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构建∗
——以佛山共享工厂为例
魏国平,韩宝国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学院∥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摘 要: 制造业进入到“智能+”的全新时代,需要构建新型产业创新平台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升级。选取佛山市共享工厂建设与运营的实践为例开展分析,对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构建逻辑基础和治理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平台创新需要参与者转变思维、共建共赢机制和政府加强引导与扶持的建议。
关键词: 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平台;共享工厂
传统的产业创新平台基本上是以创新创业孵化器、产业创新园区、创新技术联盟等为载体,随着“工业4.0”和“智能+”的蓬勃兴起并逐步深化,智能制造的载体是融合智能生产与服务的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是以数据为支撑的融合智能决策、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形成数字信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载体,从而有效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这对已有的产业创新平台理论研究提出了如下挑战:一是创新模式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审视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功能构成和构建逻辑与现实基础。传统的产业创新平台是基于线性创新模式和互动与反馈型创新模式基础上设计和构建的,认为技术创新与生产环节诸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单向推动关系,比如认为是技术推动或者市场拉动等模式;或者是认为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具备反馈回路型创新模式。这与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构建有很大的差异,不能只是单纯从线性和简单的互动与反馈性创新模式出发探讨平台的技术框架与具体功能,更应该从网络循环创新的角度认识平台的功能与优势、管理策略与盈利模式;二是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形成现实基础与路径依赖。传统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实践依然存在较强行政化的管理运作,运行与管理模式以线性单向封闭式循环为主,不同类型的平台在承担技术创新、产业资源共享和产业集聚等功能方面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确保创新平台功能的充分发挥。而新型产业创新平台具有对多元主体的开放连接、互动合作和共治共赢的激励机制等特征,形成的现实基础更多的是原有的产业集群基础和现有的市场驱动因素。因此,新型创业创新平台的构建更加需要厘清平台依赖的产业现实与路径等基础问题。
本文尝试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探讨上述问题。佛山是我国制造业重点城市,近几年来佛山市在应用工业机器人建设数字化共享工厂推进力度和成效都很显著,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步伐,选取该区域实践作为案例分析这对创业创新平台的构建有着战略指导意义。
XRCC1基因Arg399Gln位点多态性对卵巢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及临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向安玲等(14):1968
1 研究设计与案例介绍
1.1 研究方法与对象选择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的描述,严格遵循案例研究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由于本文是在佛山市数字化工厂构建的案例材料分析基础上开展的激发灵感式案例研究,因此在行文方式上采取先案例后提出逻辑解释框架和命题,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中较为提倡的理论构建范式[1]。本文采用单案例纵向分析,通过解构“广东泰格威机器人有限公司数字化共享工厂”的构建和运营过程,并与相关人员访谈,对该平台的构建和开放创新管理实践有着全面的了解。
其中,表示估计的激活天线索引和发送的星座符号,‖•为Frobenius范数.ML检测虽然可以达到最优性能,但是它遍历搜索所有的hl和x,算法复杂度极高.
