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标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领域中研究得不多。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此法的粗浅认识。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目标法
所谓目标,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一种理解,是用来表示对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是为实现管理职能所树立的方向标,是领导、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把目标称为“诱因”。古往今来,目标曾引起多少人的沉思和求索,又曾驱使多少人为之奋斗和献身!然而,“人各有志”,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也不尽相同。目标的大与小,志向的高与低,构成了人们思想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根据人的这一特点,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目标法。目标法就是运用对人们思想行为具有激励性的目标因素(即“诱因”)做为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工作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从总体上说,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学生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树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品德,从而把个人成材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竞争为动力,追求最大利益为核心的市场价值观念,一经扩展到社会生活、人伦关系领域,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被扭曲成“重利轻义”,形成畸型的、极端的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评价尺度,从而导致个人主义思潮蔓延,物欲横流,世风日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的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对人和人之间的负面影响一旦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上述目标,运用目标的激励作用和功能,更好地发挥对象的才智,鼓舞和激发对象的正确动机和行为,调动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对象正确地达到这些要求和目标。
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目的性是人的活动特点之一,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人的本质特征。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的。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规定一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和考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尺度。如前所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按照这个方向去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这个目标来安排,教育是否有成效,成效是大是小?也要以这个目标的状况如何来衡量和考核。如目标不确定,教育就无所适从,就会使教育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就会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1989年的动乱就说明了这点。所以确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就能够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自觉地按照目标要求去行动,避免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就是没有明确目标的真实写照。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有了,它的有效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一般这两者是紧密相联的,自觉性越高,有效性越好。所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环节。
(三)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动功能作用。这就是说,目标对人的行动具有“引火线”的作用,启动作用。人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行动,都是从一定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又推动着人的行动,而它的前提条件是自觉目标的确立,正是这种自觉的目标,促使人产生行为动机。目标的这种启动作用,也叫“诱因”。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这种作用促使对象确立目标,使对象形成有实际效果的行动。
(四)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这是由目标导向性特点决定的。在人行动进行的全过程中,目标通过对活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方向和完整的内容,目标为某个具体的行动导向,也为人的一生导向。目标导向中的这种控制、调节作用是全面的。认识活动,意识活动,以及情绪反应,都受目标的制约,服从目标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掌管好对象的主要目标,正确引导对象向好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行为,减少监督控制等许多工作,减轻教育者的负担。
(五)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激励作用。目标的这种激励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工作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不只决定于需要、动机的动力状态,也决定于人对目标的期望,在人对期望程度极低的时候,即认为工作成就不可能取得的时候,或者,虽可成功但不会对个人有什么肯定意义的时候,或者,虽有某种意义却不能使需要有恰当满足的时候,即使需要极迫切、动机很强烈,也难有真正的努力行动。只是在“有盼头”的时候,人才会努力。目标的这种激励作用,心理学家表述为这样的公式:
激励作用=效价×期望
“激励”即积极性、努力程度;“效价”指目标对满足需要的价值,“期望”,即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概率)的判断、估量。显然,效价越高,或期望越高,人将越积极努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给对象制定目标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六)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聚合作用。这是由目标的凝聚力决定的。就人的活动的直接形式,既有个体的单独活动,也有群体的共同活动,将各个个体联结,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因素无疑很多,但最根本的,则是他们各自的目标。只要各个体的目标相同,就有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根本条件;各个个体之所以能够集合在一起从事共同活动,也就是他们的目标有一定的共同处。这就是目标的聚合功能。在一个单位中要使大家的个体工作目标能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很好利用目标的这种作用,加速目标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实现目标操作
了解目标及功能作用只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目标,实现目标的操作才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怎样实现目标的操作?根据目标的多样性、可分性和多层次性以及系统论的观点,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操作法有如下几点:
