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新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上海精神”新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上海精神”新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夏立平 云新雷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赋予了上海合作组织以持久生命力,也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论的思想精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弘扬“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不仅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论的新倡议,更表征着“上海精神”新内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上海精神”五观思想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世界秩序观的科学表达,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应有之义。“上海精神”五观思想的基本逻辑是: 以合作观为政经秩序路径,以安全观为安全基础保障,以发展观为经济繁荣导向,以文明观为文化交流准则,以新型全球治理观为生态建设原则。鉴言之,“上海精神”五观思想既统一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构想,其组成部分在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又暗含着一种超越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视角和理想的秩序观,即一种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化。

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32)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EB/OL].(2001-06-22)[2019-01-20].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lhg_683094/zywj_683106/t4636.shtml. 对增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乃至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进程中,“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不但具有思想指导意义,更有文化建构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上海精神”五观思想角度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 “上海精神”新内涵的五观思想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坚定维护者,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上海精神”,并根据世界形势的演进、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赋予“上海精神”以新的内涵。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提出五观思想,(33)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6-10)[2019-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6/10/content_5297652.htm. 既为“上海精神”注入了新内涵,又为打造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确立了思想观念,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我们问起家长,阅读对于孩子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他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认为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进入想象的世界让孩子无比开心;有的提及阅读在传递知识方面那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认为阅读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有的更看重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比如阅读中的认知力、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表达力、想象力……

第一,以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为政经秩序路径,打造和平共同体,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近代以来,百年之间,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激烈对峙已充分证明,在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全球性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国唯有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人类社会通往稳定繁荣的密匙,也是迈向持久和平的总钥匙。对此,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本质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33. 也就是说,在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人是类存在物”(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7. 的普遍联系和客观存在已经决定了任何事件都不是各自分裂的存在的,各国的国家利益已经紧密交融、休戚与共,任何一国都无法自成孤岛,独自去解决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在以合作促和平谋发展求共赢的历史潮流中,只有把合作充分融入共同的发展中,把共赢扩大至共同的利益中,把合作共赢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模式,才能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打造和平共同体,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安全基础保障,打造安全共同体,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利害存亡、治乱兴衰事关全人类社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在绝对安全是一个纯粹的妄想幻念,任何一国都绝无可能得到和实现绝对安全的国际体系丛林里,由主权国家建立的国际关系固有性质决定了各成员国的安全只能是相对安全,也就是相对不安全。当今时代,因应安全边际递减效应,安全的含义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概念,不但关涉传统安全领域,也延伸至非传统安全领域,甚或兼而有之。安全问题造成的高风险和多威胁层出不穷、日益加剧,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联动性。一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可能引发世界其他地区的暴力冲突。一国不安全状态的“蝴蝶效应”甚或波及遥远国家的社会稳定。故此,世界各国应在共同安全的理念下,团结一致、相互扶持,打造安全共同体,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第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为经济繁荣导向,打造经济共同体,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中国“十三五”甚或更长时期的发展理念,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一招,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与之紧密相连,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为发展导向和两种资源为优化配置的开放型全球经济体系中,要引领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强劲增长,就必须以科技创新、政策协调、绿色节能、自由开放和共赢共享的发展观来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从而解决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打造经济共同体,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四,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文化交流准则,打造文明共同体,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虽然文明冲突、文明优劣、文明高下等陈词滥调时有泛起,且大多走向文化自我实现的预言,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依旧是世界各国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史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文明因平等而共同,文明因差别而对话。处在这个多元文明相互借鉴的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文化及文明的多样性在实现各自国家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满足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理需求。即超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寻求一种为增进各国人民心灵相守共鸣的文化交流平台,特别是对正确有效处理不同宗教群体和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人民相互往来提供基本准则。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仅有助于各民族国家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共同进步,更有益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打造文明共同体,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听冯可儿如此说,田卓也笑了。田卓说,好吧,明天我跟高先生一道去参加恳谈会,公司这一摊子,就多靠你了。等这单业务做成了,让高先生用提成赔你套高档裙子。

