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进步与现代意识_哲学论文

哲学进步与现代意识_哲学论文

哲学进步与现代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有现代化的哲学。造就现代化的哲学,就需要哲学本身具备现代意识,突出现代意识特征。这对促进哲学进步甚为重要。

哲学现代意识,从现代性的角度上讲,其完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对传统哲学意识的时代性突破、批判、扬弃和超越,在哲学的质态中包容、传承和改造传统理性的形式和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理性意蕴下创造新意境、开辟新天地,展现新形态;二是从相对单一的、迷信的、宿命的、教条的盲从或凝固化、模式化甚至是曲解化的非理性的解读向多元化、知识化、民主化、应用化、主体化、科学化的现实理性的“范式转换”,使其在现代性的体系建构和不断完善中本应有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开放与竞争的意识、变革与创新的观念、民众与世俗的品格、批判与超越的本性贯穿和融汇于哲学发展的各个角度,使哲学给人类带来的现实利益,得到现代社会的承认和现代人的尊重而真正成为世界精神的主体,体现时代精华。因此,哲学的进步就应当是在与反映自身特点和时代趋势,与世界形势、科技革命、思维变革、知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关注人类解放和生存方式等新型关系及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在哲学新的关系层面和新的生长点上寻求统一,达成共识,取得超越,并在不断显现、突出现代意识的特征中求得发展。

现代问题意识

哲学的原本意义,它所要回答的一切为什么的问题,都是为了寻求一个尽可能完美、明确的终极意识。从远古时代的哲学开天鼻祖到近代最伟大哲学的诞生,无论何种性质、形式、类型的哲学,都是在不同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对这种问题意识的辨析和思考。从这一本义上讲,现代哲学的一切意识活动,都应当是以现代问题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哲学的进步从现代意义的角度说,首先就表现在它对现代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意识上,并以此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主张。正如马克思曾讲过的: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现时代众多的哲学,在对待这种对现实问题和普遍、深层矛盾的感受意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相通的、一致的。如对当前世界发展给人类生存方式、矛盾、命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终级关怀”,对全球发展中许多方面表征出的一体化趋势正反两方面的哲学反思,对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关注以及对世界科技文化迅猛发展在世界民族间的广泛渗透和影响而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思维视角的转移、价值选择的多元、生存方式的复杂等所给予的辩证思考无不是建立在这种相通、一致基础上的现代问题意识的产物。还理性精神之本,表时代精华之新,具有宽广视野,关注现实问题,不断调整完善其自身形态以反映和适应当代社会主题是当今哲学凸现现代意识、表现进步意义上的根本特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对现代生活问题的密切关注,而且还在于哲学本能的问题意识与现代生活的本质一致,在于用充满理性的、现实化的问题意识去揭示、探求现代生活中潜在的或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并使之转化为哲学研究的全新课题。多年来的成功哲学研究经验表明:哲学的研究发展能否不断地保持旺盛的精神活力,哲学的功能、价值、意义、地位、作用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或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可,不仅取决于哲学的这种现代意识的要求,取决于用这种本能意识所特有的理性方式去观照现代生活所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并从中获得理论发现的突破口,而且还在于是否把揭示和回答由此出发的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始终不渝地放在首位的时代意识和历史责任。从现代西方颇具代表的进步哲学思潮和流派到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发展,其共同和一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所给予的强烈而敏锐的问题意识的观照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更是以其提出和确立了的时代主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以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人类目前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的本质认识所达到的新水平,以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所作出的新判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而显现的一系列哲学实践理念,无不是与强烈而敏锐的现代问题意识紧密相关的。

主体自觉意识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完善,培养人的主体自觉意识,是哲学体现现代意识,表征哲学进步的重要方面。从哲学的功能讲,其体现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批判的本性,其反映的实践能力、性质和水平,根本地说,就是主客体在相互改造的互动关系中,在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主体自觉意识的潜力造就,完善程度和发展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自身的发展以及所具有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也就是主体在推动客体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表现的自觉意识的觉醒、主动、现代化的程度。因此,社会发展、哲学进步与主体自觉意识的能力、水平及完善化,在本质上是处在同一历史进程之中的。所以,现代哲学必然会把主体自觉意识的程度、能力和水平提到更高的位置。只有这样,哲学才具有更强的超越性、前瞻性,更能体现时代性的要求和性质。

