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
——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
陈 轶1, 王德利2, 张剑宇1, 吴佳慧1, 李 捷1, 许志豪1
(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1)
摘要: 针对农村新社区目前养老设施规模不足、服务内容单一、配建公共设施不均衡、空间环境不适老及使用方式混乱等问题,基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5个街道9个新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选取23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包含居住环境因子在内的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6个主要因子分别为住房舒适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经济富裕度、资源承载度、环境舒适度;南京市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对住房舒适度因子满意度得分最高,对环境舒适度因子满意度得分最低。该结果揭示了提升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因地制宜完善农村新社区居住环境的迫切性。
关键词: 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因子分析法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12亿人,老龄化率达到16.1%,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1番[1],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5.40%,比全国 13.26% 的平均水平高出2.14百分点[2],伴随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及空巢化,农村养老正演变为严重的社会化问题。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统筹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其中,提升农村社区居住环境质量成为重要的目标。2001年以来,各地开展有关农村新社区的尝试建成了一批农村新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得到显著改善,然而,目前农村新社区提供的居住环境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周边公共设施不配套的情况,老年人经济基础较低但生活成本较高。面对不同区位、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农村新社区的供给却在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存在一定的供需错位,老年人对农村新社区的设施设置存在不好用、不爱用的现象,老年人对农村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知之甚少,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须要准确把握农村老年人对农村新社区居住环境的真实需求,因此研究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非常必要。国外学者对老年群体的研究主要针对老年人群的规划设计、生活质量、老年健康医学、养老社区等。如从规划设计角度,美国1960年提出“集合式住宅”(congregate housing);日本1968年提出“银发住宅建设计划”(silver housing project);新加坡开发“多代同堂屋”等老年居住模式[3]。在生活质量方面,Warnes认为加强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研究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在老年健康医学方面,Jones等指出健康程度与阶级、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种族和居住区密切相关[5]。Smith指出,对独居或空巢老年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6]。在养老社区方面,Liu等发现邻里特征对老年人迁居、独立生活及社区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7];Cheng等提出了应对社会隔离问题的老年人社区融合式和分离式规划模式[8]。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居住环境满意度、农村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供给机制、养老设施供需分析等。在规划设计方面,翟亚飞对合并型农村新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9],邓悦对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10],孙悦对晋中农村院落适老化居住环境改造设计进行了研究[11]。在居住环境方面,如李鹏飞等考察了迁居对日常生活社会网络的影响[12];张景秋等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进行了研究[13],张纯威等通过社会调查开展对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居住社区满意度的研究[14];王宇等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半城市化地区新农村社区老龄人口居住环境进行了调查[15];陈轶等研究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满意度[16];周鑫对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居住环境满意度进行了研究[17];熊丹以四川省成都市安置小区为对象,分析居住环境与农村实地老人幸福感[18];郑婧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进行了分析[19];李斌等对上海市郊区川沙镇进行居住环境变化的研究[20]。在农村养老模式方面,王海霞探讨了江苏省农村高龄老人社区照顾养老模式[21];张巍探讨了黑龙江省拜泉县农村社区养老模式[22]。在农村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方面,赵华伟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23];韩振燕等以江苏省为例探讨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体系[24]。尽管上述研究涉及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但是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没有对居住环境如何影响农村新社区老年人综合满意度进行深入分析。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是一项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社区及周边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指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须要深入探讨特定类型社区、特定类型人群对居住环境的差异化需求,以便为养老服务的差异化供给和各类养老设施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客观分析不同类型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及潜在因素,并以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导向,以期为我国养老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为了方便地讨论问题,可以定义坐标系xoy:其坐标轴ox、oy的单位矢量在Cβ各处保持平行,如图6中的红色坐标系.平移一周后,坐标系xoy与平移前相比相差角度|B|.由于坐标系xoy与波前场分布固连在一起,所以可以用坐标系的旋转角度表示场分布的旋转角度.在坐标系xoy中观察,场分布没有转动,相因子与(4)~(6)式中的Sn=ei(nθ+βl-ωt)相同.回到初始点后与平移前相比,因子Sn=ei(nθ+βl-ωt)的θ中会多出-B.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1.1 数据来源
依据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分街道老龄化人口数据,按照老龄化率从高到低依次选取星甸、桥林、永宁、汤泉、顶山等5个街道(图1),考虑兼顾不同建成年代、不同规模、不同住宅类型、不同迁建模式在5个街道中选择9个农村新社区进行调研(表1),并于2017年4—7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259份,问卷有效率为90.24%。
