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区域优势分析
1.1 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度日趋提高
随着东北亚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加强,东北区作为东北亚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围国家的经贸交往不断发展,周边国家为东北工业基地提供了潜力较大的食品、轻工、技术、资金市场、使东北工业基地能够直接参与东北亚国际经济循环。同时,东北工业基地又拥有沿海、沿边对外开放的双重区位优势。
1.2 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东北工业基地的铁矿、金刚石、油页岩等矿产资源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南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仍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东部山区的野生动植物、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强大的重化工业和农林牧业生产为东北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及轻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保障。
1.3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
东北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8万个,占全国总数的11.8%。独立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净值2333.8亿元,辽、黑、吉三省固定资产净值在全国所处地位分别是第2位、7位和13位。钢铁、汽车、内燃机、机床、原油、发电量、木材、化工原料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15%以上。
东北的钢铁、重型机械、运输机械、石油采掘、石化、建材等重工业部门已形成明显的规模基础优势,制糖、造纸等轻工部门具有很强的区际意义。
1.4 科技、教育优势突出
东北工业基地现有各类科技机构2500个,高等院校148所,拥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220万,辽、吉、黑三省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数量在全国分别居第4位、7位和6位。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15.6万,占全国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18.5%。
东北工业基地在冶金、机械工程、运输机械、应用化学、电子、计算机、邮电、通讯等方面的科技实力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东北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科技基础。
1.5 产业政策较为有利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国家在技术引进、企业制度改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给予老工业基地的高度倾斜。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对于东北工业基地的原材料成品计划调出比重逐渐减少,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东北区原材料产品低价调出,资源转换效益大量流失的状况。现行的产业政策给东北区提供了与其它资源加工性工业基地平等的竞争机会及新的发展机遇。
1.6 交通运输网络基础较好
东北区共有铁路70余条,总长度14450km,铁路密度1.12km/100km[2],位居全国各大区之首。大连港的吞吐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位,正在建设的大窑湾港的吞吐能力将达到7500万t。营口、丹东、锦州等港正在扩建之中。东北区沿海港口均与主干铁路线相连,港口的集疏能力比较强。沈大高速公路通车后,沈阳——四平——长春——吉林的高速公路已破土动工,长春——哈尔滨的高速公路正在规划之中,东北高速公路网骨架已成雏形。以铁路运输为主,铁路、海运、高速公路、管道相结合的东北交通运输体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2 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换原则和总体目标
2.1 产业结构转换原则
2.1.1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这是东北工业基地结构转换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在东北工业基地结构转换中,要针对当前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部门结构严重失衡,产品结构不能充分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区域优势调整部门、产品结构,依托区域技术、产业规模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规模生产。在发挥东北工业基地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产品的市场质量和规模优势。
2.1.2 合理化与高度化有机结合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要使东北工业基地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保持合理的规模比例,强化工业生产各部门的关联作用,促进产业结构整体效应的形成。同时,东北工业产业结构要通过培养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但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必须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否则,这种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抛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单纯合理化只能是在低层次上的均衡发展,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2.1.3 适应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 适应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国内外市场,根据区域市场体系、市场需求结构、市场需求规模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确定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1.4 依托国家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工业基地的改造必然受控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经验说明,老工业基地改造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到地区自身利益,又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推动全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5 调整要循序渐进 调整产业结构需注入大量资金,由于当前东北工业基地亏损企业数量多,经济效益差,财政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同时,鉴于国家财政状况,国家难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根据区域具体情况,确定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重点、方式和措施,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2.2 产业结构转换总体目标
世界老工业基地形成、发展、衰退、改造的历史进程表明,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的实质是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老化”,改造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要遵循工业基地形成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东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在重新认识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以调整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建立在区域优势和适应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2.2.1 近期目标 要把“解困”做为东北工业基地近期改造的主要目标。调整现有主导产业部门的产品结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出当前困境的关键。重点是加强对钢铁、化工、机械等传统主导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进行设备更新,改善工艺,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结构,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系列,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从根本上改变大量产成品压库待销的状况,活化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能源、交通运输等瓶颈产业的发展,缓解能源、交通紧张的结构性矛盾,改善工业生产投资环境。
