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_职业教育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_职业教育论文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城乡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084(2009)03-0001-05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个传统问题,也是国家社会发展一直寻求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地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任务。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机制和措施,为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积极作为。职业教育作为与城乡统筹发展联系最紧密、最具直接性和长效性的教育对策,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时机,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从战略的高度来讲,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从总体上通盘考虑、统一筹划城乡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资源配置和各种利益关系调解要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城乡协调、综合平衡、不可偏废。在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中,既不能只注重城市、忽视乡村,也不能偏重乡村、忽视城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共同进步。因此,城乡统筹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概念,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协调的统一体,既包含了建设城乡统一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也涵盖了包括就业制度、教育体制等的社会协调发展。

从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来讲,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解决我国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通过增加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以及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农村与城市无本质差别的共同繁荣与协调发展。这应当成为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给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和发展机会,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针政策调整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模型构想

当下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都是明确的,即通过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方面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更加有序、有效的转移;另一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面向“三农”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提升农村社会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局面,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进而构建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

在现阶段,农村发展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一是城市化路径,一是产业化路径。农村城市化路径可有如下三种模式: (1)依附型城市化。对于那些紧邻城市的农村(即通常所说的市郊),可紧紧依托城市的资源,或通过城市的主动扩张,实现城市化。 (2)属地型城市化。对于那些远离大中城市和县市驻地的农村,没有依附城市的条件,它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就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市镇,实现城市化。(3)生活质量城市化。对于那些既远离城市、又不能就地城市化的偏远、稀疏农村,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的难度非常大,它们可以不追求外在形态的城市化,但可追求生活质量的城市化。其实,任何一种类型的农村城市化,都应当追求生活质量的城市化。只有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达到了城市居民的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农村产业化路径是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村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产业革命之前,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并不明显;正是产业革命,赋予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动力,并逐渐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别。可以说,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自然离不开农村的产业化。

实现上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一是通过政策的强制规定或倾斜,实现农村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加大投入,城市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实现农村快速发展。三是提升农村居住人口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产业,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

从农村发展的现实和远景看,前两条措施的作用机理都是对农村的“体外供血”,是靠外力的拉动促进农村发展;而第三条措施则是农村的“体内造血”机制,是靠农村的内涵发展,促进农村自大自强。 “体外供血”机制受制于外力的牵制,使农村自主发展的能力和发展后劲较小,而“体内造血”机制可有效增强农村的自主发展机能,有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和繁荣。因此,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变革的根本途径,也是城乡统筹发展最具可持续性的长久措施。

三、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在提升农村居住人口整体素质的诸多对策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和形成农村劳动力技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效益,有助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职业教育除具有其他类型的教育共有的功能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功能——生产力发展功能,即职业教育通过传递职业知识和培养技能,直接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培养社会先进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德国,职业教育被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在日本,它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柱石”。同时,职业教育,包括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将不同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的职业岗位,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益,特别是在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背景下,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70)认为,土地本身并不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家式的才能,这种才能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中,在家庭生产中,在学生们分配自己受教育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时,以及在向较好的职业机遇和生活地点的迁移当中,都很有价值。舒尔茨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要素。而要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关键在于职业教育。

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与其他各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途径与手段相比,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最直接、最见效的智力支撑,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然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尚不能充分担当这一重任,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确立以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为最终追求的职业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人、发展人的神圣使命。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无论采取哪些措施,职业教育最终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当下的许多职业教育理论或理念,要么过分强调工作导向,要么过分追求就业目标,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隐含在它们背后的共同支撑——人的素质发展。一个人可以没有技术、可以没有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的做人的素养,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确立以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为最终追求的职业教育理念,应当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培育新型农民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那么,什么样的农民是新型农民?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根本的一点还是人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生产能力、致富能力和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保障,进而不断改善现在落后的农村面貌。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举。

(二)以“完美的就业”为载体诠释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它更关注社会上的职业和人们的就业,这是职业教育固有的内在规定性。但是,关注职业,关注就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职业、为了就业。职业教育不应当仅仅是一种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而应当成为一种促进人们幸福生活的教育、一种促进人们充分发展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通过“完美的就业”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完美的就业就是一种“乐业”的境界,是一种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从而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仅仅是为了就业与追求完美的就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仅仅为了就业的职业教育,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日后寻找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这种办学理念进行,很少会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学生只好被动的接收这种为谋生而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完全丧失了自主和自我,成为一种工作的机器。以完美的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加美好的就业状态——完美的就业。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的就业状态,要求学校不仅要有更高的办学目标和追求,而且要有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着想,而且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只有培养出健康发展的学生,才会有健康发展的国民;只有健康发展的国民,才能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对广大农村社会而言,健康和谐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三)倡导有效教学,帮助每个人学有所获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教学因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出现质量不高、效益不显等不尽如人意之弊端,较为严重地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然而,上述客观因素并不就是当下职业学校教学效益低下的决定因素。

有效教学的理念认为,任何教学都应当追求有效性,教师要经常追问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而言,虽然存在着学生基础较差、教学条件不充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教学有效性差或教学无效的借口。

表面看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太扎实,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等等,常常给人一种不愿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感觉。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不适应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方法,进而表现为学业上的落后,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缺乏聪明才智。因此,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首先,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相信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能够取得成功。

相信学生能够成功,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肯定。在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期望在学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其实, “期望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关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要求,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带有激励性、及时性、正效性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使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差生也能拾级而上,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取得教学的良好效益。

其次,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听、说、读、写的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有效利用数学进行推理的能力;音乐智能——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空间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认识、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这七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也正是由于智能组合类型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都是独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注重学生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的培养,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锻炼,对于那些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适应的;而且,由于个体的差异,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良好的一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而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的。既然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应该再有所谓的“差生”存在,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全体学生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优势智能领域的才能的充分展示,使他们的优势潜能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最后,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这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必然要冲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服务意识。职业学校的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完整的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形成一种具体的技能。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技能的形成,而那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形式,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如果能够这样,职业学校的教学将会呈现另一种局面,职业教育也将会因为其良好的办学质量而日益展现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根本改变以往对于职业教育的肤浅认识和不适当行为,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巨大作用,为当下及今后国家社会的发展服务,尤其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应当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应当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

收稿日期:2009-06-29

标签:;  ;  ;  ;  ;  ;  ;  ;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