(一)长远目标近期化。目标按时间有远期、中期、近期之分,远期目标也称为长期目标或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也叫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多样的。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时间、实现的可能性,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等等。一般说来,总目标、远期目标是最高层次(如党中央或整个国家)所要考虑的问题,而分目标、近期目标则是基层党组织、教者所要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在第一部分已论述,在这里就不重复了。这个远期目标(总目标)规定了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般说,远期目标要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施教过程中,还必须在远期目标的指导下,定出近期目标或每个人的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远期目标,按层次与阶段分成无数个近期,再把近期目标一个个地联结起来,形成目标锁链,再按最近层次、第二层次、最高层次的次序一个个地加以实现。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长远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的作用在于具体,在于切合这个集体或个人的现状,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建立达到的信心。如果一下子用远期目标来要求,会使人感到难以达到而失去信心,这样反而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尽可能做到长远目标近期化。
(二)抽象目标具体化。教育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不能简单、抽象。目标太简单了,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目标就不会实现;目标太抽象了,就造成无所适从和容易产生混乱,目标的聚合性就会丧失,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基础上,所谓主观条件就是个人的愿望、要求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主观离不开客观,主观若不符合客观实际,要求过高,被对象认为是不可能达到,不可能实现的,那这目标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所谓客观环境就是人们周围的客观存在,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只要目标的确立是符合这些因素和条件的,目标就不是空中楼阁,就不是抽象的目标了而是具体的目标了,就会使人们感觉到这个目标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就能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即“跳一跳有可能摘到果子”。按照现代管理科学对目标的要求,目标必须具体明确,而不是空洞含糊,最好从时间、地点数量上都加以确定。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这种方法,制定目标既要积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
(三)理想目标行为化。简言之,行为通常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从心理角度讲,行为起源于脑神经辐射,形成精神状态,亦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之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一种内在行为。人的行为不仅有原因、有动机、还有目标,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目标所指引,人是有所为而为的。所以,可以把由动机到实现目标这一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叫行为。理想就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我这里所讲的理想是指共产主义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想实际就是一种目标。怎样才能把理想和行为结合起来、使理想目标行为化?归根到底还是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人思想、情绪、感情、能力和行为动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理想目标要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否则理想目标就只能是空话、大话。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要求,要党员和进步人士具有这种理想是必要和可能的,而要其他人都具有这个理想是不符合实际的,要这种人为这个理想奋斗甚至献身更不可能。所以,理想目标要同每个人的具体理想、具体行为、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尊重、支持、引导人们在远大理想下实现自己的具体理想和具体目标,注意日常行为中的各方面修养,使之逐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即理想行为化。在实际运用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大、中、小(如国家、工厂、班组、个人等)和远、中、近(如学校、企业、班级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目标锁链。这样,对象在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行为与上述目标联系起来,这些目标就是工作对象的行为活动在不同阶段上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这些目标就成为行为化了。总之,思想政治要把理想目标溶化到教育对象的日常行为中,使每个对象都能自觉按照目标行动。
(四)集体目标个体化。一个单位,一个学校,如果个体目标不能与单位、学校的集体目标统一起来,这个单位或学校是很难办好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使单位或学校里的个人视集体目标如同自己的目标,或者虽有不同,但自己的目标能直接在集体目标的达成中得到实现,在实现个体目标的同时也为实现集体目标作出贡献。如果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愈接近,那么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目标的这种统一要通过集体目标向个体目标转化,亦即个体目标纳入集体目标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化,必须具备如下的几个条件:第一,集体目标的确立,这是转化的前提条件。第二,集体目标的个体意义。集体要含有为个人所能够接受所乐于接受的一定因素。个体意义的因素要联系个体目标结构的各项成份来考虑,从工作能否与个人能力,兴趣等特征相应,能否有实现可能性,到能否给个人以某种需要满足,都在考虑之列。显然,如果集体目标不具有这种个体目标意义,与个体目标选择的标准相去太远,与个体目标期望的内容相去太远,转化是不容易的。集体目标必须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成员需要的满足这两项统一的内容上。第三,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保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教育对象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必要时对教育对象世界观、价值观及需要结构的改造。没有这一条件,在不少情况下便不能实现转化。实现集体目标向个体目标的转化至少要具备上述的三个条件。实现转化的途径也有以下几点:第一,鼓励个体接受集体目标。第二,将个体目标纳入集体目标。不少人都有自己工作上、事业上的个体目标,对于凡是在性质上无损于集体利益的个体目标,在与集体目标一致的方向下,组织者可为它们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辟可能的“用武之地”,从而使个体目标成为集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集体目标的体系。第三,引导个人修改个人目标。在个人的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即引导教师自觉地予以修改。第四,教育个人更改个别目标。对于那些有背集体利益的个人目标,在提供种种诱因仍难以修改的情况下,则通过教育、批评甚至必要的强制,使之改弦易辙,回到与集体目标一致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这种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目标法来实现预期的目的,必须做到:第一,制定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相结合,使目标成为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这个“诱因”来达到目的。第二,无论设置个体目标或集体目标,都要让对象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上级为其设立目标,就会认为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目标的实现会延缓或不能实现。第三,当人们受到阻碍不能实现目标时,往往会发生两种不同的动向,一种是客观地分析原因,调整力量,布置或改订更适宜的目标;另一种是导致非理智的破坏行为。做为施教者要善于引导,避免后一种倾向的发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