2.2.2 中期目标 这一时期东北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调整工业部门结构。工业部门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以技术增长为动力,提高资源转换效率;完善部门结构体系,提高工业部门的结构增长效益,形成以原材料工业为基地,以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结构体系,改变长期以来东北工业基地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低层次结构功能状态。
调整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重点提高对化工原料、石油、钢铁等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延伸原材料的加工链。增加加工工业的部门种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及产品的技术层次。改变加工业生产过度集中于少数部门及产品档次低的落后状况。
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充分利用丰富的重化工业产品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面向区内和东北亚区域市场,大力发展轻工业,提高轻工业在东北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重工业生产要改变自我服务的结构状态,重工业不仅要作为东北工业基地的全国性专业化部门,而且要以东北轻工业为产品市场,发挥对轻工业生产的关联作用。重轻工业保持合理的发展规模结构,改变长期以来东北工业生产过度倾斜于重工业的发展模式。
坚决压缩部分区域生产优势严重弱化、高耗能、运输量大、污染的工业部门生产。根据东北区的具体情况要压缩有色金属冶炼、石墨电极、林产化工、染料等工业部门。
提高重型机械、工业设备、汽车、船舶、机床等资金密集型工业生产水平。继续发挥东北工业基地在全国重型机械及工业设备的生产优势。
从根本上改变能源、交通紧张状况。大规模开发内蒙古东部褐煤资源,建设西部大型火电工业基地。在辽宁南部沿海地区建设核电基地。加速黑、吉两省的煤炭工业发展。铺设滨洲、滨绥铁路复线:实现哈大、滨洲、滨绥铁路电气化,形成东北高速公路网。扩大大连、营口、锦州、丹东港口规模,开辟庄河、兴城、绥中等新港,形成沿海港口带。形成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主的航空港体系。
2.2.3 远期目标 这一时期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科研、开发、产业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其成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主导产业部门,促进产业结构从较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将实现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作为产业结构转换的基本目标。
东北工业基地具有发展高新技术的科技力量、科技成果、原材料等重要基础条件,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通讯机械等产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未来15年里属于全国工业生产结构转换升级时期,东北工业基地应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带动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给东北工业基地注入活力。
3 东北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部门结构调整与发展
3.1 进一步发展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改造的关键是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引进先进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缩短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提高产品性能。
继续发挥重型机械的生产优势,形成以大型电站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矿山、工程机械为主的重型机械生产结构。
将东北建成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机械基地。形成以轿车、汽车、铁路、客车、船舶为主的产品结构。将汽车生产作为核心机械工业部门,发挥汽车工业对东北工业整体结构的关联效应。汽车工业调整的目标是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形成超百万辆的、以高中档轿车为主的汽车生产基地。
进一步发展食品、轻纺、粮油加工、日用轻工等专用机械产品生产,拓宽机械工业部门结构,并适应东北工业结构调整。
3.2 保持钢铁工业适度发展规模
当前东北钢铁工业主要产品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具有突出的规模生产优势。但钢铁工业是东北能源核心消费部门。当前东北能源短缺、交通紧张状况已成为钢铁工业规模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制约因素。钢铁工业的调整是涉及到东北工业基地改造的全局性问题。
从全国的整体利益看,东北是全国核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压缩、限制东北钢铁工业不利于全国工业生产发展。但大幅度地扩大钢铁工业发展规模势必要进一步加剧东北工业基地能源、交通紧张状况,限制其它工业部门发展。东北钢铁工业调整的目标应以内涵发展为主,调整内部结构,保持适度发展规模。加强对鞍钢、本钢等主导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合金钢、高强度钢、特种钢、带材、管材、板材等优质、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生产。加强采选、烧结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实现矿石、生铁、钢材的协调发展,增强钢铁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3 继续提高以石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发展水平
化学工业是东北工业基地经济效益最高的主导产业部门,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消费市场。但存在着基本化工原料比重过高,深加工产品少,资源优势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东北工业基地化学工业调整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在东北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涂料、化学助剂、食品添加剂等化学产品生产能力,延伸化工资源的加工链,提高资源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薄膜等农用化学工业水平。扩大树脂、顺丁橡胶、异丙醇等化工原料的生产规模,改变基本化工种类多,规模效益差的状况。
3.4 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针对当前东北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小、水平低、尚未形成产业优势的状况,通过转化国内科研优势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途径,首先加大力度,发展微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通讯设备等已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密集产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光导纤维、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工业部门生产。不断拓宽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的生产领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东北工业的主导部门。
3.5 发挥资源、市场优势,大幅度地扩大轻工业生产规模
东北工业基地轻工业调整的目标首先是充分发挥农产品、重化工产品丰富及区内和东北亚市场广阔的轻工业生产区域优势,拓展轻工部门生产领域,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东北轻工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是形成质量、规模、市场效应。其次是提高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工业发展水平。由于国内家电工业企业多,市场供大于求,而且东北家电工业名牌少,今后不宜大幅度扩大规模,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在创新上下功夫。再次是继续提高造纸、制糖等传统轻工部门发展水平,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挥造纸、制糖工业在全国轻工业区际分工的作用。