第四,坚持对话开放、交流互鉴的包容世界,建设共存共荣的多元文明。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而文明的差异和共性影响了不同的文明集团或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和联合,并沿断层线发生“文明的冲突”。(78) [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161. 然而,亨利·基辛格却从历史哲学的观点认为,文明的衰落或者文明的冲突诚然是一种事实,但不是一种必然性。(79) [英] 尼尔·弗格森.基辛格: 理想主义者[M].陈毅平,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8: 243. 环顾全球,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样性的世界客观环境塑造了多样性的人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明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只有地区之别、民族之分。文明之间只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不要排斥取代、对抗冲突,人类文明就能实现创造性发展、历史性创新、建设性持续,从而迈向共存共荣的多元文明世界。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引领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治理是指“通过控制、追求目标以产生影响各层次人类活动的规则体系”。(80) 杨雪冬.全球化: 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2. 即通过协调大国和辅助小国的制度化合作以解决全球化造成的全球性问题。然而,面对当前频频复发的全球性风险和挑战,现行的全球治理规则体系却无法有效应对,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与其说是全球治理规范赤字、治理能力不足、治理意愿不强,还不如说是全球治理体系理念缺失。“法者,治之端也”。(81)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上)[M].北京: 中华书局,1988: 230. 作为公平正义的人文科学和良法善治的最高价值,法的生命力就在于实现公平正义,且公平正义不但是全人类亘古以来就怀有的美好价值,也是当今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崇高目标,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所在,其理想追求就是让发展的目的福泽各国人民;让发展的平台包容其他地区;让发展的成果人人共赢共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82) [汉] 郑氏注、[唐]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卷21)[M].北京: 中华书局影印,1980: 1414. 只有与时偕行,通过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秉持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才能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有力保障,跳出全球治理危机的乱圈怪圈。

二、 “上海精神”五观思想的提出背景和现实基础

其一,在哲学思维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思维构成了以“社会共有、权利共享、和平共处、价值共创”四大价值导向为国际交往伦理范式的“和合主义”。(58) 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M].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2: 202.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曾断流的古老文明,“和合主义”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充分昭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其二,在政治理念上,“天下大同”“以和邦国”“天下主义”的理念塑造了以“仁、义、礼、智、信”五大行为规则为基础的国家行为规范。(59) 俞正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J].学习与探索,1996(4): 73-76. 这种理念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政治品格,完美阐释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抱持的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特质,也准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化外人”(60) 王义康.唐代的化外与化内[J].历史研究,2014(5): 43-60. 之福祉的深切关怀和宽广情怀。其三,在利益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兼济天下”,突出“义”的价值、义重于利。即通过“义利相兼”达到“义利共赢”,真正做到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指导理念,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标识,特别是在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关系之中及真、实、亲、诚的对非外交政策里。其四,在心理安全观念上,中国文化一以贯之地弘扬“不战而胜”“攻心为上”“天下归心”的崇高精神,且笃行于外、善始善终。和谐、安定、和平始终是中国国家和人民心理安全观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所在。(61) 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 一项研究议程[J].教学与研究,2006(1): 57-63. “国虽大,好战必亡”“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等作为中国传统心理安全观念的警世箴言无不强调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人文教化、道德感化和文化感召的精神理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品质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宣示了中国“和合”思想文化的哲学思维和价值诉求,既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至高理念,信守“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核心价值,又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尚操守,坚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独特风格。

当前,面对全人类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上海精神”五观思想的提出与新时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13. 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就此而言,具体体现在: 其一,中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国。在当今世界的所有大国中,包括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欧共体各国,即“五大政治实体中”,(44) [英]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等,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3: 281. 中国是唯一的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大国,而且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4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36.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就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6) 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7. 作为立国之本,作为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47)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01). 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底,坚持不渝。其二,中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中大国。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2-11-19)[2019-01-20].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12. 这意味着,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不是发达国家的一员。目前,虽然中国基本上稳定地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更加突出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对全面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以上国情特征要求必须通过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解决好公平、效率和分配问题,才能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三,中国的文化制度决定了中国是崇尚世界和平的文明大国。抛弃或者背叛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有发展、有进步。因为文化是民族国家的根基和灵魂,事关国运兴衰、民族精神独立性。(5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50. 继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重要演讲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51)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EB/OL].(2015-11-07)[2019-01-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7/c_1117071978.htm. 之后,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再次强调,“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和平决心和和平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文明精髓。(5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545. 也就是说,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必须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厚重态度上,既要反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要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引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努力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使其屹立于世、福泽各国。其四,中国的国家安全制度决定了中国是负责任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53) 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01). 其目的就是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把握安全规律、认清安全概念、谋划安全部署来维护国家安全,进而保障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安全。这既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大国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促进世界稳定与繁荣的殷切希望。其五,中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决定了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丽大国。作为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存共荣。这不仅是解决社会民生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更是推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美美与共的现代化。从“十一五”以来,中国就把经济建设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更是就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了合理规划,尤其是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机构监测检查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之后,(54) 习近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6-12-03(01). 实现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已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有力保障和坚实后盾。

