《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论文,全部为基金论文,比率为100%,《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基金论文比率也高达99.05%[2],几乎到了非基金论文不发的地步。在各级优秀期刊评比条例中,也往往有一条标准:基金论文刊用比率。比如,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在其下发的文件《关于举办第三届江西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的通知》中,就列出了一条评比标准:基金论文比。

各期刊之所以如此强调基金论文,其理由是:基金项目论文质量比较高,“各学科领域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普遍具有方法先进、学术水平高、研究深入等特点,组织刊发基金论文已成为提高期刊学术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3]。这是一种预设,事实果真如此吗?

1 基金论文质量不是天然的高

由于我国还是熟人社会,人情风盛行,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事物,因此衡量一篇论文的质量是不是高,就不能仅仅凭借主观判断,而是有其客观的标准。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可科学计量学方法,或者说量化的方法,认为一篇论文被引用频率越高,说明这篇论文的原创性和理论价值就越高[4]。依此类推,衡量期刊水平的指标就是其篇均被引频率。

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统计并分析了2000-2004年期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被CSSCI期刊收录论文及引文情况,出版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该报告分析了哲学、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20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论文收录及引用情况,每个学科一章,每章专列了“发表论文的基金分布”一节。

在20个学科中,除马克思主义、考古学、艺术学三个学科无具体基金论文引用数字外,其余17个学科均给出了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前已述及,学术界一般认为论文发表后被研究者引用频率越高,表明该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南京大学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的水平并不必定高于非基金论文,具体情况如下:经济学、心理学等8个学科的基金论文篇均被引率高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率;政治学、法学、教育学、体育学4个学科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率相差无几,不能明显地体现基金论文的质量优势;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5个学科,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率甚至还不如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率[5],且外国文学的基金论文篇均被引率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宗教学则4个基金项目才发表一篇论文,有的基金资助项目论文5年被引次数竟然为0。在上述17个学科中,将近1/3的学科没有受基金资助论文的学术影响超过基金资助论文,说明基金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的研究人员就认为“坦率地讲,当下许多基金项目的成果质量远远赶不上当事人在没有取得资助时的水平”[6]。需要说明的是,可能有少数基金论文在发表时,作者没有标注所受资助的基金名称,因而统计基金论文时略有误差。但是,这种情况应该说不是很普遍,因为统计数据是2000年后的,这时候我国的学术研究已经比较规范了。

更何况,基金论文花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有违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的初衷,或者说,国家的宝贵经费一部分被浪费了。为此,北京大学在评职称时,对于承担了基金课题,但科研成果并不突出的教师与没有承担基金课题,但成果一样多的教师,给予了区别对待,不是像许多单位目前采取的常规做法,即有课题(基金项目)的人先晋升,而是让后者优先晋升职称,理由就是这些教师没花国家的钱,却作出了同样的学术贡献,说明他们在科研中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包括精力上的,也包括科研人员自己支付了资金,理应大力奖励。

2 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不一定低

2007年,北京大学评选了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1本(篇)专著、论文、教材、译著获得一、二等奖。有研究者对这些获奖成果进行了统计,在统计的21项获奖成果中,共有83项课题来源,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共计28项,而没有得到经费资助的自选课题居然最多,达到30项,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两项总和还多,占课题来源总数的36.1%[7],也就是说,这约36%的课题并没有得到任何基金资助,而是纯粹的个人兴趣使然。但是,这些无基金资助的课题产出的成果质量却并不低于基金资助成果,甚至高于基金资助课题。原因在于“自选课题虽然没有经费资助,但在完成时间上也没有要求,科研人员可以反复琢磨”。

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非基金资助论文的质量,也不一定比基金资助论文质量低。有研究者检索了1996-2005年肾脏病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232篇高影响力论文,这232篇论文总共被引用6761次,作者列出了被引频次居前20名的论文,其中获得过各种基金资助的只有9篇,而未获得基金资助的却占到了11篇[8],超过了前者。另有人统计了2006年中国部分医学学术期刊引证指标,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基金论文比为100%,中华护理杂志的基金论文比仅为14%,但后者的影响因子远远高于前者[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单篇文献在2002-2007年被引用情况表明,在被引用频次由高到低的前17篇论文中,只有1篇基金论文,所占比率仅为约5.9%[9]。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对这种现象也进行了分析,“看看一二十年来的好的学术著作,都和以下几个因素关联:个人、长期经营、没有资助或极少资助,紧赶着出来的东西,没有太好的。人文学科中有另外一种学者,他们不会事先有课题,是一步步按照兴趣做出来的”[1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除了实证研究外,有许多是需要学者长期思考偶然得之的,必须发挥学者个人专长,仅仅依靠金钱是不一定能产出优秀学术成果的。何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不是所有研究结果都可以通过撰写项目申请书而预先设想出来的。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也没有得到任何基金资助,贫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但还是写出了影响后世的巨著。

