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结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蔡娃

景观结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蔡娃

江苏省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工业建设快速发展,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结构为指导,重点关注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构建利于自然空间结构延续的空间格局,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营造出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生态化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结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用

1城市绿地系统概述

城市绿地系统(U 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规划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绿地系统,组合构建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污染,能够保证城市生活质量,增加园林景观的美学效果,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等。

2城市绿地系统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基于建设城乡结合,打造环境优美的绿色城市这一理想居住模式。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环境,将文化背景、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融合汇总,营造出不同风格的绿地类型,功能也不尽相同。深入探究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进程和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热门研究中的重点内容。

3园林城市绿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视程度不足

城市化的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经济指标,从而忘记了生态环境也同等重要。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具有不同的特性,规划者缺乏对其充分全面的认识,导致城市绿地系统的错误发展方向。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往往城市中心区域比较受重视,大多数的城市绿地都集中在此,导致城市绿地系统在宏观上的比例严重失调。

3.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山地、林地、耕地被占用,使得具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城市在绿地系统和生态景观方面受到制约。近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逐步得到重视,但城市新区的绿地系统建设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建设,到了后期根本没有养护环节,造成园林植物普遍长势不好,有的甚至早已干枯都没人管理。

4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特征

4.1斑块

斑块是由相对同质的物体组成的,且与周围环境存在外貌或性质上差异的非线性的独立的空间部分。斑块的基本组成可分为斑块内部和边缘带两部分,内部空间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边缘带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环境条件的稳定性不如斑块内部,边缘效应是其典型的生态过程。城市中的斑块包括居住区、学校、公园、保护区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树林植被等,城市中的绿地斑块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宜人的微气候、营造社交空间、提供防震救灾场地等功能。

4.2廊道

廊道是不同于相邻两侧土地的一种线性空间,可将其理解为线性的斑块。廊道具有通道的功能,可以作为物质、物种、能量的流通渠道;廊道也具有保护的作用,对穿通的物质、物种和能量进行过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景观的稳定性。城市中的廊道是指线形的开放空间形式,植被是其基本元素,包括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河流廊道等。城市中的廊道由于其独特的线状结构,承担连接功能,利于形成有效的绿地网络结构,为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景观结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5.1斑块理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合理规划绿地斑块的大小,大型绿地斑块由于内部物种较多,生境更多,物种种类也较多,往往具有重要的物种保护价值,但是小型绿地斑块占地面积小,便于分布于城市中,丰富了绿地景观的多样性,也可作为大型绿地斑块的补充,扮演着物种临时栖息地的角色。合理规划绿地斑块的形状,在生态意义上的最佳斑块形状是内部具有圆形的核心部分,弯曲的边缘,这样既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又有利于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强化物种的长距离扩散,那么,针对以游憩和自然保护为目的的绿地斑块应强化边缘,应使其尽可能卷曲,增加与城市基质接触的面积,形成多样性的生境,从而有利于提高物种的多样性,随之也扩大了市民接触自然的面积;针对以生产树木为目的的绿地则应弱化边缘的卷曲度,而强化其紧凑的形状,避免外部物种的侵扰,保持内部的纯度。合理规划斑块的位置,绿地斑块的空间排布会影响绿地系统的功能和变化,如物质、物种和能量的流动。孤立的斑块不利于物种的扩散和迁徙,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在基质中连续分布的斑块有利于物种频繁的交换,提高了对外界干扰的抗性,因此,应将绿地斑块的位置设置在绿廊的交汇处,以便利于对各种“流”的调控,维护绿地的生态稳定性。

此外,要妥善处理好绿地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关系,将需要稳定环境条件的本地原生态群落、次生人工生态群落、人工生态群落按照适生原则安排在斑块的中心部分,重新构建和维护绿地斑块的种群和群落结构,而将适应多变的物种安排在板块的边缘带,充分利用边缘带的边缘效应,促成物质、物种、能量的流通,有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5.2廊道理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加强绿廊的建设,注重绿廊的连续性,保证绿廊作为通道和过滤器生态作用的有效发挥;有效运用廊道作为通道的生态作用,通过绿廊对各类大小、各种所有权关系的分散的绿地斑块的连接度,缩短了动植物群落生境间的距离,恢复了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通过城市“绿楔”、“绿脉”的规划布局将城市内部绿地斑块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保持了自然群落的连续性,恢复了外部基因的正常输入,同时,加强城市内部与城郊之间的空气流动,改善了城市微气候;通过桥梁、道路涵洞的生态设计,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迁徙道路,保证动物的多样性;有效运用廊道作为过滤器的生态作用,利用各种防护林带建设发挥绿廊应有的分隔和保护作用,为某些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和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保护屏障。

生态学意义上宽廊道兼有物种生境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沿廊道方向运动,窄廊道具有更强的过滤作用,便于生物沿垂直于廊道方向运动。在廊道宽度的选择上,应根据保护对象决定。根据车声泉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蓝道,河流植被的宽度达到30米以上时,就明显具有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对于道路廊道来说60米宽,便可满足动植物迁徙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而当宽度达到600~1200米时,就能创造出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游憩绿带和非滨水绿化防护带;针对特殊物种的保护就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部分,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发挥着生态平衡的调控功能。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是城市实现复合生态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凡,张力,王浩.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06:105-110.

[2]张皓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挑战与展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编制及成功案例的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6,06:148-150.

[3]李方正,胡楠,李雄,戈晓宇.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4]贾玲利,高洁.论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4:102-106.

论文作者:蔡娃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7

标签:;  ;  ;  ;  ;  ;  ;  ;  

景观结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蔡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