1.2 资料收集与分析策略
产业创新园区、创新孵化器、创新技术联盟等载体的传统产业创新平台,一般呈现的是政府主导作用明显,创新也是纵向一体化特征明显,创新主体之间不能有效地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协同。我国的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呈现要素驱动发展特征显著和技术低端化的明显特征,这在产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无可非议,但其竞争优势仅仅为“低成本制造”,也催生了产业内的企业自主创新的惰性,甚至是对创新的厌恶。智能制造背景下,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区域内产业集群内部及产业集群之间,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之间,逐步实现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随着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变,产业创新平台把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相关资源整合到平台上,为解决用户需求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平台的治理能力主要包括平台领导者及其成员的身份确立与锁定和合作机制构建与运行。
5、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班级和宿舍和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切实解决。用爱心、耐心、责任心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在垂直线性产业价值链体系下,价值创造是以企业为主导,一般情况也只是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整合产业链上的业务重构价值,或者通过缔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不具备价值深度挖掘与开发的基础和能力,难以在市场需求面对整个价值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挖掘。平台本质上是打破了传统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运行规则,重新建构相关利益群体的角色与关系,以供给和需求端的整合为基础,实现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设计与市场供给,使得本来存在多个细分市场需求被整合起来,实现对消费者碎片化需求的整体满足,赢得全部或者大多数的市场份额[2]。从创造性破坏角度来看,平台经济不仅仅是在垂直产业链基础上的创新而是对现有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破坏与重塑,以平台为核心,搭建起服务于平台的“圈环产业链”[3]。在产业价值链中,由平台、供给面、需求面共同构成价值创造体系,平台是价值创造体系中的核心构件,是汇集大量利益相关者的空间[4]。共享工厂对铝材门窗产业链进行了整合,机器人集成系统公司依靠的核心技术提供智能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使得共享工厂变成利益共同体:前端有负责铝材原材料供应商参与、中端有肩负生产和服务功能的企业包括艾斯蓝德、汇森、楼上楼等几十家铝门窗制造企业,后端有铝合门窗加工并销售小型企业。在价值创造与传递方面,由于共同面对市场提供产品,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人力成本。与传统门窗生产线供给产品比较:原有的供给渠道与方面所需人工多,占地面积大,以每天产量为600扇铝门窗的传统生产线为例,厂房占地约2 500~3 000平方米,用工人数38~50人,而共享机器人生产线的工厂只需要用地面积300平方米左右,生产线上的人工减少到了3人。同时,也因为共享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带来了技术升级的附加价值,使得产品本身的整体价值得到提升,比如原有的门窗生产在连接部主要靠螺丝固定,容易出现变形、漏水等问题,而共享机器人工厂里采用了无缝焊接核心工艺,生产出的门窗更美观耐用,市场价格得到了提升,原来每扇卖300元的门窗,采用了无缝焊接工艺后可以卖到650元,中小铝门窗制造企业依靠产业创新平台也就是共享工厂实现了制造技术升级带来的网络价值红利。
1.3 案例介绍
一是平台领导机制。各创新主体的信任合作关系必须要建立稳定明确的平台领导者和锁定平台成员身份。刘林青等认为,平台领导权获取是一个动态过程:提出系统性价值主张—主动去扩大网络—将新的信息资源去物质化—系统中的“价值”进行聚核—平台领导权组织,由此往复循环,可见平台领导权是在产业生态圈中通过激烈的竞争而获取的[5]。领导权在整个产业生态里随着价值创造的环节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但是最具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成员才能成为平台的领导者。二是资源整合机制。产业创新平台整合各参与主体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共享中心。各种资源的整合才能裂变出几何倍数去物质化的产业创新资源,具备产业创新平台的价值创造基础。三是网络价值创造与分配机制。网络价值主要来自于产业创新平台的外部性效应,通过设计机制在构建网络价值、整合若干细分市场为异质性需求提供共同的解决方案、平台的参与者能够在平台互动中共同创造价值等方面发挥作用。
2 案例发现
根据《《中国海区可航行水域桥梁助航标志》》的相关规定,桥墩警示标志的灯质为黄色连续快闪或连续甚快闪,港珠澳大桥桥墩警示标志灯质设计为黄色连续快闪(即1秒内亮0.5秒灭0.5秒)。以国内温州某厂家的LED分体灯器的技术参数,根据灯器每日耗电量计算公式:
2.1 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的逻辑基础:C2B2P的需求整合形成网络价值
学生虽然深知“数学解题就是由未知向已知不断转化的过程”,但考试时却又常常受制于“转化目标不明”和“调控受阻思维能力不强”两大因素,导致无谓失分.因此,从教“怎样想”入手,深入挖掘中考试题解题思路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提升转化能力必大有裨益.
