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平[1]2002年在《风险投资下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和第一支柱,它的发展直接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中介,在高科技企业的资金及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金与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实力。但是由于没有标准或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和步骤,从而阻碍了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企业的结合,特别是对于那些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无法准确界定自身的价值。 论文在阐述风险投资的基本知识及其与高科技企业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科技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提出了对创业期高科技企业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估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提出了利用修改后的Tyebjee-Bruno模型进行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定性分析。在对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价值进行定量价值评估时,用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对被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价,并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将人力资源作为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得到了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价值的线性函数。从而为风险投资与创业期高科技企业更快、更好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并且也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微观方面理论研究发展。
王立国[2]2003年在《创业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实现技术变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在促进技术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现代的创业投资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并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软、思科、柯达、苹果电脑等无一不是借助于创业投资的支持,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世界着名的大型跨国公司。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比较完善的新的金融模式被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法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所采用。进入21世纪,不论是在投资理念、还是在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和投资范围上,创业投资都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创业投资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发展是民建中央在1998年初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创业投资事业》的提案之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投入,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不但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且与发展中国家平均35%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重视技术变革,发展高科技,提升产业结构。在我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就是从创业投资的界定和特点入手,充分论述了创业投资的周期,总结了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创业投资的发展趋势,从制度环境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培养专门人才叁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创业投资的对策。 本文共分5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论述了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创业投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界定了创业投资的概念,分析了现代创业投资的基本特点。 第2章主要介绍了创业投资的周期。创业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有其特定的周期。首先要从特定的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特定的机构;然后通过严格的程序和方法遴选项目型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最后通过IPO、并购创业投资研究或清算的方式退出,进人下一个循环。 第3章论述了创业投资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分析了创业投资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风险资产的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预算约束理论和契约理论为创业投资的产生提供了原动力和理论基础。有人认为,创业投资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有人认为,创业投资产生于荷兰。但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创业投资,或者说专业管理的创业投资20世纪4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其标志是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成立。美国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得益于创业投资的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保护创业投资各主体的权益;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投资的发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参与创业投资;培养企业家,提高创业投资效率。进人21世纪,创业投资发展更加理性化和国际化。 第4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包括我国创业投资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分析、创业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目前的现状。 第5章提出了我国发展创业投资的对策。不可否认,我国的创业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许多亚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制度环境、资金规模及结构和人才问题,应该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扩大创业投资的规模,优化创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采取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为创业投资的发展储备专门人才。
谭胜[3]2008年在《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值评估问题是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而风险投资价值的核心是预期公允价值。本文对预期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基于对风险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预期,通过对创业企业静态价值、风险投资协同价值的合理分析和判断,预测风险投资所持有创业企业金融工具1未来在风险资本市场上易于变现的价格。预期公允价值主要取决于创业企业自身所具备发展潜力、投融资双方的协同及努力程度、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及合同的可执行程度等因素,对预期公允价值估值必然涉及创业企业发展全过程。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价值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人文特征、法律制度及产权性质差异等都会对价值的实现产生本质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比较中西方人文特征、法律制度差异和分析产权的经济特征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传统金融、公司金融及企业价值等相关理论知识,针对创业企业价值演变全过程,展开对我国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本文的核心观点是:风险投资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协同价值和退出价值的融合,其价值视角必须贯穿着创业企业成长全过程,除了关注评估对象本身所具备基本价值外,还注重评估对象价值实现途径与风险投资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及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价值取向。传统价值评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在相对确定价值基础上的价格发现过程。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本质上是一个价格相对确认基础上的价值不断发现过程。