如山西某工程,可研审定的厂址总体规划将厂区位于城市道路中,需将城市道路改道长约1.5KM,出线朝南转向东北,厂址南侧有村庄,主厂房地基需打桩,初设方案优化时,项目单位,根据城市规划部门提出,道路不能改道出线不能向南朝村庄,为此需将厂址北移300∽400m,避开城市道路,煤气站及村庄,以降低工程投资。
表1 农村新社区基本情况一览
1.2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包括农村新社区老年人个人情况、居住空间环境情况、户外活动情况、老年人对农村新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4个部分。老年人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户口、收入、家庭人口数、子女照料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居住空间环境情况包括房屋权属、住房类型、层数、居住人数、住房面积、居住时长、居住环境认知等。户外活动情况包括户外活动内容、户外活动频率、结伴情况、社区活动参与程度、邻里交往频率等。居民对住房满意度的评价涉及23个指标,采用李斯特五级量表,每个指标分别按照“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设5个等级,其对应得分分别为5、4、3、2、1分。
1.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F 1=-0.012x 1-0.007x 2-0.001x 3-0.098x 4+0.033x 5-0.080x 6+0.046x 7-0.103x 8-0.058x 9+0.033x 10-0.076x 11-0.017x 12+0.012x 13+0.055x 14-0.030x 15+0.278x 16+0.306x 17+0.211x 18+0.318x 19+0.243x 20+0.104x 21-0.073x 22-0.033x 23
2 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情况,须要计算因子的得分。因子得分矩阵见表4,据此可以得出因子得分表达式。
可以将这些评价指标更为细化,以便清楚地看出每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具体做法是:以每个主因子所含的评价指标在该主成分得分为依据,计算其在该主成分的权重,并依据这些数据将指标对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表5)。
2.1 因子分析适应性检验
同理可得F 2、F 3、F 4、F 5、F 6的表达式。
表2 KMO和巴特勒球形检验结果
2.2 因子成分提取
本研究根据因子分析法求得因子载荷提取的6个主因子对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影响程度的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住房舒适度因子、生活便利度因子、公共安全度因子、经济富裕度因子、资源承载度因子、环境舒适度因子。其中,住房舒适度因子方面,老年人更关注住房户型、居住层数及住房面积;生活便利度因子方面,老年人更关注文化设施、养老设施及宅前空间;公共安全度因子方面,老年人更关注照明设施、维护管理和社区卫生;经济富裕度因子方面,老年人更关注生活成本、社会保障和经济收入;资源承载度因子方面,老年人更关注公园绿地、商业设施;环境舒适度因子方面,老年人更关注步行空间、道路环境和社区绿化。农村新社区作为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产物,居住环境质量有待提升,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提出以下建议。
表3 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
2.3 因子得分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南京市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总体评价方面,在259份有效问卷中只有6.8%的老年人表示非常满意,较满意的占22.31%,一般的占46.94%,较不满意的占22.59%,非常不满意的占1.36%。由图2可知,超过半数的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对整体居住环境持肯定态度,表明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胜利工程,还有许许多多像马哲这样的青年员工。他们以井场为家、以钻塔为伴,把智慧和汗水全部倾注在难动用合作开发项目上,用担当和勇气彰显铁军作为,为促进胜利油区盘活油气资源,提高单井产能,实现难动用储量效益开发注入了青春活力。
居民问卷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性别比例方面,女性居民占45.17%,男性居民占54.83%;年龄结构方面,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年龄均在60周岁以上,其中以60~65周岁老年人居多,占34.36%;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及以下学历,占 73.36%;户口类型以农业户口为主,占92.51%;收入来源主要以养老保险金为主,占48.65%,其次依次是新农保、配偶或子女赡养、退休金、副业,种地最少,仅占1.54%;社会保障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多,占72.20%,其次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占59.4%,无任何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占5.41%。
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是老年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选取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环境、公共空间环境、区位条件、道路交通环境、社会支持、居住条件、社区管理、经济支持度等,将这些指标按照x 1,x 2,x 3,…,x 23的顺序作出标记后便于分析。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是对采样充足度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是否很小,Bartlett球形检验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表明变量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满意度评价的KMO值为0.777,通过了KMO检验,计算的卡方值χ 2=1 780.116,当概率值为0.05,自由度df =253时,卡方临界值可见,χ 2值远大于临界值,Bartlett检验可以通过(表2)。
进而可计算出各个因子的得分,式中x 1~x 23是原始数据归一化后的均值,为了便于计算,将计算结果进行百分比处理,结果为F 1=403.3,F 2=234.3,F 3=228.6,F 4=214.2,F 5=189.4,F 6=263.5。
将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出居民的总体满意度,满意度的计算公式为F =0.118F 1+0.099F 2+0.096F 3+0.093F 4+0.091F 5+0.087F 6,进行百分制换算后结果为F =152.811 2。
表4 因子得分矩阵
2.4 指标重要性排序
(亚伦)“在金牛犊脚下筑起一座祭坛,高声宣布:明天,是耶和华的节日!次日一早,众人献上全燔祭和平安祭。礼成,坐下一起吃喝,营地一片欢乐。
表5 评价指标在主因子上的权重
3 结论与建议
以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出6个公因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58.406%,已包含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把23个评价指标划分为6类进行研究:第一主成分(F1)包含住房面积、住房户型、住房质量、居住层数、室内至室外连接,命名为住房舒适度因子;第二主成分(F2)包含养老设施、文化设施、宅前空间、户外活动空间、社区活动组织,命名为生活便利度因子;第三主成分(F3)包含照明设施、社区卫生、治安管理、维护管理,命名为公共安全度因子;第四主成分(F4)包含生活成本、社会保障和经济收入,命名为经济富裕度因子;第五主成分(F5)包含商业设施、公园绿地和周边公共设施,命名为资源承载度因子;第六主成分(F6)包含社区绿化、步行空间和道路环境,命名为环境舒适度因子(表3)。
3.1 增加农村新社区养老设施规模,提供多元服务内容
目前南京市农村新社区存在养老设施规模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文化设施相对缺乏的现象。首先,合理预测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口数量,新建或增设适宜规模的养老设施。其次,对应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内部功能。最后,针对文化设施缺乏的普遍问题,通过公开募集资金定期举办露天文化活动。