命题2: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治理构建基于协同创新与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通过多元主体的身份锁定与平台治理机制的运行,能有效地实现产业创新平台的网络价值创造与分配。
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只有立足于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和传递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实践中任何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和运行都需要结合具体的产业和研究对象才能解释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和运作成效。本文基于“智能+”背景探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共享工厂的视角来解决当前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的逻辑基础、现实基础与路径等问题,通过对“广东泰格威机器人有限公司数字化共享工厂”案例材料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形成对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逻辑基础、现实基础与运行机制的一些基本认识,对挖掘出关键要素来支撑产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对通过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和规则来保障产业创新活动的运行提供启发与建议。
命题1:在“智能+”时代,产业创新平台是指智能制造企业或组织以“平台运营商”为定位,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网络价值为宗旨,整合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或者支持性活动实现产业化经营,构建融合利益相关者一起并为之提供共同解决方案的生态圈,基于C2B2P的需求整合形成新的网络价值。
图1 产业创新平台分析框架
2.2 产业创新平台治理:协同创新与机制构建
本文案例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与数据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网络资料、实地访谈、实地观察。一是网络资料。主要来自于该公司网站资料、广州日报等媒体对该公司共享工厂的报道资料;二是实地访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与该公司的员工、管理者进行访谈,采用这种方式了解共享共创中心的建设过程和运营成效,通过平台的现实成效进行比较,强化对产业创新平台的感知和理解,从而产生一些理论性的的判断和假设;三是实地观察。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到已经建设好的共享工厂进行观察,和相关工作人交流了解情况。本文采用模式匹配的分析策略,分析共享工厂的构建的逻辑基础、平台治理和平台创新绩效等核心问题。
产业创新平台治理体现在对多主体身份确立和行为如何规范等问题,这就需要找到治理的逻辑起点和设计机制。首先要认识到的是产业创新平台其本质是协同创新,是满足产业创新需求的知识集成,集成创新系统构成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新的服务概念、新的用户界面、新的服务传输机制和新的技术选择,所有创新都是某一维度或者几个维度的组合[5]。这就使得平台治理必须遵从协同创新的内在规律,所以产业平台创新体系构建的本质就是对协同创新的治理,其具体行动路径是构建出运行机制并实施。
广东泰格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在佛山市泰格威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基础上于2008年成立的机器人应用企业,是广东省第一批机器人培育企业。公司近年来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类高效高质量的机器人自动化集成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佛山传统优势的家电、家私、五金等金属加工行业。2018年建设了基于工业机器人数字化生产线的铝材门窗行业共享工厂,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实现生产资料计划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无缝对接,工业机器人根据客户门窗规格数据设置工艺参数,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线到门窗最终产品实现了全自动化。数字化的共享工厂也提高了产品个性化定制的水平,满足平台生态群共同面对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共享工厂同时也能够实现24小时运转,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门窗等产品的生产自动化后,劳动力岗位需求由原来以操作型为主向智能化生产线的操控型转变,机器人系统的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岗位增加,增加了劳动岗位的技术含量。
从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1)平台的领导者是广东泰格威机器人有限公司,体现了领导者动态特征,当前由于它掌握了智能化生产线的核心技术而最具有领导力,但示范机器人共享工厂运行一段时间后,将会移到上游铝合金原材料工厂,原来的诸多中小铝合金门窗制造企业将不需要直接制造门窗,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营销和服务上面。上游的铝合金厂将业务向下延伸,对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平台进入到另一个发展阶段后领导者身份可能发生变化;二是共享工厂的建设聚集了不同创新主体的各类资源,比如资金资源是由上游铝材原材料厂凤铝(获工信部“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下游门窗制造厂商和装备制造商泰格威公司共同承担;三是价值创造的分配机制设计方面。共享工厂的投入以按件计价的形式从铝门窗加工费中逐步提取,按照现在的加工量计算,两年内就能收回建设成本。共享工厂多方共赢的局面形成后,平台的领导者泰格威公司有新的利益点,目前已有六条数字化共享工厂生产线被预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以消费者为中心驱动构建的产业创新平台生态系统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与界定,产业价值链也从原来的垂直线性结构变成圈环形网络结构,重构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网络价值的正外部性,形成新的价值源泉。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网络价值在三个方面体现需求面和供给面的整合价值:一是需求面,生产制造和服务的中小企业(B)由市场需求(C)驱动,需求面整合的首先是市场的碎片化需求,平台整合若干个细分市场;二是在供给面,产业创新平台(P)由不同生产制造和服务的中小企业(B)驱动,重构产业价值链,以网络价值替代单一产品价值;同时通过平台可以整合消费者的需求集合与协调消费者需求变化,在平台上消费者可以参与设计与生产,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互动创造新的价值;三是产业平台与供给和需求面原来的线性价值链变成圈环型价值网,上游价值链、主价值链、下游价值链和服务价值链也相应地成为价值网的构成部分,整个价值网集成消费者价值、创新价值、资源价值、生产价值、商业价值、空间价值和服务价值等7大价值[5],通过网络效应,产生倍增的价值效应。消费者价值是价值集成的起点,通过消费者需求驱动创新平台实现柔性化或大规模定制生产,实现整个产业内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创新平台价值倍增,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3 结论与建议
3.1 基本结论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一是在“智能+”时代,产业创新平台是指智能制造企业或组织以“平台运营商”为定位,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网络价值为宗旨,整合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或者支持性活动实现产业化经营,构建融合利益相关者一起并为之提供共同解决方案的生态圈,基于C2B2P的需求整合形成新的网络价值;二是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治理构建基于协同创新与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通过多元主体的身份锁定与平台治理机制的运行,能有效地实现产业创新平台的网络价值创造与分配。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引入从共享工厂角度来研究产业创新平台构建,但研究还只是处于研究的框架分析和理论构建的初级端,对于产业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创新体系构建、功能如何实现重构等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2 启示与建议
