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美国中学教育中的一个缺失环节_美国中学论文

道德教育:美国中学教育中的一个缺失环节_美国中学论文

品德教育:美国中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品德论文,缺失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对中学生进行鞭策和激励、以期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努力20年后,教育改革者、管理者和教师们现在开始对此丧失信心。特别是管理者和教师几乎没有勇气或兴趣承担“另一项改革”,好似向标准过渡的努力和随之而来的高风险测试已经榨干了中学改革解决其他问题的精力。对基础教育和学校有重大影响的品德教育重建运动,看起来对中学没有什么吸引力,为什么要试图将品德教育强加于已经超负荷的中学改革呢?

品德教育并非是强求学校承担的另一项曾经由家庭、教堂或其他社会团体进行的棘手的尝试性任务。

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证是:美国中学生学业成绩很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优良的品行,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缺乏坚韧的个人习惯,比如完成例行学术工作的责任心,解决学业中疑难问题时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品德教育并非是强求学校承担另一项曾经由家庭、教堂或其他社会团体进行的棘手的尝试性任务,也不仅仅是压制一个在自助餐厅恃强凌弱的恶霸,或在某个高年级学期期间每周的某个下午做一项服务性工作。在采取何种方式教育学生并提高其学术成就方面,品德教育任重道远。

经验证明,品德教育与智力教育密不可分。苏格拉底(Socrates)将教育定义为“我们为帮助年轻人成长为才思敏捷与品行优秀的人所做的一切工作”。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严格要求同样被视为形成优秀品行的关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成立公立学校的目的在于精神上的需要。我们国家的缔造者深切意识到新生民主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其人民的德行。出于对其新兴的实验(民主制度)可能失败的担心,他们要求推广教育——一种指导年轻人培养良好精神意识与习惯的教育,这些意识与习惯不仅能支撑他们的个人生活,而且能支撑起一个健康的社会。这一教育理念过去如此,现在当然也没有被学校摒弃的理由。

近期针对中学生的研究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未能形成优秀品行的决定性证据。比如去年拉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接受询问的中学生有74%承认曾于考试中作弊。另一由约瑟夫森伦理研究学院(Josephson Institute of Ethics)于2002年进行的研究则显示:约有40%的青少年在上一年度有过偷窃行为,而93%则坦言曾对父母说谎。而2001年美国大学妇女协会(Amed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v Women)公布了一份针对八至十一年级公立学校学生的大范围调查结果。题为《校园中的暴力:以强凌弱、嘲弄他人以及性骚扰》的报告指出,性骚扰频繁发生,有时甚至就发生在老师的眼皮底下。4/5(81%)的受访者声称在学校曾经遭遇过某种形式的性骚扰,其中包括被强吻、性辱骂、被触摸或以性方式抓住以及被迫进行性行为等。

同时,针对中学生破坏公物、暴力以及乱交的研究与报告也不断向世人宣告令人烦扰的中学生行为发展趋势。与个人混乱的局面相对,令人吃惊的是各中学的学术成就得分并未大幅度下降。

我们曾一度摒弃了学校原本肩负的责任: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今后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可以继续采用更高的学术标准以及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剔除那些未能达到标准的学生,并期望此种高压方式可以奏效。或者,采用更传统的方式,赋予中学生更好的学术成就,同时履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我们曾经一度摒弃了学校原本肩负的责任: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规范。

我们有证据让世人相信后者是可能的。我们能做什么?首先,我们耍承认优秀品行和学术成就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联系。有些孩子天赋的确很高,但多数孩子必须专心听课、努力学习教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才可以在中学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行为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与实践、逐渐整合成的个人品行。相对而言,轻易便能养成的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无休止地看电视等坏习惯则是取得学术成功的巨大障碍。

因此,若想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成因上着手:培养孩子自律、敢于承担责任以及持之以恒等好习惯。不要等到若干年后,某些耗资巨大的调查研究明白地指出具备组成优良品行的良好习惯的学生在学校表现优异,才开始注重好习惯的培养,现在,我们就应将其摆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

同时也必须让教师意识到学生品行形成是其职业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职责。

其次,我们需要重塑中学教师的道德权威形象。在过去30年中,中学教师已经逐步沦落为信息发布员和考试给予者,其伦理道德领域内的权威角色已经下跌为学术讨论推进器。而可以寻见这种理念根源的“价值澄清理论”很久以前就已被世人摒弃。尽管如此,其影响却从未间断,因为在师范教育学院和教科书方面,这一理论仍然很活跃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儿童精神病医生罗伯特·科尔斯(RobertColes)将教师们的价值中立哲学称之为“墙纸效应”。除了学术领域外,教师们几乎脱离了所有的学生世界,这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品行形成和道德生活。

如今提倡“教师的道德权威”可能会让许多人觉得不同寻常,甚至相当不切实际。重塑教师道德权威将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当代的学生和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不良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在这些电影和电视节目中,中学被描绘成青少年的幼儿园,而其中的教师则由陈腐、不称职、不合时宜的成年人伪装而成。为纠正这类无可规避的情形,学校管理者需要对教师的形象进行明确、清楚的定位,并制定一套行为准则对其进行管理。此外也须说服学生家长和社团成员:如没有具备道德权威或期望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的精心培养,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也必须让教师们意识到学生品行的形成是其应肩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职责,通往学术成功的道路首先应由其自身具备的受他人尊重的品行及与学生们的合作来铺就。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既然过去我们曾做到过,那么我们坚信今天我们可以再次做到。

第三,我们需要创建一种具备优良品行的校园文化。文化被描述为“我们‘在特定领域’的做事方式”。校园文化与其他范畴的文化一样,是被限定的。它们是规章、秩序、道德观念和社团人群意愿的体现。而“我们‘在特定领域’的做事方式”就是一位强有力的教师。现今大部分中学的校园文化都十分脆弱,极易被大众传媒所散布的有毒文化污染。因而呈现出自我放纵、乱交、举止粗鲁、逃避现实等散漫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可以改变。而且通过共同努力,还能够迅速得到改变。锻造校园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包括:

◆清晰明了的使命陈述,将个人的品德教育精心规划成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内容涵盖从体育节目到纪律守则的一切事务;

◆赋予教师强烈的使命感,期待他们教授并帮助学生培养民族核心道德和公民价值观念;

◆建立在全校范围内使用德育用语的语言体系制度(尊重他人、责任心、承担义务、明辨是非),而非使用温和的语言疗法(自尊、不适当的行为、调整);

◆将教学课程作为基本的德育教材,有效地教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鼓舞学生过高尚的生活。

归根结蒂,进行个人品行塑造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还是年轻人的自我教育。在中学毕业之前,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系列习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目前,太多学生将品行偶像定位在诸如阿姆(Eminem)、珍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这类“可疑”的英雄以及各种职业运动名人身上,并精心仿效。所以,自觉有效地向学生灌输那些已成为公众品行仿效楷模和为公共福利做出贡献的人的高尚生活,是目前各中学需要进行的工作。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到学校学习中最为艰难、通常又很乏味的工作其实是那些塑造品行的基本内容: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学会在与难相处的同学和教师打交道时进行自我控制、帮助不受欢迎的同班同学、面对不可避免的失望和挫折时不气馁。教师必须满怀信心地履行其所肩负的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职责,但同时也应完成已经没定的教学目标。

目前的中学与理想相去甚远,而品德教育的复苏是实现理想的关键。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将给予我们支持,学术成就的春天即将来临,教师们同时将会得到真正的、作为教师才能体会的深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标签:;  ;  

道德教育:美国中学教育中的一个缺失环节_美国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