哲学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在于它对对象意识的合理架构和完善程度,而且还要取决于哲学自身自觉意识的能力和水平。哲学现代意识既有着它对对象意识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对其自身的主体自觉意识的一面。特定的对象意识即是特定的主体自觉意识,而特定的主体自觉意识又与特定的对象意识相关。哲学中主体的现代意识就是这种对象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的综合。这种综合的程度越高,涉及的范围越广,能力的自觉度越大,直接关系着哲学进步的水平。现实哲学的发展说明:哲学的进步及种种功能发挥程度和所产生的效益水平,固然来自于这种综合能力,但从综合体的内在关系及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上讲,更主要的还是源于主体自觉意识的发达状况。因为对象意识的强弱、广泛与深刻,不仅需要对象意识存在的客观条件,而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主体自觉意识的程度,即参与、影响、反思、筛选、评价对象意识的水平。也就是说,在衡量哲学进步的水平上,主体自觉意识往往是首当其冲的重要而先导性的因素。所以如此,在于它作为哲学中主体对“自我”所蕴含的内在尺度的反省,是主体“自我”优先性和至上性的重要中介环节。现代哲学所面对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状况和认知对象,只有通过这个环节进行反省,才能“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5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而这种因素的主要作用,则一是可把人的自在性变成自为性;二是可使人的存在在方向性、有序性和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中真正具有“历史”的意义;三是它可把人从个体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朝着人类理想的方向迈进。这种作用事实上就是哲学中主体超越性的现实化,它不仅反映着哲学对象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综合能力的水平和程度,而且也体现着人的个性完善化的程度和水平。现实中颇具现代意识的代表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在当代的变革性发展,从主体性的角度上讲,就是在着力的倡导、强调和努力培育这种自觉意识的过程中使之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是否可以这样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形态建构、主题转换,强化主体自觉意识在其建构、转换中的地位应当成为不断充实、融入现代意识的重要“意识根源”之一,应当成为表现时代精华、历史主题、逻辑发展的重要“支点”,成为展现理性魅力、生命活力的“亮点”。

经济意识

从哲学的根本上讲,作为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应当“是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这是哲学本身最重要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注:刘奔:哲学家需要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也是哲学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现实中,跨入21世纪的现代浪潮把经济发展视为主题中的“核心’,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使得经济发展成为哲学必须关注的大焦点。科学、全面地回答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是经济本身的需要,是时代呼唤,是哲学的使命。从哲学与经济的关系上讲,作为时代精神最高的理论表现,哲学只有以经济为基础,以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为对象,以对这些问题和对象的宏观历史考察和根本把握,并作出切合实际的立场选择和方法论解析,提出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和对策,哲学才算是真正有了实在的功效和价值,也才会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而经济的发展;又渴望哲学提供理性思维,提供对经济生活领域发展走向的整体把握的方法论指导。从这点上讲,哲学的进步就应是建立在对现实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即对经济发展形势和走向综合敏锐识别,深邃辨析,战略性关注中发现哲学课题来不断推动自身理论的拓展和深化。现代经济哲学的不断发展,哲学与经济学的携手联盟,都是当今哲学表征现代意识,体现哲学进步的典型。

当然,这里所谈“经济意识”,并不是说哲学要趋于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或是对金钱禄利的实际追求。而是讲表征哲学的现代意识、实现形式、进步方式等问题。根本上讲,哲学应当是对现实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用抽象思辨的方式作出逻辑的理性反思,用自身特有的“运用概念的艺术”,强烈的现代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去审视、观照、参与经济生活,并对此作出系统的分析和判断。诚然,哲学的抽象性、思辨性特征,的确会使它的经济意识本质有明显的与现实经济生活的间接性和距离感,用哲学特有的经济意识去套用或标的现实中活生生的具体经济事实固然荒谬,但因此就否认哲学中的这种经济意识和它所赖以生成的经济基础,割断它与现实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做法则更不可取。事实上,时代发展为哲学研究所提出的许多挑战性课题,都需用哲学特有的经济意识去发现、认知、分析、批判,都需从众多层面和角度与经济意识发生着密切关联,都要求超越一定的学科界限去共同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想象,一个不甚了解与经济有着内在蕴含关系的哲学,不知道哲学中还应存在着经济意识去关注现实问题,但却要对经济生活指手画脚的所谓纯思辨的理论,它的生命力将是怎样?它的价值会有多大?它所着力探究的价值问题是否有价值?因此,在现阶段,以哲学特有的经济意识去关注现代经济生活,确立这种意识的目标和范围,科学预见其在指导现实经济活动的间接后果,重视和加强哲学与经济的联系,尤其在研究相互间衔接的技术手段、程序和转化途径、机制、方式上的创新性突破,推动两学科间的多种领域和层面上的渗透广度、深度的研究,壮大和发展经济哲学研究的阵容、队伍,拓宽其领域,使哲学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中对当下经济活动给予理性升华和价值提升,等等这些,不仅是表现现代意识的重要方面,而且也是哲学经济特征在现代经济生活实践中的一次最有说服力的检验。

