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与熊彼特创业理论的比较与借鉴_马歇尔论文

马歇尔与熊彼特创业理论的比较与借鉴_马歇尔论文

马歇尔与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的比较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歇尔论文,企业家论文,彼特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3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1)01-0079-04

在西方企业家理论中,马歇尔与熊彼特的观点具有典型的对立性。他们对于企业家功能、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家与企业组织的关系等问题都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深入研究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理论观点,对于我们中国企业及企业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家对市场均衡状况的改变

1.马歇尔认为企业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在修正市场的非均衡状态。马歇尔把生产活动看作是根据需求去恰当地调整供给的过程,且市场也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均衡状态是市场的普遍现象。市场均衡过程不能自动地实现,而是要通过企业家之间在选择生产要素及高效率生产方法的竞争中来实现。企业家将企业家才能用于对其它物质要素所进行的配置和组合只是在延续和维持其原有的均衡状态。作为内生变量,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能够修正市场的非均衡状态,解决由于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市场非均衡问题。

非均衡状态是市场的普遍状态,企业家的职能就是恢复均衡状态。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及人的有限理性,使市场经常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为了获得利润,企业家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客观上使市场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

2.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是在打破市场的均衡状态。如果说马歇尔的理论是用市场结构中潜在的形式来解释企业家的作用,那么,熊彼特的理论是用超越市场结构的形式展现了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企业家是超越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之外的一种极端特殊的功能,企业家对企业内部物质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有些类似于马歇尔的“经济利润”。超额利润并非是企业家通过延续和维持其原有的均衡状态而获得的,而恰恰是通过打破均衡状态而实现的,企业家从外部对作为自动反应装置的市场结构施加影响。熊彼特将这种状况称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也是他著名的“企业家创新”思想。正是因为企业家具有创新功能,才使得熊彼特的企业家职能与马歇尔的企业家经营管理职能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家不是普通的管理者。

熊彼特认为:在进行新组合过程中,才有企业家创新,如果新织合实施完毕,企业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时,企业家也不再是企业家,而成为普通的生产经营者。如果没有创新,市场将一直保持在均衡状态,企业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只有打破均衡,才能获得利润。如果竞争者或模仿者进入,市场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均衡,利润也随之消失。

二、企业家获得利润的方式及利润的性质

1.熊彼特认为利润是企业家为“新组合”所作贡献的价值体现,利润不是资本的报酬,具有独立性、偶然性和非连续性。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进行“新组合”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家贡献的既不是商品,也不是购买力,而是意志与行动,这种意志与行动是在企业家实施“新组合”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除了重新组合现有的生产要素外,企业家的其它工作对于利润的产生都不具有什么意义。只有在实施“新组合”过程中,才能获得企业家利润。如果这种“新组合”被市场上的其它企业所效仿,竞争的结果是企业家利润消失,因此,企业家利润具有短期性。

企业家利润不是资本的报酬,不能把利润与利息混为一谈,企业家利润不是永久性要素的级差租金,企业家利润也不是工资。它是企业家对生产所做贡献的价值的表现,不具有剥削性质。企业家利润不遵循成本规律和边际生产力规律,也不符合价格机制。获得利润的机会是由实现仅为一次的戏剧性的新组合而产生的,而且这就是企业家建立个人功绩的整个过程。

利润作为一种特殊的和独立的价值现象,本质上是与经济制度中的领导职能相联系的。虽然在非创新时期,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也能获得报酬,或者说劳动力及土地的价值也在增长,但熊彼特认为是这些要素边际效用的增长,是提高要素服务强度的结果。而“新组合”能够提高生产手段的总价值。无论在交换经济中还是非交换经济中,企业家利润的形成与消失都大体类似,只不过是在非交换经济中缺少竞争,也缺少企业家本人取得利润的机制。而在交换经济中,市场机制能够帮助做到这一点。无论在何种经济中,企业家利润总是存在消失的趋势,企业家利润的存在常常是企业从一个无剩余境地向另一个无剩余境地过渡的结果。

2.马歇尔认为利润是企业组织整体克服风险的报酬,企业家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利润是一种“准地租”,具有组织性、连续性和永久性。

马歇尔把引进技术革新作为连续性过程加以阐述,他认为企业家利润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的。利润不是企业家个人偶然的“新组合”,而是来自于企业组织的力量,但他强调企业家在提高企业组织效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活动中,随着资本固定化而出现了风险,企业家之所以能将其变成获利的机会,是因为整个企业组织的努力经营克服了这种风险因素。