一是转变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的思维和理念。在平台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的逻辑起点、模式与前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产业创新平台要遵循“C2B2P的需求整合形成网络价值”的逻辑起点,平台是以市场资源与数据的基础来实现用户异质性和碎片化需求整合;其次是参与主体要跳出原来的要素驱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束缚,利用自己拥有的用户资源构建或者参与到平台生态系统当中,改变产业生态系统的供给结构和成本结构,更加有效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最后是各参与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要树立“服务”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产业创新平台只是一个载体,必须遵从治理机制的要求才能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资源和利益共享为基础构建新型产业创新平台共赢机制。制造业企业目前面临的竞争,已经到了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内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和价值新增。但这只有在产业集聚的区域才能够实现,装备制造商前期投入建设示范共享工厂,通过实际运行来证明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化共享工厂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就需要参与者一起共同制定领导机制、整合机制和价值分配等共赢机制。
三是产业创新平台需要对核心的“智能+”系统进行动态扶持和引导。其一是可以从技术创新平台构建角度探索产学研的深化,共性技术的开发,需要研究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和共享工厂的使用方下游制造企业共同来参与。比如政府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建设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并且针对行业属性开发数字化共享工厂需要的系统。同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及智能化工厂建设,比如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应用本地生产的机器人给予更高的补贴额度,对机器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优惠及税收扶持等。最后是政府搭建融资平台解决共享工厂资金投入问题。共享工厂投资大、风险高,单靠企业自身筹措资金,存在融资慢、融资难的问题。比如政府可以推动搭建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对接的平台,让资本市场助推企业技术革新。
四是深化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产教融合。政校行企协同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人才。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培育产业平台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稳步推进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鼓励高校与平台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鼓励各类资本、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支持高校积极开展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学科布局调整,培养产业平台建设与运营和平台企业所需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持平台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引育,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补贴和奖励。将产业平台需要的高端人才纳入政府的海内外引才专项计划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对引入的人才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支持并享受相关待遇。
参考文献:
[1]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532-550.
[2]Gawer A,Cusumano M A.Platporm leadership[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37-73..
[3]陈威如.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3-71.
[4]刘江鹏.企业成长双元模型:平台成长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6):148-159.
[5]姜启波等.新型产业创新平台功能及其运行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74~78.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A Case Study of Foshan Shared Factory
WEI Guoping,HAN Baoguo
(School of Finance and Trade,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 As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s a new era of"intelligenc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 to help traditional industries upgrade thei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Tak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shared factories in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logical basis and govern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hat the innovation of platforms requires participants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build a win-win mechanism and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support.
Key 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shared factory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950(2019)02-0027-05
收稿日期: 2019-04-25
∗基金项目: 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2017GWTSCX002);2018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GZYB108);2016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6XGL42);2017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KJJZ002)和教改项目(JGGJZ201706)。
作者简介: 魏国平(197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
标签:智能制造论文; 产业创新平台论文; 共享工厂论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学院∥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