“价格相对确定”指风险投资对其投资退出收益具有非常刚性的约束,对不同阶段项目的投资往往都会要求创业团队有明确的相应的收益承诺并通过合同安排进行相应的保障,这是其价值评估隐含的基础和前提;“价值不断发现”指风险投资对象未来发展大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其未来发展空间取决于投融资双方的协同努力,需要在未来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挖掘和发现。因此,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是是一个动态价值评估过程,是一个价值不断发现过程,其核心就是一定环境条件下不断评估所发现创业企业价值对其“相对确定价格”的支撑程度。如果其价值明显不能支持未来预期价格,投资行为将被适时终止。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价值评估决策偏差广泛存在,从而存在对朝失败方向发展创业企业追加投资的行为。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不仅体现在投资前决策,还体现在对投资过程中的契约安排及投资后的契约执行力评估,管理团队及风险投资的承诺水平、风险投资资源协同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及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都对创业企业预期公允价值评估产生重要影响。风险投资通常并不希望创业企业完全公开其内部财务信息,而是利用其尽职调查来弥补公开财务信息的不足,即风险投资通常充分利用市场失灵,借助其专业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风险投资一直试图辨别并理解那些可能威胁投资的风险因素,从第一次阅读商业计划书至退出,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确定并分离被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尤其在早期的创业企业中,对风险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勇气和经验,而与理性和理论恰恰相反。Holger Erchinger和Thomas A Rowles(2006)2认为:就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而言,它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它更依重于判断而非事实,它更多地依靠市场分歧和市场机会而非单纯技术本身的价值,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将来的判断和预测。随着我国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以支持科技创新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及创业板市场的即将推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在面临巨大行业机会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对风险投资运作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对相关概念认知的偏差,我国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研究一直偏重于对“理性和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勇气和经验”这一艺术性特质在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制约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紧对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在“勇气和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明晰确定的并适应于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特点的价值衡量体系,顺应“发现价值”投资价值评估体系,具有较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本章是对本文写作背景、主体思想、观点及结构的总体概括。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其次按照本文研究的流程,以框图方式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结构;第叁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观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四指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含义及本文界定部分。本章在对创业企业价值构成及演变过程分析基础上,指出创业企业起初价值由隐性价值和显性价值构成,而在创业初期隐性价值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不断显性化;同时,通过对风险投资运作特点的分析,指出风险投资具有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及实现价值的特征,并确立了风险投资价值的核心是“预期公允价值”这一本文内核。第叁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研究综述部分。本章对国内外风险价值评估的主流理论、方法及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综述研究,并结合笔者自身对国内外风险投资运作理论及实践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偏差客观存在,合同的执行力及承诺水平是预期价值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等观点。文章最后指出了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为本文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理论及方法确定部分。本章在对创业企业成长不同约束条件和经济特征属性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对风险投资风险特征及经济特征深入分析,指出了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主观性、渐进性及不完全性等经济特征。同时,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提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及实现价值这一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价值链理论,确定了包含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及价值补偿机制在内的总体评估体系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借助包括实物期权等理论方法展开对模型价值构成具体评估方法的研究。第五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发现价值研究部分。一方面,本章探讨了项目来源对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准确性及运作成本的影响,指出了良好的项目来源可以有效提升项目评估的准确性并降低评估成本。同时,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国外风险投资机构筛选的基本原则,从市场、技术、资金、地理位置、管理团队及盈利模式六个方面研究了影响项目筛选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确定良好项目来源的简单准则;另一方面,本章沿着创业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两条主线,在借鉴相关学者提出观点基础上,建立了以创新性、价值性、持续性、稀缺性、非占有性及管理柔性为指标体系的静态价值评估模型。本文提出的静态价值评估模型由创新性单元、价值性单元、持续性单元及柔性单元构成,并借助了反馈系统原理及相关评估线索对各单元逻辑结构、信号输出及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了风险投资关注的九种创业企业基本模板。第六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创造价值研究部分。本章主要在风险投资评估创业企业具备的静态价值基础上,通过对风险投资提供协同作用评估确定创业企业未来可能成长空间,更多体现了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服务所带来的创造价值功能。为了更好说明创业企业的成长性价值,本章引入实物期权概念对创业企业成长性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适合于创业企业成长性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第七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现价值研究部分。本章在对创业企业协同价值评估基础上,通过对风险投资收益预期分析基础上,结合对风险投资资本运作能力的评估分析,并考虑当前及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判断创业企业未来可能退出方式及市场公允价值,从而确定风险投资所持有金融工具未来退出的可能公允价格(价值)。第八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补偿机制研究部分。本章在创业企业未来公允价值估计基础上,根据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主观性、渐进性和不完全性的特点,为了协调投融资双方对价值认识的分歧,促进双方更好地努力工作,需要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补偿机制。而合理的补偿机制必须具备债权和股权双重特性,在经营不善时由创业团队向投资者让渡权益,在经营非常好时,由投资者向管理团队让渡权益。文章最后通过对一个简单的风险投资通常采用的“对赌协议”案例分析得出,附带其它权益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公司债是风险投资比较好的投资金融工具,可以起到动态的良好的价值补偿作用。第九章是本文结论部分。本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晓晴[4]2006年在《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自1985年中国首次引入了“创业投资”概念以来,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但无论从创业投资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科技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讲,制度引入后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绩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创业投资形式上的引入,轻视创业投资公司内生治理机制的构建,最终解决不了高运营成本、高代理成本和弱激励机制等基本问题。