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辉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200030
摘 要:“学困生”依然是当今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的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能力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如能在这些孩子刚开始感觉“学习困难”时就对其有所干预和指导,则对他们成长的意义更大。本文分别从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能力和增强学习自信三个方面对“学困生”进行心理激励,促使其顺利转化。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学困生 心理激励
一、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习成绩始终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自身学习能力薄弱、学习习惯不佳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不仅在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中会倍感不适,同时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源于外界及他人,因此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会普遍不高,对学习更会表现出不自信,认为自己就是所谓的“差生”。
2.学习积极性不高。“学困生”因一直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再加上大人的批评及错误引导,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困境,就会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并逐步发展成为厌学、逃学等行为问题。这在小学“学困生”群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3.学习内动力不足。学习的理由是什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家长的事情?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家长的督促、催促和抱怨下被动完成学业的,因而其自控能力也没法得以发展,学习于他们而言很少能体会快乐和自主。因此,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学习目标,不会自主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意志力和控制能力低,学习内动力严重不足。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特殊时期。而学习成绩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学困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入手,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摆脱“学困生”的帽子,从而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中年级"学困生"转化的心理激励
心理激励,就是用一个具体的可量化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发学生,使之采取积极的行动,向期望的目标发展。它强调的是建立心理目标并运用一些心理的促进力量使学生积极达到预定目标。
1.激发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首先跟孩子探讨两件事:一是学习的理由,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跟父母老师他人无关;二是我是可以学好的,告诉他们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是正常的,你也可以跟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得很好,从心理上激发孩子“向上、想要好”的一面。(2)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当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之后,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注意目标的制定要具体、量化、可操作、可检验,要有时间节点,要切实可行。(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如果一个人做事有过成功的体验,则其便可以增加自信。“学困生”因为长期积累的“失败体验”越来越多,感到无力挽回,进而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在执行自己制定的目标计划时感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感悟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的。(4)有效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他仅能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在学习活动中多给予他们真实、具体的积极评价,让他们体验自信。
2.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可通过设计专门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专题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有效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策略。
3.教给学生管理情绪的方法,提升学习自信。“学困生”因其自身的很多客观因素导致他们在转化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让人沮丧的时候,这时需要我们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情绪知识和情绪管理方法。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人有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缺一不可”,但在情绪来了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在这个原则之下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方法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也可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一旦学生能接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的感觉,也就离自己所预定的目标达成不远了。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其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自卑、厌学等心理状态的客观存在,是“学困生”存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以真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在课堂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张卉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01,80-84。
[2]苏杰 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习心理特征比较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4,72-75。
论文作者:黎志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孩子论文; 学困生论文; 能力论文; 心理论文; 自己的论文; 目标论文; 情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