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肝脓肿CT动态增强与MR影像。方法:选择我院最近几年经病理学组织诊断的早期肝脓肿患者21例,分别给予CT、MR诊断,并进行同层对照。结果:早期肝脓肿多发15例,单发6例。肿瘤囊腔及周围肿瘤组织与脓肿囊腔及周围水肿组织面积倍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炎性水肿区与正常肝实质密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与MR平扫在早期肝脓肿诊断中各有优势,能为早期肝脓肿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期肝脓肿;CT动态增强与MR影像;分析
肝脓肿为常见肝内占位性病变之一,该病临床症状非常严重,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而早期正确诊断与快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但对炎性水肿的组织分辨率却很低;MRI的软组织对比度很高,但扫描速度却很慢;因此两者互补应用在早期肝脓肿临床诊断可以取得比较精准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为了分析早期肝脓肿CT动态增强与MR影像,本文对我院21例行CT、MR扫描的早期肝脓肿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且经病理学组织诊断为早期肝脓肿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6.46±1.57)岁;病程2-11d,平均病程(6.26±0.42)岁。按临床表现分:15例发热,12例右上腹痛,9例白细胞升高,5例肝功能异常。
1.2方法
(1)CT检查。应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层距为3.0mm,层厚为3mm,螺距为1.0,对比剂主要应用碘海醇。总量为80-100ml,使用高压注射器静注,流速2.5-3ml/s,动脉期扫描为30s,静脉期扫描为60s,延迟期扫描为3min后。
(2)MR检查。应用GE 公司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Optima MR360),层厚4mm,间距1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2,8通道相控阵腹部表面线圈,其中T1WI主要使用SE序列,TR350-400ms、TE12-15ms;T2WI主要使用FRFSE,TR7000-8182ms、TE85-90ms。
1.3统计学原理
全部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运用(x±s)方式来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方式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脓肿早期形态学改变分析
21例患者中,早期肝脓肿多发15例,单发6例。典型征象主要为胆管源性、直接蔓延、门静脉源性、肝动脉源性、脓腔与周围炎性水肿病变共存。另外,肿瘤囊腔及周围肿瘤组织与脓肿囊腔及周围水肿组织面积倍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形成“大水肿,小脓腔”征象,见表1。恶性肿瘤及脓肿均能够形成坏死,囊变,呈簇样变;同时,也能够相互融;恶性肿瘤囊腔显著低于脓肿囊腔样变状与融合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肝脓肿为临床常见肝内继发感染性疾病之一,通常临床症状较严重,早期诊断与治疗关键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多层螺旋CT具备较快的扫描速度,可以精确对多个扫描时相进行控制,再加上使用对应的处理技术,图像质量很高,更加方便临床对肝脓肿进行诊断[2]。
平扫与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相互比较,发现既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首先是相似点:典型征象主要为脓腔与周围炎性水肿的肝实质共存,并呈现“大水肿,小脓腔”征象。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簇形征”或“蜂窝征”为早期肝脓肿增强扫描时共同的典型征象。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炎性水肿区密度稍微低于正常肝实质。静脉期炎性水肿区密度与正常肝实质密度大致相同,并表现为“簇征”,延迟后则表现为“充填样”改变,但内部液化坏死区无强化。脓肿比较容易产生簇状与融合,究其原因在于炎性病变发展迅速,比较容易出现坏死而液化;当某区域出现多灶性坏死现象时,因为还没有产生完整的纤维性脓腔壁厚度并不是很厚,相互融合几率相对来说也较高[3]。其次是肝脓肿早期病变影像表现不同之处:(1)邻近组织蔓延。病灶范围并不大,因局限性肝组织炎症发展而形成的肝脓肿,表现为“簇形征”,但是因为脓腔并不大,主要为小片状或者点状,CT因为受容积效应影响,发现这些小病变的难度很大。MR因为在液性病灶方面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其T2WI可以清晰显示,同时也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由化脓性胆囊炎导致的肝实质造成的早期脓肿非常小,即使应用手术或者组织病理学诊断,也比较难发现。(2)肝动脉源性。患者出现菌血症,细菌从肝动脉进入肝脏,造成肝组织局限性炎症。因为该阶段的临床症状并不严重或者影像检查较难发现,病情比较容易进一步发展,当病变中间出现点状或者小片状坏死、液化,便产生早期脓肿。肺炎克雷伯杆菌所造成的肝脓肿为肝动脉源性早期肝脓肿常见类型,该类型更容易表现主要为实性病变的脓肿。肝动脉源性脓肿病变形态大体相同,与转移瘤很相似,若肝内并存恶性肿瘤时,更加容易误诊为肝内转移瘤。(3)胆道源性、门静脉源性。脓肿早期病变由化脓性胆管炎、门静脉及其分支炎诱发时,病变起始部由胆管炎形成,增强动脉期与静脉期会产生管壁增厚的胆管炎造成的“环征”;另外,脓肿和管壁增厚的炎性胆管紧密相连可以直接将是肝内胆管脓肿病理改变反映出来。门静脉源性由于静脉血管经常被损坏,增强扫描时不产生明确显示。早期肝脓肿临床比较容易误诊为转移瘤与结核性肝脓肿,其中消化道来源的恶性转移瘤比较容易产生“牛眼征”,较容易误诊为早期肝脓肿,但肝转移瘤存在原发病史,并且临床无早期肝脓肿症状,可以此鉴别;而结核性肝脓肿比较少见,脓腔表现干酪样坏死灶,外围呈现肉芽肿,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并不严重,大部分患者存在肺结核病史,可以此鉴别。
综上所述,CT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各具优势,两者相互结合应用在早期肝脓肿诊断中可充分优势,提高诊断正确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胜利,曹立荣,纪盛章等.肝脓肿MRI征象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4(4):490-492.
[2]尹智伟,姜淑霞,辛喜娣等.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45(2):146-147;150
[3]曲洋海.肝脓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8(2):199-200.
论文作者:黄义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脓肿论文; 水肿论文; 动脉论文; 征象论文; 组织论文; 统计学论文; 门静脉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