马歇尔强调企业家要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但他不赞成将利润看成是企业家对承担风险的报酬。把利润看成是对企业家承担风险的补偿,容易使人把承担风险职能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同企业家的监督职能相混同。最先引进新技术的人,遭遇风险的可能性最大。常常难以获得报酬。如果将企业家分为两类,勇于创新的人和因循守旧的人,一般来说,后一种人常常能直接得到优厚的报酬,而前一种人却并非如此。

在资本固定化条件下,拥有某种具体生产设备的人,如果有了有利的市场,便能像有肥沃土地的地主获得高额地租那样获取高额利润,马歇尔将其称为“准地租”,熟练或复杂劳动及技术也具有“准地租”性质。企业家所获得的大部分利润都具有“准地租”性质,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投资规模大,回收时间长,利润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动。这种情况下,利润并不完全反映企业家努力经营的成果。但从长期看,这种“准地租”会由于长期价格的制定而消失,但它不能从企业家个人的努力经营所获得的成果(经营的纯收入)中消失,这项准地租中包括整个企业组织的贡献;因此,“准地租”具有永久性。

三、企业家是否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

1.马歇尔认为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就是承担由资本固定化所带来的风险,风险负担与企业组织中的管理权限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歇尔用资本固定化和库存资本来说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承担风险紧密相联,由于无法获得市场供求的全面信息,企业在购进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之间必然存在着风险,一般说来,保险公司无法对此进行保险。

在制造业中,马歇尔所说的资本固定化是指用流动资金购买固定资本、原材料和劳动,流动资金转化成的具体生产要素被固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被固定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企业内部组织。如果其它情况相同,一般说来固定化程度越大、回收期越长,风险也就越大;在商业上,企业用资金购买商品,是以库存的形式使资本固定化。在商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风险因素。同样,金融业作为制造业和商业的资本提供者,与制造业和商业的关系非常紧密,使其必然要承担制造业和商业资本固定化所带来的风险。此外,金融业还要承担呆账风险。商业和金融业是最能体现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精神的领域。

马歇尔还认识到,风险负担与管理权限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制造商不能承担销售上的风险,将风险转嫁给商业企业时,就必须按一定价格把产品卖给对方,并同时转让商品的销售权。商业企业对库存的重要部分负有责任,在商品转到消费者手中之前都要承担风险。如果建筑业企业家想避免经营上的风险,只能通过转包契约来实现,即把特定的职务权限和风险负担一起转给专门的管理人或中间人。同时,承包商与委托人之间仍然存在着风险负担和管理权限的反向转移问题。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风险负担和管理权限并没有完全分离,只是趋向于复杂化,股东并不是完全没有管理权限。出资者必然是风险的承担着,他甚至认为股东也是企业家。对于出资者来说,他们所承担的主要风险在于事业开始时用来维持最低限度需要的物资及设备。

2.熊彼特认为银行信贷是企业家实施“新组合”的主要手段,企业家不是出资者,不承担最终的经营风险。

熊彼特的这一观点源于他假设企业资本来自于银行信贷。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企业资本不再仅仅来源于企业家个人,银行信贷成为企业筹集资本的重要途径。对于通过银行信贷而形成的企业资产而言,企业家并不承担最终的经营风险,作为出资者的银行才是真正的风险承担者。他认为,企业家活动的本质在于转用既存的生产手段库存。企业家并不把财货库存或流动资金作为自己所有看成必然的、本质上的问题,因为只要有银行信用贷款,就足以弥补既存的生产手段库存的不足。熊彼特所说的“资本”,不是储存的某种库存,而只是促使转用生产手段的新的购买力。企业家实施的新组合不依靠任何储蓄行为,只是依靠信用贷款的购买力的移动来完成。银行信贷是企业家夺取新的物质财富的惟一手段。

熊彼特将资本定义为以信用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的购买力,企业家的活动并不依存于储蓄,通过银行信贷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购买力比储存更能起到操纵货币(信用)制度的权力机关的作用。在熊彼特的理论中,企业家选择贷款和利息这种项目的征税权,完全处于资本家阶级(银行)控制之下,企业家没有任何可丧失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是能够避免承担风险的。不过企业家能力发挥的如何,取决于银行方面信用贷款的“许可”程度。

