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陈艳丽

宁乡县妇幼保健院 湖南宁乡 410600

【摘 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4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B组,各23例。给予A组患者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同时给予B组患者甲氨蝶呤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好转率为95.7%(22/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14/23),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康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保守治疗中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甲氨蝶呤;米非司酮

作为临床上一种严重的剖宫产并发症,子宫切口部位妊娠发病率较低[1]。但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子宫切口部位妊娠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引起人们高度关注[2]。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考虑与剖宫产造成子宫内膜间质蜕膜缺乏、绒毛与子宫肌层黏连等因素有关[3]。该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所以,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该病的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4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4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B组。A组23例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4±0.5)岁;停经时间34-60d,平均停经时间(52.4±0.4)d;剖宫产时间1-5年,平均时间(3.8±0.2)年。B组23例患者,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8.5±0.1)岁;停经时间35-60d,平均停经时间(52.8±0.3)d;剖宫产时间1-5年,平均时间(3.4±0.1)年。A组、B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20mg甲氨蝶呤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6d;25mg米非司酮口服,2次/d,持续治疗6d。

B组:20mg甲氨蝶呤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6d。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4]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康复时间。临床评定标准: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为见效;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阴道出血量有所减少,相应指标明显改善,为好转;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阴道出血量无减少或增加,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 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A组患者治疗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A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康复时间分别为(5.0±1.3)d、(11.2±2.0)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4±3.4)d、(15.3±5.2)d,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术后远期一种严重并发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诊断时极易误诊、漏诊。该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子宫切除等后果,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现阶段,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医师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认识不断增加,所采用的保守治疗能对患者子宫完整性进行保护,避免患者因子宫切除而丧失生育能力。当前临床上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方法并未达到共识,但主要目的都是围绕清除胚胎组织、控制清宫出血、保留患者子宫[5]。

甲氨蝶呤是一种抗叶酸类抗肿瘤药物,能对肿瘤细胞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在杀胚治疗中,甲氨蝶呤能对滋养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产生抑制作用,促使绒毛组织变形、坏死,清除胚胎。但是,甲氨蝶呤被病灶吸收的过程较为缓慢,疗程一般较长,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因此单独采用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米非司酮是临床上常见的抗孕药物,有着较强的抗孕酮作用,能损坏胚胎。此外,米非司酮还能对纤维组织进行分解,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

有研究认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在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中有着显著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保守治疗中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昌凤.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69-570.

[2]付丽.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20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5):76-77.

[3]张惠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4):143.

[4]刘贝贝.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9):1655+1658.

[5]李士红,杨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249-3250.

[6]周光远,浦丹,童扬,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35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76-78.

论文作者:陈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陈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