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
【摘 要】目的:研究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及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我院于2015年3月-2015年5月对某科研单位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2-64岁之间。向每个调查对象发放一份研究资料,符合条件者共100份,其中,55份为女性,45份为男性,调查完成率为84.2%。结果:超重、肥胖及腹部肥胖患者占有很大的比率,大大增加了CVD危险因素异常发生的危险。治疗肥胖可降低CVD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多重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超重、肥胖及腹部肥胖患者的比率,对社会发展及公共卫生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肥胖;心血管疾病;关系及治疗措施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nd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Methods:The hospital in March 2015 - May 2015 on a research unit to investigate the population,the survey between the ages of 22-64 years old.Each object is issued to a research survey data,met the criteria for a total of 100 copies,of which,55 were women,45 were men,the survey completion rate was 84.2%.Results:overweight,obesity and abdominal obesity patients account for a large ratio,grea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CVD risk factors in the exception.Treatment of obesity can reduce the risk factors for CVD,especially multiple risk factors.Active control of overweight,obesity and abdominal obesity in patients with a ratio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ealth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Key words:obesity;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随着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得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成年人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超重人口超过10亿。照此趋势,到2015年,将有15亿人患肥胖症。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多系统的,尤以心血管系统损伤对生命的威胁最为严重。研究发现,世界人口中超重人群在逐年增多,这与CVD、糖尿病、某些肿瘤、肾病及睡眠-呼吸紊乱等疾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于2015年3月-2015年5月对某科研单位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2-64岁之间,向每个调查对象发放一份研究资料,符合条件者共100份,其中,55份为女性,45份为男性,调查完成率为84.2%。
1.2调查方法
对所选人群的身高、体重、血压以及腰围等进行统一测量,同时测量每个测试者的血生化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
1.3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为:冠脉造影;我国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指标为:低HDL-C<1.04mmol/L,高TG≥1.70mmol/L,高TC≥5.18mmol/L。高血压的诊断为:曾有过高血压病史或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或已接受降压药物治疗。高血糖的诊断为:曾确诊为糖尿病并已治疗或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判定肥胖的指标通常有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肥胖诊断的推荐标准,将BMI大于25kg/m,和BMI大于30kg/m,分别定为超重和肥胖,2002年,中国肥胖工作组将BMI大于24K彭而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治疗方法
1.4.1非药物治疗
改变肥胖患者的行为方式,合理膳食及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是基础,此外,尚可采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对相关穴位进行针灸,调节机体内分泌,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1.4.2药物治疗
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用扩张冠脉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黏度的药物,如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调脂及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也应常用。有冠脉介入适应证者可采用冠脉介入疗法,目前在临床上较常用。若患者同时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则需服用适当的降糖药、降脂药和降压药。
对于肥胖的治疗:代表药物分为西布曲明和奥利司他。西布曲明是一种服中枢作用减肥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对5一经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降低食欲,同时还可通过机体产热促进脂肪组织消耗,从而减轻体重。西布曲明不刺激单胺神经递质释放,对许多神经递质受体无亲和性,没有引起神经毒性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潜在危险,也不会引起神经兴奋剂滥用和生理性依赖。奥利司他:是ilsPatitn的经基衍生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组织肠腔内三酞甘油水解来实现减轻体重。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是SPSS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平均数±标准误(SEM)表示;计数资料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
2.结果
通过对所选患者的研究表明,38.78%的男性患者超重,10.02%的患者肥胖,27.19%的女性患者超重,7.55%的患者肥胖。比较发现,女性患者的超重和肥胖率均较男性低。体重指数增加,异常聚集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P<0.01)。观察异常情况的发生率,可见超重者是正常人的2-3倍,肥胖者是正常人的3-4倍。
男性中47.45%为腹部肥胖,女性中33.35%为腹部肥胖,由此可见,女性患者腹部肥胖的发生率低于男性。X2检验表明,腹部肥胖患者发生CVD危险因素异常的几率增加(P<0.01%)。X2受年龄的影响不大,具有可比性。腹部肥胖患者发生CVD危险因素异常的几率比腹围正常患者高。
通过对患者年龄的调整,超重和肥胖因素对各种CVD危险因素都具有显著意义(P<0.01),但不包括高TC,对各种危险因素均存在重要影响。PARP和ARP。数值表明,控制患者体重可有效降低甚至避免暴露人群中37%(高TC)-70%(HDL-C)的男性,48%(高TC)-70%(高血糖)的女性,以及所有人群中16%(高TC)-55%(HDL-C)的男性,8%(高TC)-39%(≥2个RF聚集)的异常危险因素的出现。控制肥胖可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人群中27%(高TC)-78%(≥2个RF聚集)的男性以及38%(高 TC)-70%(高血糖)女性的异常危险因素的出现,也可降低10%-18%等危险因素的异常发生几率,但不包括高TC。
3.讨论
肥胖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之间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大大增加了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肥胖是可直接引发高血压的最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和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CHD)的危险为正常人的2~3倍,猝死的危险为正常人的7倍。肥胖可能是引起高血压最重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肥胖是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不仅通过其相关疾病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构成了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还可直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表明,男性中47.45%为腹部肥胖,女性中33.35%为腹部肥胖,由此可见,女性腹部肥胖的发生率低于男性。X2受年龄的影响不大,具有可比性,腹部肥胖患者发生危险的几率比腹围正常者高。通过对患者年龄的调整,超重和肥胖因素对各种危险因素都具有显著意义(P<0.01),但不包括高TC,对各种危险因素均存在着重要影响。PARP和ARP数值表明,控制患者的体重可有效降低甚至避免暴露人群中37%(高TC)-70%(HDL-C)的男。性,48%(高TC)-70%(高血糖)的女性,以及所有人群中16%(高TC)-55%(HDL-C)的男性,也可降低10%-18%等危险因素的异常发生几率,但不包括高TC。
超重、肥胖及腹部肥胖患者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率,增加了CVD危险因素异常发生的危险,虽然一些研究表明CVD的预后和肥胖存在着矛盾现象,但是预防和治疗肥胖仍是降低 CVD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力措施。有效控制超重和肥胖可降低甚至消除人群中存在的CVD危险因素,尤其减少是多重危险因素的发生。
由此可见,积极控制超重、肥胖及腹部肥胖患者的比率,对社会发展及公共卫生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之明.肥胖与心血管病变——从流行病学到发病机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06).
[2]胡荣,聂绍平,吕强,等,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发肥胖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匡获,2005,9(31):54.
[3]袁志敏.腰围/身高比值所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间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01).
论文作者:杭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肥胖论文; 危险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腹部论文; 男性论文; 女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