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系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是知识资源的投入产出取代其他资源居主要地位的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生产较高附加价值产品、主导未来经济发展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通常指微电子、计算机、激光、现代通信、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有关的产业。

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1.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使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迅速产业化。如美国1996年高技术信息产业的产值就高达86660亿美元。 知识型经济的特征之一,知识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知识要素对产业高度化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并对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发挥重要影响。

2.高新技术产业又为知识经济奠定了产业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两大重要标志,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高科技通信、信息等产业的充分发展。

美国被认为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其标志之一是,电脑软件、生物医药、电信以及网络服务等大多数高科技产业均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的制造业生产力比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高10%~20%;服务业生产力高30%~50%。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美国经济避免了周期性衰退的出现,保持着凌厉的发展势头,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9%,创9年来最高纪录。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知识经济要慢慢来,目前,应先打好工业基础。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知识经济是知识不断创新和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的过程,是工业经济中知识资源(科技成果)不断积累和资本化、产业化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国目前工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如产品的附加值低,工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但这主要是由工业科技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小造成的。只有从现在起,加快知识创新(其中包括高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才能增强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我国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项综合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知识创新体系的支持。我国由于知识创新体系还不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化还有许多制约因素:

1.未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所谓市场结构就是规定构成市场卖者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市场行为就是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所谓市场效果就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产业所达到的现实状态。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性竞争、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等四类,不同的市场结构对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是不同的,美国经济学家M·卡曼和N·施瓦茨提出市场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有:一是竞争程度。竞争程度较高能迫使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来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二是企业的规模。一般说来,企业规模越大,其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力也越强。完全竞争下的“原子式”企业规模太小,影响了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三是垄断程度能影响开辟新市场的前景,垄断程度越高,其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强,知识创新的成果越不容易被人在短期内模仿,知识创新的收益就越有保障,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和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就越大。较理想的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中间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我国传统体制条件下,企业之间缺乏竞争,企业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缓慢。而在逐渐市场化的今天,我国又存在着竞争过度的现象,企业之间过度地相互挖掘人才和技术模仿,使创新企业难以获得较持久的创新收益,抑制了企业大规模的知识创新。我国许多地方都设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但由于缺乏规划和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产业同构现象。产业结构同构导致过度竞争,牺牲了宝贵的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减缓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长期的脑体倒挂和知识产权激励缺陷使产业创新活动的活力和效率很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知识创新难以享受到创新收益,具体表现在收入上脑体长期倒挂,抑制了知识创新的活力。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虽有所改变,但由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健全,对我国知识创新机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很大的障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产权在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在于把知识要素转化为以利润等经济变量为特征的收益,使个人和企业消除知识创新收益预期上的不确定性,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知识产品具有整体性、共享性,而不具有其他产品效用上的排他性和资源上的占有性。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要通过使用后才能判断和确定,买者在事先很难判断知识创新的真实价值,而卖者让渡的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知识又可以重复使用,如果对知识产权缺乏界定和保护,买卖双方都存在着将知识继续扩散的可能性,知识创新很容易被他人模仿,难以保持知识创新的垄断性。

3.企业对知识要素的投入太少,R&D支出太少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中起主要作用。如美国工业企业使用了全国R&D 开支的73%,而我国仅为27.4%。美国的科技人才75.4%在企业,日本有64.8%在企业,我国只有27%在企业。独立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一直是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角,但它们又与企业脱离,致使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很低。这是对知识资源的严重浪费。

企业对知识要素的投入少导致所需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而且,消化、吸引能力很差,使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形成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生循环中难以自拔。据1996年统计,半数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从事技术开发活动。

4.政府的作用支点有偏差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简称, 中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计划)、“火炬”计划、“高科技工业园区”政策,以及促使高校(所)知识资本化、产业化政策都推动了我国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在构建有利于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结构、创新产权的界定、促使知识科技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对知识经济型企业的扶植等方面都还做得不够。

三、促使知识经济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策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使知识经济早日到来。

1.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结构

理想的市场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保证企业能公平竞争,不允许任何企业垄断市场。据统计,美国加州的硅谷,每周有11家新公司成立,每天产生62位百万富翁。我国要营造出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区域公平竞争的环境。要营造崇尚自由竞争、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的氛围。第二,适当扩大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知识创新和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我国目前企业规模太小,这一方面造成产业集中度太小,在许多产业内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过度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我国要通过企业购并和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以增强企业的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第三,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创造性活动而产生的权利,是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的总称。其中专利权和商标权又称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形成某种垄断,使知识创新者能获得较持久的收益。

2.加强政府对知识经济形成的引导

知识经济的形成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政府的管理品质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政府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推动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又要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目前,政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利用产业政策构建有利于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结构;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障知识创新的经济收益, 创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3 )促使军用技术加速向民用技术转化和利用全国尖端科技力量,以某几个战略性高新技术为辐射源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

(4)采取有关措施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法律、 税收及政府直接投资等各种手段增加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给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支持。

3.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推广应用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起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的特点。许多具有创新思想和科研成果的人由于缺少资金、场地和设备,使知识不能资本化、产业化;由于高风险,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建不久就夭折了。因此,欧美有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高新技术商品化提供综合帮助的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被称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国外经验表明,经“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存活率可达80%以上,而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存活率只有20%。

我国现在有些地区也成立了类似“孵化器”的组织,如北京1989年成立的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998年北京市科委分别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成立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和新材料高科技孵化器。具有健全功能的“孵化器”是集人才、技术、知识和资金四方面的有机组织,能给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更好地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成长,促使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投入严重不足,其仅占GDP的0.5%。为了克服这种资金“瓶颈”制约,我们需要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既要有政府的投资,又要有民间和企业的投资;既可以直接融资,也可以间接融资;既可以利用内资,也可以利用外资。

要扩大企业的科技力量,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目前要首先加快国家确定的1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的建立,使企业逐渐成为高新技术开发的主体。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知识经济是把生产资料所体现的技术先进性同运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判定的经济类型。从初具知识经济特征的美国的就业看,是与高技术相关的高工资就业的增长,而一大批老的代表工业经济时代的高成熟的传统产业内的低工资就业大幅下降。这表明产业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在下降,而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

随着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社会财富也会逐渐向知识积聚,勤劳致富将逐渐变为知识致富。如比尔·盖茨因拥有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使他成为拥有46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 知识致富的示范效应会引导人们增加科教投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但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企业缺乏富有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因此,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企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5.抓好知识经济一体化工作

并不是有了先进的知识,经济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也不是经济发展了,知识就一定快速增长,知识与经济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我国的科技(知识)水平高于亚洲“四小龙”,但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比较落后,也就是说知识与经济的耦合度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反而比它们低。

我国现在也出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联姻的良好势头,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开始借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开发高新技术,如新黄浦集团与复旦大学联手开发人体基因工程;烟台发展为尽快抢占生物医药工程的科技制高点,与北京大学以设立科研开发基金的方式,投资2000万元,借助北京大学的技术力量,应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及细胞工程技术重点研究和开发各类新型药物,等等。我国政府也开始注重知识产业化、证券化,学术科技界与企业界的联姻,能极大地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各级政府都应该予以引导和支持。

标签:;  ;  ;  

知识经济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