全球化意识

把对哲学问题的研究置于对世界总体格局研究的框架内,建立和拓宽其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在更广、更高、更全面的层面上,超越本民族、国家的局限,反映当今社会在许多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正反效应,是哲学体现现代意识,展示进步意义的重要方面。在哲学发展中导入对全球化问题研究分析的现代意识,不仅已从内容、形式、对象、领域、思想方式、行为准则等许多方面上鲜明地反映出各国家、民族间优秀文化思潮在其合理、科学、必然的价值优选上所进行的有意义的相互沟通、吸纳、合作与融汇,跨越国境、地域、民族、世俗,把哲学对宏观世界的把握与微观世界的研究,把对本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研究与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结合起来的时代特征,而且也有在方法论原则上所表现的对全球化事实的一种趋势概括以及全球化在诸多领域所造成的优劣、机遇、挑战的哲学辨析,对全球化一般性问题、特殊化矛盾以及二者关系认识的一种升华。在此方法论中,既有着对全球化真实反思和批判的卓有成效的价值性结论,也存在更高层面上构筑完整意义上全球化意识的理念认识,即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人们有充裕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去认识更大、更多、更深、更广的哲学问题。从这个意识上的哲学现状来讲,全球化意识就不仅是一个应当的问题,是一种时代精神或敏锐聪慧的理性表现,而本身正在为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发挥着方法论的作用,正在丰富和推动着哲学的繁荣和进步。像当代哲学中正在研究和关注的诸如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与全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全球化过程中强制一体的规范力同文化再生的多样性、民族性、区域性矛盾的问题,生产力的全球化性质与社会性质、体制的非全球化性质的矛盾问题。全球化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地区、民族、国家利益的问题,全球化发展的有序性要求与现行的诸多领域和问题上的无序状态的矛盾问题,应对全球化与推进本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甚至是未来社会构成更趋合理、有效的问题,以及全球化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的问题等等,不仅需要用全球化意识去关照,而且需要用全球化的实践理念去实施。可以肯定地说,全球化意识已成为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因素和观察视角。

民众意识

民众意识是哲学之树生根和长青的根本,是衡量哲学现代意识程度和哲学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哲学的深层底蕴,哲学研究的价值、水平和最终出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多大份量上体现民众的呼声、愿望,反映民众的要求和理想以及民众对哲学理念的接受效果。当今哲学中的许多问题,从较早探讨主体性以及由此所延伸出的诸多关于人、人性化问题到当前倍受社会注目和哲学关注的像人权、生育、生态、环保、就业、社会保障、生存方式等众多社会热点、焦点,如果从广泛的意义上去解释,实质性的问题多数在于对民众社会倾注的意识程度,在于当代民众生活中所提出的最紧迫的时代问题的哲学化、现实化、民众化本身。所以,从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现实性的意义上说,现实中的民众问题构筑着学理上哲学基本问题的主题,而哲学主题中的基本问题意识在根本上就应当是关于民众的生存条件、境况、状态和趋势等带有永恒性的现实意义。反映这种现实的理论意义,实际上就是哲学的生命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在于对时代生活具有全面的、敏锐感受的、对生活中重大而迫切问题,诸如人生、人权、命运、工作和社会发展等进行“投入地”最现实化、生活化、理性化真切思考和辨析的首先是民众和民众性本质,而且在于把这种民众和民众性的辨证思考上升为特有的理性形式,体现民众意识的哲学或哲学化。事实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所关注的以人为本的种种价值构筑问题,哲学与生态、与环境、与社会发展、与人权、人性解放、与民主、公正等等一系列的意识倾向和问题研究,可以说都是民众意识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体现。在当今,邓小平哲学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民主体性特征,更进一步说明民众意识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正是这种反映着民众意识和对民众生活情势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切体悟的哲学特征,才使得以凸现现实性、实践性、生活化的哲学思想不会脱离哲学生长的土壤而成为哲学之树青春常驻的重要生长点和发展源,成为更易于被中国的民众和民众的实践所接受并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伟大旗帜。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意识就是最现实化、最具实践理念的意识,是哲学进步的重要特征和具体体现。