概言之,“上海精神”五观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于500年未有之变局的大国兴衰变迁,放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5) 习近平.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EB/OL].(2017-12-29)[2019-01-20].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1229/t20171229_524081025.shtml. 立基于新中国70年的和平发展道路,成长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改革及建设,形成于近2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典范实践,深刻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论的新倡议。

尽管目前有关齐玉苓案的司法批复已经被废止,但相关案件的终审判决仍然有效,其引发的讨论也不会因此而结束,反而可能向纵深继续发展[21]。

第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观为生态建设原则,打造生态共同体,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共谋全球生态建设之路,实现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伟业。然而,就当今国际社会的客观实际来说,囿于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面对议程繁多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机制匮乏、效力低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核扩散、北极冰融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巨大困难。目前,世界层面的制度失灵和责任缺失对全球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旧有的“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的全球治理体系必须变革。在全球治理格局新的对比变化下,唯有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切切实实地履行发达国家的历史性责任和义务,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始终如一地贯彻到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和帮助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中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共同体,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 “上海精神”五观思想的文化品质和理论诉求

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84. 这就是说,在时代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不但为上海合作组织注入了新内涵,也为打造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确立了思想观念,更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指向,堪称中华优秀文化品质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成果。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室温保持在18~22℃左右、湿度保持在50%~70%最为适宜[4]。病人不宜用羽绒被子、枕头,以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质导致哮喘发作,避免接触环境中任何可能的过敏原。协助病人选取恰当的体位。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发作期,宜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某些过敏性食物,少食油腻的食物,鼓励病人多喝水,以使大便保持通畅。

回顾历史,鉴之当下。人类思想遗产的共生共荣共享无不源于每个具有悠久思想文化传统国家的共同贡献。(57) 孙晓春.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J].学习与探索,2013(10): 53-58. 也就是说,“上海精神”五观思想既是上海合作组织生动实践的理念创新,又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和传承及创新,其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近世以降,特别是自15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的兴起”,(36) [英]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等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3: 3. 肇端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全球化已经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4. 在全球化急遽推进的时代,尤其是冷战终结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随着“世界历史的最大参与者”(38) [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战: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M].陈定定,傅强,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5. 中国的崛起,“‘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互为因果、相互牵引的辨证关系之中”,(39) 朱云汉.高思在云: 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94.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和平、中国机遇和世界机遇的相互关系,意义深远地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40)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01). 换言之,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转型并行互动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导致的全球性问题有增无减、国际议程日趋繁多、安全问题趋于泛化,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的扩增日益要求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应对,通力合作。(41) Robert O. Keohane.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5, No. 1, 2001: 1-13. 面对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的危机和挑战,没有哪一国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国可以包打天下,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42) 王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5(3): 1-7.

鉴言之,“上海精神”五观思想秉持和合主义、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质,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创新,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创新性继承,其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第二,坚持义利兼顾、义重于利的正确义利观,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不论就个人而说,还是对人类而言,追逐利益是人性所使,也是社会所驱。马克思更是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2. 并就利益的独有排他性和共享兼容性而产生的共同利益,进一步解释道,“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7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7. 这就是说,共同利益不但涵盖共同收益,也包含共同威胁和共同挑战。(71) 门洪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J].国际观察,2015(6): 15-19.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带来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世界各国的共同收益与日俱增,共同威胁和共同挑战也日益严峻,逐渐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潮流趋势中,树立且践行正确义利观就是要求各国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第一,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62) 刘望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7. 作为人类最崇高的奋斗目标和对人的道德人格的终极肯定,(63) [英] 尼尔·弗格森.基辛格: 理想主义者[M].陈毅平,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8: 241. 追求乃至实现和平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核心价值所在。(64) 联合国宪章[EB/OL].(2001-06-22)[2019-01-20].http://www.un.org/zh/sections/un-charter/chapter-i/index.html. 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7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见证和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考验,中国终于走出了一条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爱好和平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从建国之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发展是世界主题”,(6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96. 从“要和平、促发展的对外政策宗旨”,(66)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7. 到“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7)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01). 直至“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6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58. 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坚持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不仅体现着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继承,也昭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三,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哲学角度。从哲学角度看,“战争是万物之父”(7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27. 带来世界上新的变化,产生人类社会新的文明。但是,在“表面之下,事物统一在一起;而统一取决于在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做出平衡应对”。(73) G. S. Kirk and J. E.Raven.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A Critical History with a Selection of Text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7: 199. 抚今追昔,不难看到,无论是公元前古典希腊城邦世界争夺霸权引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74) [古希腊]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0: 19. 还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近代民族主权国家陷于“安全困境”(75) John H. Herz. 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alism: A Study in Theories and Realiti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 157. 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美苏两极世界囿于意识形态之争引起的40余年冷战,(76) 陶文钊.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J].世界历史,1998(2): 114-116. 都有力证明,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战,则世界乱。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言,如果说历史有任何教训的话,其教训就在于: 没有哲学,国家政策就没有衡量标准;没有道义,国家交往就没有价值意义;没有平衡,国际社会就没有持久和平;没有克制,国际社会就没有公平正义。(77) [美]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 基辛格回忆录[M].方辉盛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68. 所以,国家之间构建对话不对抗,就是为了达成政策标准以明确道义;构建结伴不结盟,就是为了避免失去平衡而走向战争。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当今世界各国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