论文力图从理论上揭示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困扰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的问题的政策建议,为繁荣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理论、推进和完善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的实践做出贡献。 创业投资涉及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个行为主体和两层委托—代理契约,面临着特定的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带来了公司治理问题,创业投资高交易费用的运行特征引起人们对创业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的高度关注。论文将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共同治理理论以及金融契约理论进行理论综述,作为研究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论文采用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简述创业投资的起源、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社会中介服务和文化等环境要素方面对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中国创业投资的微观治理机制的困境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论文提出,中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制度变迁的认知阶段、兴起和缓慢发展阶段、完善和调整制度结构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中国创业投资微观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包括运作问题、投资主体问题、人才资源稀缺、组织制度滞后等。 论文以创业投资公司运作中两层激励约束契约的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与此相关的创业投资机构组织形式、创业投资契约和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创业投资中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论文对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变迁和有限合伙契约形成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有限合伙契约的历史、产生原因及其制度框架,揭示了有限合伙契约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其制度优势。论文对创业投资家激励约束机制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包括中国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历史考察、中国有限合伙契约的实践及适应性分析和中国创业投资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由于大多数政府创业投资机构都是公司制,不能实现有限合伙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激励,经营者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与经营打算,比较注重眼前利益,与创业投资者中长期投资的属性相悖,导致创业投资机构缺乏发展后劲,影响创业投资的效率。
赵敏[5]2007年在《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创业企业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高科技企业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群体,与传统企业具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其创立和成长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由于我国创业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落后许多,对创业企业的内在机制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忽视创业型企业的内在规律研究,因此,本文从研究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内在机制为出发点,系统地讨论了这类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在科技创业企业的创立和成长等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巨大而复杂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创业企业成长的不可预测性,并使其投资价值难以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评估,需要对应的投资策略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增强信心。因此,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这类企业的创立机制和成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评估企业价值,设计相关策略以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风险,扩大收益。本文围绕科技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度不确定性,运用企业理论、创业理论、混沌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博弈论、现代投资理论、效用函数理论以及Macromedia Flash语言等,对科技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特性、投资价值以及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的新的结论。本文主要研究科技创业企业的本质、创立机制、成长特性、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科技创业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形态,具有与其他传统企业或成熟企业完全不同的特质。因此,对这类企业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们,需要认识和把握科技创业企业的这些特质,并采取相应的投资价值评估方法以及投资策略选择。本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从认识科技创业企业出发,把握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运用定量、定性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相应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从企业理论出发,解释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基本定义、内涵和经济性质。科技创业企业具有以巨大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重要特征。科创企业的经济性质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创新知识的性质息息相关,具有一些重要的经济特征。对科创企业投资者进行了分析,认为投资者们不仅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因为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在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投资偏好。(2)从创业的开创动因和开创环境来分析创业行为,进而研究创业企业的创立机制。通过对几种传统企业创立理论的比较分析,建立“AOVINB”模型,将创业看成是一系列的功能形成过程,从而将构思最终转化为实体的企业。初步讨论了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过程的组织演变,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科创企业的成长阶段,并分析了影响这类企业发展的各阶段主要障碍。(3)将管理活动与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紧密联系起来。科技创业企业是一种复杂性系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未来不可预测性等特征,若考虑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本文在此理论假设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业企业混沌成长模型,提出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动态管理法。混沌对科创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科技创业企业的管理团队年轻且缺乏经验,因此应从科创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管理力度这两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保证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避免陷入巨涨落的混沌。(4)当创业企业经过混沌控制,并且忽略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可利用实物期权理论来讨论科创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利用对数变换二项式法(LTB法)将创业企业投资所具有的一系列实物期权价值统一在一个模型框架)之中,利用科创企业混沌成长过程中的企业成长绩效作为模型的参数之一,建立了基于科创企业成长特性的对数变换二项式模型。