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论文_杨小林

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论文_杨小林

杨小林

(渠县天星镇第一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正当青少年时期,脑重接近成年人,能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视觉、听觉甚至超过成人,知觉在精确性、概括性也有发展,不断能观察事物的细微处,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意义识记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并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有独立探索的心理要求,也具备独立探求的生理机能。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思维训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情感领悟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态,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学习《皇帝的新装》,我组织学生先进行表演,然后再对课文作理性分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背影》,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剧,用直观的艺术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师生共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研究等等。

这些教学活动决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情感体验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知识记忆更加持久。

2.读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体验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另外,写作的过程也需要学生有积极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写好文章,只有力求捕捉、表达这种“体验过的情感”,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颤。这就是体验思维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3.拓展延伸,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由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去联想,再想象。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之人之事,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现实,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学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学生明白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经历了赞于勒→盼于勒→避于勒的感情变化。深刻暴露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从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我质问同学:要是于勒发财归故里,菲利普夫妇会怎样表现?要求说出他们的奴才相。我让学生在原作基础上,借助联想、想象。有同学说,菲利普听到弟弟荣归故里,一反常态,丢下手中的活儿奔过去拥着于勒:“啊,亲爱的弟弟,可把你盼回来了,要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呀。我们每天都在默默为你祈祷,祝你平安,我们的虔诚感动了真主……”父亲一脸真诚;有同学说,母亲也不时应和着,一边热情款待、笑语连连,一边却不时地悄悄打量着于勒,眼珠不时瞟着那只钱箱,在她看来,于勒是那样的高贵;有同学说:于勒发财回来了,大家都很高兴,父亲整天围着他,嘴里问这问那,脸上总挂着微笑,一天到晚与母亲在低声商议什么,比划指头,笑口常开;有同学说,于勒回来,全家日日欢畅,时间过得很快,有一天于勒提议:明天想到哲赛岛上游玩,去吃牡蛎,他似在追忆什么?大家一听,似有慌张,特别是菲利普夫妇脸一阵红,一阵白,不知如何是好。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我的叔叔于勒》的续篇。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学习《背影》后,要求学生在家有意识地观察、体验父母亲或其他亲人的挚爱之情。有一学生写道:“……打点好包裹,我们上路了,父亲从我肩上卸下那沉重的书包,可是他手里已经有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了,我告诉他我背得动,可他死活不肯还给我,还执意要我坐在他自行车后。一路上,他比母亲还要唠叨,嘱咐我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吃饭别挑食,有空一定得打电话回家……父亲的车技不高,他边叮嘱边回过头看我,原本就不稳的车,这回晃得更厉害了,我的心也随之一颤一颤的……”这里,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悟文中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去体验亲人对自己的爱。由课文中的思维和情感的迁移启迪了学生心中也许从未感受到的亲人之爱;同时,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爱后,也就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了。

5.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疏通学生思维中的淤塞。

启迪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学生自学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设计启发性问题给学生引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许多用到“三”,可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即可找到邹忌的“三比”“三问”、妻妾等的“三答”邹忌夜寝的“三思”、向齐王的“三喻”、齐王的“三赏”、齐国人的“三变”等。顺其思路可进一步提出问题,几个“三”各有何表达作用?这样启迪,提问少而容量大,思路广而理解深,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如能积极研究语文学科,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就能真正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掌握、运用语文这门基础工具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论文作者:杨小林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论文_杨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