3.2 重视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加强公共绿地维护管理力度
针对农村新社区公共空间缺乏、空间环境不适老、无障碍环境缺失、公共绿地维护管理不到位等现象。首先,对已建成的农村新社区进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化改造,对在建的新社区要在规划时落实无障碍步行环境设计。其次,改善公共绿地的绿化配置,提高养护水平,注意宅前的植被选择,减少蚊虫叮咬。最后,增设农村新社区游憩设施,提高公共绿地开放性。
(三)书法藏品“麦华三小楷书黎畅九李铁夫生轶事并跋”,文章讲述了李铁夫在香港沦陷后回大陆避难,逗留台山期间作画的过程。该藏品是麦华三先生的小楷佳作,也是难得的李铁夫文献。
3.3 规范农村新社区养老设施收费标准,适度增加经济补贴
针对老年人入住农村新社区生活成本提高、经济收入薄弱、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关注农村新社区老年人的收支情况,制定合理的社区养老设施收费标准。其次,关注经济困难户老年人,适度增加其养老补贴。最后,理顺政府-养老机构-老年人三者的关系。
3.4 划定“社区生活圈”,提升新社区周边居住环境建设
针对农村新社区周边商业设施、医疗设施缺乏、公交站点距离过远等问题。首先,以满足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实际使用需求,以500~1 000 m划定农村新社区“社区生活圈”,在此范围内规划符合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公共绿地、医疗设施及养老设施。其次,提高社区广场、公园的使用率,完善农村新社区周边公共设施配套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颜秉秋,高晓路. 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 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2.
[3]刘 超,张剑敏. 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借鉴[J]. 上海建设科技,2000(6):29-31.
[4]Warnes A M.Geographical questions in gerontology:neede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0,14(1):24-56.
[5]Jones K,Moon G.Medical geography:taking space seriousl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17(4):515-524.
[6]Smith G C.Residential separation and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lderly parents and their adult childre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8,22(3):368-384.
[7]Liu C W,Everingham J A,Warburton J,et al.What makes a community age-friendly: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J]. Australas J Ageing,2009,28(3):116-121.
[8]Cheng Y,Rosenberg M,Wang W,et al.Population ageing and residential care resources in Beijing: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J]. Asia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 Geriatrics,2011,6(6):14-21.
[9]翟亚飞. 合并型农村新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南长垣为例[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0]邓 悦. 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幸福田园社区和惠民社区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3):44-46.
[11]孙 悦. 晋中农村院落适老化居住环境改造设计[D]. 深圳:深圳大学,2017.
[12]李鹏飞,柴彦威. 迁居对单位老年人日常生活社会网络的影响[J]. 人文地理,2013(3):78-84,6.
[13]张景秋,刘 欢,齐英茜,等. 北京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及生活满意度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628-1636.
[14]张纯威,柴 彦. 北京城市老年人社区满意度研究——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分析[J]. 人文地理,2013,28(4):47-52,147.
[15]王 宇,李昊珂,江恺强,等. 基于老龄人口满意度的居住环境评价分析——以成都周边半城市化地区为例[J]. 四川建筑,2014,34(6):40-41,44.
[16]陈 轶,刘 涛,朱 锐,等.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满意度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6):58-62.
[17]周 鑫. 基于问卷调查的新农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以房山区试点村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74-77.
[18]熊 丹. 居住环境与农村失地老人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成都市四个安置房小区的问卷调查[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7(3):92-98.
[19]郑 婧. 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以南京浦口地区为例[J]. 管理观察,2014(23):18-20.
[20]李 斌,范佳纯,李 华. 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变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镇为例[J]. 建筑学报,2012(11):72-77.
[21]王海霞. 农村高龄老人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701-3702,3714.
[22]张 巍. 黑龙江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以拜泉县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3]赵华伟.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维面板数据[J]. 科技经济导刊,2017(2):261-262.
[24]韩振燕,李东林. 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3):511-514.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302( 2019) 09-0063-05
陈 轶,王德利,张剑宇,等. 农村新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9):63-67.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9.013
收稿日期: 2018-01-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7YJCZH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4170118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291173X);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6SJB630028);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开放基金(编号:2018DC513)。
作者简介: 陈 轶(1984—),女,江苏靖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关系研究。E-mail:njut_chenyi@126.com。
标签:农村新社区论文; 老年人论文; 居住环境论文; 满意度论文; 因子分析法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论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