从实际案例分析出发,发现忽略嵌套的实物期权可能严重地低估了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同时,简单地将单一期权相加可能会高估投资价值;此外,不同的期权组合顺序也会影响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可以产生不同的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5)在一定理论假设前提下,利用效用函数理论建立基于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的投资工具设计比较模型,认为期初契约时的一般债权、可转换债权和普通股叁种投资工具,无论自然状态是否确定,以及信息是否完全,在第二期契约到来时,投资者都可以依据第一期所观察得到的企业价值,发现可转换债权是较优投资工具;在对Ramy Elitzur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投融资双方合同在投资第一阶段就已确定的前提下,债权契约可保持对企业家惩罚的权利,从而可以更好地防范创业企业家道德风险;当采用债权契约这一投资工具时,利用效用函数理论建立模型,讨论了投资者如何挑选创业家的策略。认为创业家的净资产率对企业获得成功存在正向自我激励,创业家拥有并投入越多的自我资源,创业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创业家也能获得更大的个人效用。(6)研究了科创企业投资的进入时机、行业选择和退出方式。在退出方式上,建立了创业企业并购价值的增长期权评估模型,该模型计算简便,可得到基于并购特征和创业企业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并购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在研究科创企业成长特性时,若考虑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则可利用混沌理论来解释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业企业混沌成长模型,提出了科创企业要实行动态混沌管理方法。为使科创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要进行延迟反馈控制以抑制企业进入可能产生巨涨落的混沌状态。(2)结合科创企业的混沌成长特性利用对数变换二项式法将创业企业所具有的复合实物期权价值统一在一个模型框架之中,并讨论了结合科创企业特质的LTB模型参数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不同的投资决策柔性会产生不同的投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控制投资风险。(3)基于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设立若干理论假设,认为可转换债权是较优的投资工具。在Ramy Elitzur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业企业多阶段投资博弈决策模型,认为对投资者而言,债权契约可以较好地防范创业家道德风险。采用债权契约时,投资者应积极挑选自有资源丰富的创业家。(4)在退出方式上,建立了创业企业并购价值的增长期权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可得到基于并购特征和创业企业高成长高风险收益特征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并购价值。
潘洪刚[6]2008年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创业投资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内诞生的一种投融资制度创新,它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创业投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出具规模,并在多个产业内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创业投资在促进我国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作用甚微。据农业部科技司统计,中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太大,过高的风险限制了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发展。因此,本文选择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及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运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所面对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探索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的控制和分担机制。本文以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的承担主体为主线将论文整体分为八个部分进行论述和研究: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同时对国内外关于风险、风险管理、创业投资、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从而为本研究的开展拉开序幕。第二章是关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的一些基本理论。在本章中,首先对风险、风险管理、创业投资、农业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等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便为后文的演绎奠定基础;然后,对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农业创业投资的运作流程、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一般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参与主体和一般风险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第叁章是国内外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创业投资对于我国来说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对美国、日本、西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技术选择和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四条基本结论,即认识国情或区情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前提;适当的组织形式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高科技产业化需要政府积极参与风险分担。第四章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本章首先对我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发展规模、资金来源结构、投资强度、行业分布、阶段分布、地区分布和退出路径等情况进行了概括,然后分析了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的构成及其各自的投资特点,认为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循环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宏观环境风险、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为了控制和防范这些风险,投资者应该慎重选择投资对象,在决定投资前严格选择创业投资家,签订投资协议后设置对创业投资家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机制。第五章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在本章中,首先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循环中所涉及到的两个重要企业主体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他们各自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特别是在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中,鉴于我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创业投资企业需要对农业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性和成长环境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准确评估其投资价值,从而降低自己的风险。第六章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中农户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农户虽然不直接参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循环,但是,一般来说农户却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一个重要风险承担主体。我国农户众多,农户内部相互之间的风险偏好和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参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和控制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农户应该借助农业保险、积极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技能。第七章是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政府无疑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一个特殊参与主体。本章首先对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职能进行了界定,并对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认为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供给、风险分担和监督作用。第八章是结论和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之所以发展缓慢,不仅仅是因为各个微观参与主体本身的风险管理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宏观环境欠佳。因此,为了降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循环的整体风险,处于宏观层面的政府应该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培养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加快建立并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郭建鸾[7]2004年在《创业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创业投资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它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并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已成为全球性的历史潮流。