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精神,是哲学进步不可丢掉的根本。哲学所以为存在的重要理由,所以为发展并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机理,就在于其自身的应用功效和价值魅力。这种功效和魅力在以发展为主题的条件下显得更为鲜明和突出。那种把哲学视为远离社会、隔漠于现实的纯粹抽象而忽视应用的所谓理论,实际上既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也与现代哲学的发展事实相悖。诚然,哲学虽远离现实而不能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但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功能上,在优化人类的思维方式上,在解决认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上都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事实上,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自觉与否,现代哲学的真正认识问题和以此为指导的实践活动,都程度不同地包含着理性应用的潜在意识和具体的实践价值功效。在当今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指导实践的哲学理念的现实说明,这种典型化的现代哲学思想不能不说与马克思当年曾讲的改造世界的意识和应用的实在功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现代意识尤为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里所谈联系实际,包括两大基本方面:一是理论必须从实际中吸收养料,为指导实际营造自身的应用前提和条件;二是理论立足于现实,服务实际的应用功效。所以,联系实际的根本,既在于哲学进步的自身认知功能的培育,又在于它对实际的现实改造而应具有的应用功能或追求实际效益的意识和能力状况。这也就是我们历来所强调的哲学“改造世界”的根本用意。因此,现代哲学中的应用意识,就在于走向实际的这种用意之中。即在于对哲学自身理论体系、形态、结构适应现实要求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对变换和影响他人的思维构架和方法去达及深层的社会跃迁的实质内容;对社会生活真实层面上复杂现实问题和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反思和超越建构的真实感。以在更高的程度上、更广的范围内用哲学特有的“改造世界”的方式和特征,提供哲学才能提供的理性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念去塑造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因此,现代哲学应当是在努力寻求自身的理论完满的同时,还应当以相当的精神投入来思考、探索理论服务于实践,怎样贴近实际的中介环节、途径,应用于实现的方式、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性研究,以找到联系实际、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哲学应用生长点和基本规律。这是当今哲学绝不可回避的,但却又是极为艰难的现实课题,是最能体现哲学进步意义的现代意识。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哲学得以不断进步、紧跟时代步伐的不竭动力。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理论的“火车头”,根本上在于创新。对哲学来讲,创新是本质的显现,是智慧的体现,是活力的复燃,是走出贫困、摆脱教条、打破僵化、展现魅力的体现。哲学只有创新,善于、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功能,具有创造力。创新对哲学的进步与发展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创新可以优化、改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鼓舞激发其创造热情,使之改造其客观对象的实践活动更趋系统有效;二是创新是哲学进步的决定因素。哲学的本质在于揭示未知世界的规律,不断提出创造出改造客观世界的新的思维方法和智慧手段。它的突破特点,是通过新的发现,达到新的认识,创造哲学的新生点,这正是创新的根本功能。创新不但决定性地影响着哲学的发明创造,也决定性地影响着哲学思维成果及时转化为指导实践活动的现实力量,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三是创新会直接推动哲学的变革。哲学变革从最终的意义上讲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现状的改变引起的,结果则体现为一系列的范畴、观念、形态、结构、体系的变迁,即不断地由先进替代落后,由新生取代旧有。所以,这种变迁或更替,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过程的本质是借助思维的多维联想和新信息,在不断调整思维结构中,使其思维要素重新整合,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建立新关系哲学的改革,就是这种创新。正是由于此,学界的有识之士,特别是有远见的哲学家,无不把营造一个创新的意识环境,鼓励哲学思想的创新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

哲学的创新,关键在于意识和能力,在于意识和能力的结合。当代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尽管各抒己见,但其共同点都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说明着主体的意识、观念和创新中的先导环节,特别强调创新主体的意识所及于对象观念上的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与能力。如美国研究此方面的著名学者埃弗莱特·罗杰斯说:“创新就是一种被个人或单位当作新东西而采取的观念、实践或目标。它几乎不管这一观念‘客观上’是否是新颖的,即不管它从时间上看是否是第一次应用或发现。个人主观上新颖的思想,决定了他或她对此的反应。如果一种观念对于个人来说是新颖的,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创新。”(注:埃弗莱特·罗杰斯(Ererest Rogers):《创新的普及》(Difusion of Innovations),自由出版社(The Free Press)1983年版,第11页。)是否可以这样讲,创新是对创造性思想的应用,而创新意识则是创新实现的前提。在保持或培养好这个前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接受、运用、利用、实施新思想,把这种新思想转变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哲学的方式、方法结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创新意识就不单只是一个观念和思想,而是与能力、与实践、与功能本质上为同一过程的基础性环节。当今哲学创新意识的不足,不是思辨的水准不高,也不只是体系、形态的滞后,更不是理性的抽象而拉大了与实际的距离,关键的在于意识能力的欠缺和培养这种能力手段、方式的陈旧,在于把意识与能力这两个概念的混淆而造成的对能力造就的不足和创造力的素质性弱化,死板与僵化、直线与片面,仍是抑制哲学进步的一大顽石。因此,哲学的创新意识,不应只是解释、阐明、论证、说明、补充,而更应当是在反思和批判中的“引爆”,旨在释放和诱启人类认知世界的灵感、主动、自觉和改造世界的潜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哲学体系的变革、形态的完善、结构的优化、框架的建构、范畴的系统,思维的逻辑才能更具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华,才会更能激发探究世界奥秘的激情和思维欲望的勃发。

标签:;  ;  ;  ;  ;  ;  ;  ;  ;  ;  

哲学进步与现代意识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