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级活动促班级道德场的构建*
陈 莉
【摘 要】 班级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真实有效的班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体验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提升自身的素质。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探寻班级育人活动的真样态,在务本践履中让育人活动真正发生,构建良好的班级德育场。
【关键词】 班级活动;真样态;道德场
班级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当下,许多班主任也已经意识到了活动育人的重要性,也开展了许多班级德育活动,但往往是活动过程轰轰烈烈,活动过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如何才能使班级活动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呢?
一、用发展的眼光探寻班级活动的真样态
1.班级活动要尊重学生的需要。
如果教师总以成人的眼光去规范班级德育活动,过度考量其在学校乃至社会的影响力,结果必然是花费大气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作为教师要正视德育中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俯视与约束,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设计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制定出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和内容。
大学生大部分远离家乡在另外一个城市求学,因此,父母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关注不及中小学时。虽然大学生远离家庭,但家庭作为其出生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在外的言行仍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感情破裂等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恋爱危机的重要诱因。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危机干预模式应该从学校单一的危机干预模式转为学校、家庭合作模式。当大学生发生恋爱危机时,学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处理预案,相关人员要根据危机情况尽快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做好沟通工作。对家长而言,当孩子处于恋爱危机时,最好能陪伴孩子,给予情感支持与精神抚慰,同时,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沟通,反馈相关信息,与学校共谋对策。
例如:小学高年级开展活动,班主任可在每学期初,组织学生在班中做民意调查,收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师生共同讨论选择,依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合适的活动形式;选题和形式基本确定后,活动的具体实施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当学生真正接受认同活动主题后,他们就会自主领悟活动主旨,在内心形成认知,并外化为行动,班级活动的德育目标也能落到实处。
2.班级活动要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性德育资源是指活动计划中并没安排,但又在班级生活中发生的教育机会。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因势利导,及时生成。
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同,因此班级活动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规律,按照不同时段分层设置、梯度推进,同一主题可以在不同时段有侧重地开展活动,同一时段也可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体现班级活动的持续性。
3.班级活动要与时俱进。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双有源桥拓扑结构的柔性直流潮流控制器(见图2)。该柔性直流潮流控制器主要是由2大部分共同构成:高频隔离DC/DC变换器和分时单项全桥变换器。其中,前一种变换器在进行能量获取时需要从逆变侧直流母线中获取,通过获取的能量用以维持后一种变换器的正常运行。在单相全桥变换器与传输线进行串联时,可以有效改变电流、输出电压的运输方向和运输电压大小,最终完成传输线路潮流的有效调节任务。
例如,作为一种班级活动形式的周班会,班主任可以让值周班干轮流主持,分析总结每周班级各项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商讨班级大小事务;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还是让学生自主组织,确定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节目……学生开展平等民主的道德对话,在温馨的班级环境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转识成智,化智为行,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这对优良班风、班级凝聚力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在务本践履中让班级活动真正发生
1.班级活动要全员参与。
大观园里面的姐妹之间互相串门交流感情都是很频繁的事情。每逢重大年节以及兄弟姐妹们的生日,大观园里是非常热闹的,家宴聚会频繁举行,席间还有戏班献演、评书弹唱以及灯火杂耍等节目,宝玉及一众姐妹们都可以盛装出席,赴宴饮馔。书中关于大小宴席聚会的描写不下百次,而且噱头颇多,有“红梅宴”“螃蟹宴”“菊花宴”“赏雪宴”等等。宝黛钗们也趁此各显诗情才情,一边享用着美酒佳肴,一边吟风弄月谈古论今。《红楼梦》中的女性虽贵为豪门千金,却过着与文人才子相似的日常生活,她们行动上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反观后宫的妃嫔们,她们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几乎没有任何的行动自由。
MONARCH-1[10]是一项Ⅱ期、单臂研究,共入组了132例患者,旨在评估abemaciclib(150 mg,2次/d,持续给药)单药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难治型HR+和HER2-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持续给药直至疾病进展,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随访8个月后结果显示,35.6%的患者接受持续的治疗,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估1.1版的标准评定,其ORR为17.4%。
靠媒体舆论先行,天天盯着这些不文明现象,固然能解决一些个案,但终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霸座等违法问题犹如一面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管理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改变管理执法的粗放和软弱,让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责任,做好规则的捍卫者,才能对霸座等违法现象釜底抽薪。