以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工业是东北工业基地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发展潜力较大,能够成为全国的专业化轻工部门。今后应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农副产品、畜产品、化学产品资源,形成以中成药为主,包括化学约品、生物药品、营养滋补品在内的医药生产结构。提高金属制品、日用化工、塑料制品、文化用品等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生产。依托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发展服装、家具等工业生产。
继续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等传统轻工部门,尤其要注意饲料工业的发展。
3.6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提高乡镇工业在东北工业体系中的作用
乡镇工业发展水平低是东北工业落后不可忽视的原因。目前东北乡镇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乡镇工业规模小、速度慢;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工业布局分散,缺乏集聚效应。今后要扩大规模、加快速度,使乡镇工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形成粮油加工、机械、化工、建材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依托中心城市,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市为依托,与城市工业协调配套的分工体系。乡镇工业向乡镇中心聚集,通过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增强布局的规模效应。
4 东北工业基地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1 形成各种类型相结合的工业开发空间体系
东北工业基地工业开发空间体系形成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工业生产的地区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聚集,通过工业轴带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工业枢纽建设和培育工业生产增长极,发挥工业中心的极核扩散作用。建立各种工业开发地区,提高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力度,促进产业类型群体的形成。完善与提高各地开发区,将各种开发区作为东北工业生产的重要生长点。
4.2 建立工业轴带空间体系
东北工业发展轴带体系由中心轴带(哈尔滨——长春——四平——沈阳——鞍山——大连)、南部轴带(丹东——大连——营口——锦州——锦西——兴城——绥中)、中部轴带(珲春——图们——延吉——吉林——长春——松原——白城——乌兰浩特)和北部轴带(绥芬河——牡丹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构成。从发展现状看,中心轴带发展水平最高,是东北区的主轴,北部轴带、中部轴带和南部轴带都处在发展过程中。今后发展方向:应突出南部沿海轴带的建设,充分发挥沿海地带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形成以新兴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讯设备、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突出发挥沿海地带对东北工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较,东北工业布局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南部沿海开发轴带。中部、北部轴带今后发展的重点是,调整部门、产品结构,实现工业生产由粗放向集约经营,由分散向规模经营的根本性转变,重点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压缩和转移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部门。
4.3 形成工业网络体系
应完善现有工业中心城市和在落后地区培育工业生产增长极,发挥工业中心带动与组织地区工业生产的作用。未来东北工业网络体系主要包括辽中南(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大连)、吉长(长春、吉林、松原、四平)、哈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原有基础较好的工业网络和锦朝(锦西、锦州、朝阳)、白洮(白城、洮南)、通白(通化、白山、集安)、延珲(延吉、图们、珲春)、鹤佳(鹤岗、双鸭山、佳木斯)、牡绥(牡丹江、鸡西、绥芬河)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工业网络。东北工业网络发展的重点是: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东北特大工业城市布局应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既要加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又要积极地向中小城市进行工业扩散,形成极核扩散效应。将吉林、辽阳、牡丹江等工业城市作为东北工业生产重点扩展地域。调整工业结构,完善职能分工体系,改变当前地区工业结构“趋同”,缺乏地区竞争优势的状况。
4.4 建立一批工业重点开发地区
实践证明,建设重点开发地区对于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及形成产业规模,技术优势,适应市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今后东北工业重点开发地区主要包括:能源开发地区(黑龙江流域、黑龙江东部四大煤炭产地、辽北地区、吉林东部地区、辽河三角洲)、农产品加工开发地区(吉林中部、三江平原、辽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地区(大连、营口、沈阳、长春、哈尔滨)、口岸出口加工业开发地区(大连、营口、丹东、锦西、珲春、黑河、绥芬河、同江)。
4.5 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体系
东北地区现有各类省级以上(含省级)经济开发区约40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但东北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着盲目发展、重复引进、效益差、土地浪费等问题。今后发展的重点是:各类开发区的项目要有统一规划,各类开发区要形成各自的发展重点与分工体系,避免重复引进,提高引进外资的效率。开发区项目引进要与地区资源、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紧密结合,发挥开发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发区项目引进要高层次、高起点,真正发挥开发区对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及传统产业改造的带动作用,改变目前只注意项目引进的数目、资金数量,而忽视项目技术层次的短识状况。
5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措施
5.1 加速对外开放进程,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以沿海开放为主体,包括沿线、沿边开放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既要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范围,又要拓宽对外开放的产业领域。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设备、管理手段,加速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新兴工业,加速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建设。对外开放是给东北工业基地注入活力的有力措施。
5.2 制定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产业政策
制定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价格、税收、资金投入、财政收入、商品流通、项目布局等产业政策。
5.3 完善市场体系,搞好市场布局
根据东北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区域特点,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培育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市场。发展大区域市场和地区专业性市场。
5.4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组建各种类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促进生产资料及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技术增长潜力小,原材料短缺,产品市场潜力小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保证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5.5 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和利率。按照产业政策制定各产业与产品的不同税率,地方财力重点用于优先支持产业的发展。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四大工业基地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轻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