评价与借鉴

熊彼特与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之间的重大分歧根源于这两种理论依赖于不同的假定。马歇尔假定市场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企业家的作用是修正不均衡状态,使之达到均衡状态,这也是马歇尔企业家理论的精髓。马歇尔从不断出现的不均衡状态之中发现了企业发展的可能性,企业组织在企业家的带领下,通过克服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获取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实现均衡状态的过程。马歇尔的不均衡观点的表现是他将利润看成是“准地租”和“复合性准地租”。“准地租”是不均衡理论中的典型范畴,“复合性准地租”还体现了组织所特有的整体协同效益。

熊彼特则假定市场经常处于均衡状态,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只是偶然地、间断地打破了市场的均衡状态,这一过程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当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被同行所模仿时,利润就消失了,市场又恢复了均衡状态。熊彼特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地实现均衡,这种自动的均衡化是完美无缺的,不均衡状态的短暂性与偶然性决定了企业利润的短暂性与偶然性。以均衡假定为基础,熊彼特刻画了一个超越于市场结构之外,同时也超越于企业组织结构之外而存在的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家能动的、偶然的创新行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飞跃式的发展”。

熊彼特与马歇尔以不同的风格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企业家形象。人们对熊彼特所塑造的企业家形象非常熟悉,尤其是他所描述的企业家精神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马歇尔则以稳健的风格塑造了温和的企业家形象,他把企业家机能纳入市场结构的同时,又把它融合于整个企业组织机能之中。这种论述风格常常使人忽略了马歇尔企业家理论的独特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凯恩斯认为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中有粗心的读者注意不到的、非同小可的观点。马歇尔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在归纳经验性事实的同时提出和综合自己的观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他的企业家形象不是非常鲜明。熊彼特曾经批评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未能将企业家活动的基本特征从其它活动中区别开来,而是将其埋没于企业日常的管理事务之中。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蕴藏在他的经济学理论之中,他的企业家形象没有熊彼特的“神圣的企业家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但他对企业家作用的论述对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企业家居于核心地位,如果没有对企业家的独到观点,他的经济学理论就不可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追溯企业家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马歇尔的理论才是企业家理论的起源。在过去,人们往往片面地将他看成是完成均衡理论体系的经济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忽视了他是在不均衡理论框架内所建立起来的企业家理论。

马歇尔与熊彼特的观点对中国企业与企业家发展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1.重视企业创新的层次性。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或“新组合”包含的范围相当广阔,如,开发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如技术创新)、开辟新市场、寻找原材料新来源及产业组织的重新调整等。而马歇尔所说的企业家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其它几方面马歇尔没有重点论述。一般来说,技术进步是全部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这里可以将技术创新看成是第一层次的创新。由于对创新有不同的界定,二人对于利润的产生与消失也持有不同的观点,熊彼特认为首先实现创新的企业先获得超额利润,模仿者出现时利润消失。他实际上是抽象掉了创新所带来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因为他的创新涵盖了相当广阔的范围,除技术创新之外的其它几方面的创新所遭遇的风险可能较小。而马歇尔重点研究的是技术创新,于是更加重视风险问题,认为首先进行创新的企业常常难以获利,模仿者却能获得较高的利润。

熊彼特的创新观点对我国企业创新问题的重要意义是企业家要重视多层次的创新,中国的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加入WTO为契机开发国内外市场是企业的重要创新内容。只有积极主动地在诸多方面寻找创新的机会,企业才能发展。马歇尔的观点能够解释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高风险和高成本问题,并且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警示,盲目发展某些缺少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导致巨额的资源损失,尤其是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果市场前景不大可观,这种投入一定是不经济的。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较低的成功率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某些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作为一个“模仿者”,同时在其它层次上进行创新可能是有利可图的。

2.塑造鲜明的企业家形象。

我们所要树立的企业家形象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与行动的领袖,也是勇于承担和化解风险的精神化身,这分别是熊彼特和马歇尔所塑造的企业家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需要塑造的企业家精神所在。

无论人们将企业家的作用看成是创造性地打破均衡还是恢复均衡,优秀企业家对于微观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在中国树立鲜明的、具有榜样效应的企业家形象并不存在较大的认识上的障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些接近于熊彼特的主张。为此,可采取建立知名企业家排行榜制度的办法,将企业家业绩公开化,既有利于监督企业家行为,也有利于对职业企业家进行筛选,推动中国企业家成长与竞争机制的完善。

[收稿日期]2000-11-03

标签:;  ;  ;  ;  ;  ;  ;  ;  ;  ;  

马歇尔与熊彼特创业理论的比较与借鉴_马歇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