例如,在开展与公民教育相关的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引用王凤雅捐款这一热点事件展开讨论,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社会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捐赠的特征及形式等资料,引导进一步思考:本来是慈善捐款,为何捐助者和受助者闹到要对簿公堂?此事件对我们爱心捐赠有何警示意义?这种有时代感的、取材于生活的焦点事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了学生视野,使他们树立了规则和法治意识,也增强了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班级活动要以身”体“之。
例如,“六一”节,笔者的班级没有进行传统的文娱联欢会庆祝,而是举行了“六一我当厨”活动,学生们亲自买菜、下厨,为父母长辈们过一个“大儿童节”。这个难忘的班队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还表达了对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班级活动是班级生活的主要样态,在活动中,师生既是育德的对象,也是育德的主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分享各种资源,逐步形成共识,并内化为彼此的价值认同。如果只是部分学生参与活动,那么未参与者就会沉溺于自我或学生的小团体小圈子里,容易“走偏”。同样,教师也需要学生“在场”的参照,否则容易专断独行。
班级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班级生活情境的灵动再现,激发新的生长动力,引导师生在活动中重新发现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与抽象的道德规范学习相比较,真实而具体的体验性活动,有助于触动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班级活动可根据学生及班级总体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如做游戏、搞调查、办迷你展览,也可以是个人演讲、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教师应发动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让班级活动更具有启发性、教育性。
班级活动的内容要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贴近时代的脉搏。教师要在分析学生主观动机与外在可能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教育支架,让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避免“空洞”现象。
3.班级活动要以心“验”之。
品德形成的本质是“内生”,而“内化与体验”是关键。因此,师者要把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品德生成的核心,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着力探讨有助于学生德性内生的有效的德育形式和方法。
例如,在合作互助班级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互助的温暖和快乐,教师设计了“蒙眼过障碍”的小游戏,这种班级活动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内心感受、关注自我和同伴,学生能够在真实体验中强化自我感受,体察他人情感,情感能力在体验中得到切实的锻炼。
三、用系统的眼光深化班级教育活动
1.班级活动需梯度推进落实。
例如,班级男生风行把玩具四驱车的马达拆卸下来作为陀螺玩,教师组织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停止破坏,并号召学生利用废品和简单材料自制陀螺,举行“斗陀螺”大赛,通过多种方法进一步研究陀螺特性,举行“陀螺”展示和汇报交流活动。一系列班级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在观察探索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促进尊重、创新、合作等品质的形成,最终带动集体的发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例如,小学生在关注自我向关注他人的转变过程中,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接受度,怎样在班级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与他人友好交往、合作共进,需要教师在主题设计时统筹安排。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可以举行“同桌之间”“邻里伙伴”“友谊是什么”“我们来合作”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同伴的情感和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并学会基本的交往技巧,学会在生活中与他人合作。这样系统性的班级活动可以持久地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意志,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的同时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构建出共生共长的班级道德场,使德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2.班级活动需延展回归。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实践体验为基础,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真正的体验就是生活实践。只有感受生活、践履生活,才能在最真实的反馈中,调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例如,班级开展系列合作主题活动时,“合作”意义内涵很深,学生通过班级活动中做游戏、谈论合作,对其只是有了浅显的了解,于是教师把活动延伸到班级生活中,让学生合作完成班级诗词大会的策划、布置、组织的全程工作。学生在班级生活体验中,感悟不断加深,逐步明确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讨论归纳,以此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意识。
3.班级活动需回顾分享。
班级活动可以促进师生与班级的持续互构,活动过程中,师生进行充分交流,进而以彼此的认知来修正各自的价值理解,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总结和评价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整个活动过程,发掘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加深体验的乐趣,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升华。
例如,活动结束之后,师生利用班级博客、班级文化栏等平台,制作活动美篇、活动小视频等多种方法,进行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分享。师生间、生生间在总结分享中思想互相碰撞,产生新的感悟,道德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真正构建出和谐的班级道德场。
【参考文献】
[1]李宏亮.新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成长[J].江苏教育:班主任,2017(79):14-18.
[2]罗红霞,陈佳.改善小学生伙伴关系的班级活动方案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6(11):19-21.
[3]潘慧芳.走进德育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71-0022-03
【作者简介】 陈莉,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0)教师,高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场域视野下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057,主持人:宋梅)的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班级活动论文; 真样态论文; 道德场论文; 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