由于创业企业不确定性大,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性比较严重,投资者很难直接评价其价值,也很难监督和控制其创业企业家的道德风险,所以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依靠创业投资家在收集信息方面具有的规模和专业优势,能够成功地降低创业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然而,创业投资基金使投资者由直接投资演变为间接投资,随之产生了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之间的代理关系和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的代理关系,显然在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之间增加一层委托代理环节,使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创业投资得到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吸取了不少教训。实践证明,尽管创业投资基金存在双层委托代理问题,但通过一定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能够解决双层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家的专业技能和创业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以便成功地规避高风险并获得高收益。因此,创业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是一个理论上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创业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对丰富完善创业投资理论,指导我国创业投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单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较多,对于代理链中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进行系统考虑其运作机理的较为少见。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分析了创业投资基金中叁方当事人——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但仍属分别对两方单一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割裂了叁方之间的有机联系。本文根据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叁方博弈进行分析,提出了叁方博弈模型,使创业投资基金叁方博弈的双层委托代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创业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的逻辑分析框架。本文通过提出公司治理等效曲线和公司治理收益概念,从一个崭新的公司治理视角,以管理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工具,对创业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进行研究。
朱心来[8]2004年在《我国科技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高科技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政策重心转变为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情况下,对包括风险企业治理机制在内的风险投资机制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风险投资可以有效地解决创新企业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资本市场和科技产业的最佳结合机制,其功能的发挥是靠一系列精密的制度安排来保证的,而风险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则是这些制度安排中的关键环节。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笔者的调查经验,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风险企业治理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除了导言和文献综述外,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我国风险投资制度的产生、演变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我国风险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效率依赖于这种制度变迁的路径。现阶段的制度环境对风险企业产权制度产生重要影响,集中表现在我国目前风险资本的供给结构上。风险资本供给结构是影响风险企业治理机制效率的源泉,我国风险资本供给的主要特点是国有资金占主导。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风险企业产权制度的效率,必须采取措施,加速民间风险资本的形成。 其次,对影响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直接因素进行了分析。一方面,风险资本和创业家人力资本都是非常特殊的生产要素,它们的特点是形成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基础,这里详细分析了这两种要素的产权特征。另一方面,风险企业交易双方对各自生产要素的产权状况和交易能力也对风险企业治理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创业者对自己要素拥有比较清晰的产权,同时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知情者,他一般也具有充分的讨价还价能力;而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是金融中介,其参与风险企业治理的积极性和经验是造成不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差异的原因。因此,这里对风险资本家的经验和积极性对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实外部环境因素最终也是通过对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性和经验才对风险企业治理机制产生作用的。 再次,考虑到现有风险企业产权理论缺乏系统性,为了给分析我国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在第五章里,以风险资本和创业家人力资本为基础,对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科技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问题研究风险企业产权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了该类企业产权安排的特点。 接着,笔者主要以调研材料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其他相关文献,对前文为风险企业产权安排所做的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现状。然后利用调研材料比较分析了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和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合约制度安排和投资后监管上存在的差距,揭示了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业主体的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企业治理机制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问题。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评论,归纳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给出简要的政策建议。论文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l)我国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形成的最主要特点是:政府是风险投资制度的主导供给主体,这一制度变迁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政府主要没有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却靠出钱出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的办法来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这导致我国风险资本供给的最大特点是政府资金占主导,具体表现为:一是民间出资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所占的比例比较低;二是由于退出渠道不畅通等原因,近几年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不断减退,表现为国内风险资本中民间资本所占的比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叁是民间资本即使注册为风险投资企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多元化经营,有不少甚至没有真正进行过科技风险投资,违背了其注册为风险投资公司的初衷。投资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形成高效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源动力,而政府作为出资者,其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就可能产生代理问题,进而影响到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形成。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主要依靠民间资本,当前最有可能成为民间风险资本主要来源的为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制约民间风险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退出渠道不畅通、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现行法律法规的不适应、政府扶持政策优惠不足、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比较缺乏等五个方面。 (2)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是形成企业治理机制的基础,风险资本和创业家人力资本都是非常特殊的生产要素,因而科技风险企业需要特殊的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风险资本的产权特征主要有:一是风险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复合资本,二是风险资本中的非人力资本成分投入企业形成的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叁是风险资本具有循环流转性。创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主要有:一是创业家人力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科技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问题研究资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二是创业家的能力和行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叁是创业家的担保能力严重不足。可见,无论是风险资本还是创业家人力资本,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因此,能够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情况,导致
