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构成、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为临床防治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而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与同期的65例血小板正常的孕妇作对照分析组;根据血小板计数给予针对性的分娩前处理和分娩处理;分析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构成、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最常见病因依次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H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A组、B组、C组、D组患者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具有多样化,作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且明确病因,给予针对性的分娩前处理和分娩处理,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晚期妊娠;血小板减少症;分娩
血小板减少症作为晚期妊娠围生期的较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无需特殊处理[1]。由于孕产妇的生理机能变化较大,存在个体差异性,导致个别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显著增大分娩风险。此外,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尚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因此,提高对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的防治水平,对于减小该病对分娩的危害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过分析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的临床情况,可为临床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构成、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为临床防治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而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91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其中初产妇102例、经产妇89例;年龄21~39岁,平均(29.8±3.7)岁;孕周29~43周;其中根据血小板计数进行分为A组(70~100×109/L,65例)、B组(50~70×109/L,57例)、C组(30~50×109/L,27例)、D组(<30×109/L,42例);另与同期的65例血小板正常的孕妇作对比分析,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32例;年龄22~36岁,平均(28.7±3.2)岁;孕周28~42周;两组年龄、孕产次、孕周均无统计学差异。
1.2研究方法
根据血小板计数给予针对性的分娩前处理和分娩处理;分娩前处理:血小板计数≥50×109/L,在排除无并发症的情况下,给予临床密切观察,对症处理,不采取特殊治疗;评估患者是否具有出血倾向,可输注血小板制剂;必要时,在分娩前,输注新鲜血浆;对于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分娩前可口服强的松治疗,以口服为主,必要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上述药物的使用剂量;若地塞米松治疗无效时,结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处理:对于血小板计数<30×109/L时,伴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患者,需及时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对于血小板计数≥30×109/L时,不伴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患者,根据产科指征选择分娩方式,为减小产后大出血的风险,在胎儿娩出后,及时注射催产素治疗,效果欠理想的情况下,加用白眉蛇毒凝血酶、米索前列醇治疗。
1.3观察指标
分析 191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因构成,对比A组、B组、C组、D组患者与对照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情况,以新生儿1min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作为判定新生儿情况的观察指标[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多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构成分析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最常见病因依次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H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详情见表1。
表1: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构成分析
2.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儿情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为(9.39±1.84),新生儿体重为(2798.5±765.4)g;对照组新生儿1minApgar评分为(9.41±1.79),新生儿体重为(2684.5±798.5)g;经t检验,两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与妊娠特有疾病或妊娠并发症等密切相关,由本研究表1可知,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最常见病因依次为PAT、PHD、ITP、AA,与高芳[3]等的研究相一致。对此,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具有多样化。大量研究表明,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并非作为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仍以产科指征为主。但对于血小板计数<30×109/L时,伴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患者,有证据表明,该类患者的产后大出血风险较大,需及时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4]。此外,A组、B组、C组、D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作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此,为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应严格根据产科指征,并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这就可解释A组、B组、C组、D组患者的剖宫产率之所以大于对照组。此外,在本研究中,根据血小板计数给予针对性的分娩前处理和分娩处理,对于最大限度减小血小板减少症对分娩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由本研究可知,经t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具有多样化,作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且明确病因,给予针对性的分娩前处理和分娩处理,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冯一奇.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疗,2014,1(32):87-88.
[2]王茜.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7):60-61.
[3]高芳.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11):346-347.
[4]张爱桥.30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431.
论文作者:姚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晚期论文; 血小板减少论文; 新生儿论文; 血小板论文; 病因论文; 患者论文; 产后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