基于此,有学者建议改革我国目前的基金资助方式,变资助为奖励,即学者自行选题,投入一定的经费,待产出科研成果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学术评价,优秀者给予奖励,补偿学者因为从事研究而付出的资金,而不是目前实行的事先由学者申请,再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审查,批准项目,然后拨付资金。“对这种比较低调、慢热型的学者,我们的奖励机制应该考虑在事后给予物质上的奖励”[10]。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消除学术研究中极少数人套取国家资金的弊端,从整体上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兵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不适合以基金资助形式进行,他对现有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评价是“不少具有虚大空特点”[11]。也有学者提出“国家扶持学术研究的最佳手段不是立项,而是重奖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优秀学术成果”[12]。

3 人文社科研究对基金的依赖度较低

在当前这个大科学时代,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及实验用品,没有经费资助,简直就无法开展研究工作。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需要众多的科研人员协作进行,更是离不开经费资助。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远远大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金额的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则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除了一些需要外出调查的社会学、考古学学科实证性研究项目外,大多数研究并不需要太多的经费,甚至许多项目不需要经费(当然,研究人员个人还是需要一些支出的,只是数额不大,个人可以承担),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数量很少,而每年全国产生的论文数量却并不少。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10年没有申请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类的基金,但却做出了突出的科研成绩,出版了5本学术著作及其他3本书,“我自身的轨迹证明,经费分文没有也可以从事研究”[13]。《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从不申请课题”[14],但硕果累累,从1988年以来,出了15本书,主编过13本译著、8套丛书,在海内外50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美国、俄罗斯等国学者的关注和引用[15]。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没有基金项目支持,也可以作出出色的科研成果,如上述两位学者。

学者陈力丹也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普遍采用的“课题制”规范运作方式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课题制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相背离的,因为思想创造是无法计划的,他进而认为,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繁而不荣”“昌而不盛”的泡沫学术格局[16]。

h指数是美国科学家Hirsch教授于2005年提出的,最近3年来流行的用来衡量科研人员或研究机构学术成果质量的一项指标。几年来国内外的科研评价实践证明,h指数是准确评价科研成果可行的有效手段。我国有学者统计了2000-2008年部分国家科学基金的h指数,结果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指数最高,达到140,就是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工作在2000-2008年这一时段中,产生了140篇被引不少于140次的高影响力的论文;“863”计划、“973”计划的h指数次之,分别为64、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h指数最低,只有37[17],而科学基金h指数和基金论文成果的影响力呈正相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h指数低,说明它资助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前述南京大学的研究也部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外国文学学科2000-2004年5年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了94个项目,才发表了36篇论文,大约2.6个项目发表1篇论文。在已发表的36篇论文中,被引用的只有2篇,篇均被引率低至0.056。

4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并不一定比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高。同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也不一定就高。有的学者选取了我国学术界有影响的《物理学报》、《力学进展》、《模糊系统与数学》、《软件学报》等8种自然科学期刊,经过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从这些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近年的基金论文比和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并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进一步提高基金论文比并不一定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力”[18]。在我国教育学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期刊《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基金论文比只有14.08%,远低于一些教育类期刊,但它在全国教育期刊界的学术影响力却排在第4位,“说明了《比较教育研究》对作者一视同仁,按质量取稿的原则,并没有赋予基金论文过重的优先发表权”[19]。

有研究人员利用SCIE数据,考察了2009年第一季度主要国家和地区科学基金论文率,结果表明:在前20个国家(地区)中,中国的比率最高,达到71.2%,而科技发达的美、英、法等国家的比率却分别只有46.4%、44.8%、44.3%[20],但是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整体上都比我国高,这也说明非基金资助的论文水平不一定就不高。

有研究者统计了我国22种高影响力医药期刊2003-2007年的各项指标,数据显示,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基金论文比并不高,甚至很低。而基金论文比最高的《药学学报》(0.58),影响因子只有0.737,而《中华护理杂志》基金论文比只有0.12,影响因子却高达1.521[21]。

因此,“基金论文优先发表”缺乏学理上的根据,对基金论文不能盲目崇拜。作为期刊编辑来说,在审阅作者来稿时,唯一的选择标准应该是论文的质量,而不能唯“出身”(基金论文)论。就是说,在挑选稿件过程中,既要考虑它是不是获得了基金资助,同时,又不唯基金论,这样才能选到高质量的稿件。基金论文优先没有理论依据,并不可行。为此,建议新闻出版部门在评比优秀期刊时,废除评比指标体系中基金论文比例这一条,或者至少降低基金论文比的权重。因为一份期刊是否优秀,并不需要或者说主要不考虑它发表了多少基金论文,而是考察它发表了多少优质论文。一本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文摘类刊物转载、摘登数量多,以及被别的论文引用的次数多,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以及期刊的影响广度大,这才是衡量期刊质量的最客观标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撰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基金的作用。诚然,我国各项科研基金在过去已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扶持了自然科学研究杰出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基金项目吹捧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毕竟,任何一项基金课题,都是由人承担的,没有优秀的研究人员,科研人员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即使是承担了国家级基金课题,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经费,也出不了优秀成果。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到了还科研基金项目真面目的时候了。

标签:;  ;  ;  

辩论“基金文件的优先次序”_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