陈洁[9]2012年在《基于交互效应的风险投资决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的商业模式,我国风险投资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资本额的快速增长对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金融中介的运行效率提出了挑战,特别是VC/PE功能异化的行为投机化和发展泡沫化、中小企业获取风险投资困难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的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依然处于成长初期的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如何迅速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缓解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之间的矛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风险投资决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风险投资决策意愿的文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缺乏对风险投资决策意愿影响因素的系统、全面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影响因素之间交互替代效应还没有研究先例。本文以风险投资决策意愿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完全契约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得到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即运用期望回报、预期风险、创业能力、契约控制权和投资环境来研究风险投资决策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采取了两个阶段来建立理论假设模型。第一个阶段先考察全部因素变量对决策意愿变量的直接影响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在因素变量之间构建若干假设影响关系,考察各因素变量对决策意愿变量的协同影响和因素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深度访谈构建对应的测量模型,设计了相关变量的测量表,开发了调查问卷,并针对不同行业的250家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效验证了相关假设。最后,本文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风险投资决策意愿的影响作用机制,得出了相关结论。
张勇[10]2012年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蓬勃发展,通过实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制度,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搭建创业资本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已成为各地政府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还属于发展初期,在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指导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文章分为叁个部分,导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论与展望。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意义、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和不足;正文部分第二章对论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定位,运行系统及运行机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叁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经验以及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利益冲突问题,利用相应的经济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机制设计的建议。文章的结论与展望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再次归纳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以引导基金设立建议书为信息载体,通过将信号传递模型和信号甄别模型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或减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选择投资管理机构时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二,引导基金投资经理存在显性和隐形两方面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锦标赛”思想,建立以创业板投资退出时平均收益为考核基准的线性薪酬机制,能够剔除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好的评价和激励投资经理的工作;同时,研究还发现声誉机制对投资经理的长期激励是有效的,能够弥补显性薪酬激励的不足。第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中具有典型的共同代理特征,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同代理问题的研究发现,由于委托人(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之间利益取向不同,造成对代理人(投资经理)激励效能的弱化。通过建立引导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将投资经理多任务间努力的替代关系转化为互补关系,能够有效解决激励效能弱化问题。本文拟创新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以引导基金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框架,同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切入,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并创新性的运用共同代理理论研究引导基金运行机制问题,突破了传统的双边委托代理理论框架。第叁,从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运用相关经济学模型,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机制设计,为规范引导基金运营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风险投资下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D]. 张丽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2
[2]. 创业投资研究[D]. 王立国.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3]. 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研究[D]. 谭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 张晓晴. 西北大学. 2006
[5]. 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研究[D]. 赵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研究[D]. 潘洪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7]. 创业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研究[D]. 郭建鸾. 南开大学. 2004
[8]. 我国科技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问题研究[D]. 朱心来. 浙江大学. 2004
[9]. 基于交互效应的风险投资决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陈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0].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D]. 张勇. 南开大学. 2012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创业论文; 风险资本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风险价值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企业价值评估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风投论文; 投资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