质言之,上海合作组织不但坚守了“上海精神”,并根据实践的创新和时代的要求,赋予了“上海精神”以新内涵——“上海精神”五观思想。在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过程中,“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不仅代表了对未来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导,也深刻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

白菜白斑病病原菌为芸薹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Ellis & Everh.)Deighton), 无性型真菌, 丝孢纲,其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 capsellae),子囊菌亚门,球腔菌科。该菌最初被Ellis和Everhart命名为芥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capsellae),后更名为白斑小尾孢(Cercoapora albomaculans),1973,Deighton将其更名为芸薹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并进行了相关描述。

总言之,“上海精神”五观思想既继承了和平发展论、共同利益论、国际关系论、文明互鉴论和全球治理论,又赋予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新的时代意义,即以时代潮流筑牢持久和平安全、以正确义利观打造共同发展繁荣、以伙伴关系探索新型国际关系、以包容世界建设多元文明、以治理模式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四、 “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世界秩序观的远大构想和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期待建设什么样的世界”。(83) 王毅.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开拓前进[N].学习时报,2017-09-01(01). 而当今世界多元并存的文明及文化能构成这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吗?对此,亨利·基辛格在其经典之作《世界秩序》一书中意义深远地指出,“要建立真正的世界秩序,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还需要有一种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化,这是超越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视角和理想的秩序观。”(84) Henry A. Kissinger. World Order[M].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5: 113. 以此为假设,如果说地区性世界秩序是通向真正的世界秩序的地缘依托,那么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就是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典范实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就在于“上海精神”五观思想所暗含的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化,具体来说就是: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之外的专业教学技术技能和技术能力的总称[5]。是指教师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6]。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从事实用园林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在教师掌握了园林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总结反思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首先,“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以构建全球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文明指向。当今时代,世界混乱无序,却又在锲而不舍地追求“古老的人类共同体梦想”。(85) Henry A. Kissinger. World Order[M].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5: 95. 作为这个时代的主导观念,科学技术不仅史无前例地推动了人类福祉的进步,也使得“地球村的形象”(86) Marshall Mcluhan.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M].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2: 43. 从概念走进现实,从想象变为真实。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处在高风险加剧、多危机并存的时代,面临包括核无政府状态、全球恐怖主义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人类都面对的重大威胁。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全球化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不断显现并急遽溢出,之所以寻求以构建全球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文明指向,是因为“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87) [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19. 这也是亨利·基辛格就全球化进程和全球化问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峻挑战及其有效治理所指出的方案,这就要世界各国根据当下的现实,积极扩大主权国家结构框架范围之内的国际合作,有效调整传统的非可持续发展方式以应对全球性的风险和挑战。(88) Henry A. Kissinger. World Order[M].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5: 105.

还有一种叫躯体障碍和神经源性瘙痒。一些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或心理刺激时,以及焦虑、紧张时,都可能诱发皮肤瘙痒。

其次,“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以打造结构性的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文明目标。环顾世界,在现行的国际社会结构与进程中,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并存,亦如国内社会结构常态一样,穷人与富人、强者与弱者并存。(89) Georg Schwarzenberger. Power Politics, 2nd Edition[M]. Frederick A. Preaeger, Inc., 1951: 44. 生活在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中,一方面,随着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和不断累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最高水平,各国社会物质文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福祉;另一方面,贫困、失业、收入差距也在骤然拉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急剧攀升,一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渐次蔓延、并扩散到周边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比如,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始于一国、且跨出一国、并瞬时席卷全球,成为世界性金融史的标志性事件。凡此种种,都深刻表明,在一个“无世界政府的结构现实主义国际体系中”,(90)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88.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低迷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同时,由传统西方大国主导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陷入结构性困境,之所以着眼以打造结构性的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文明目标,是因为在这个由不同地区及国家构成的多元性世界国家文明体系中,“对每一文明的呼应都提醒着、鼓励着和启示着其他文明。由此而来的同情性共鸣体现着真正的跨文化和超时间的世界性和谐”。(91) 哈佛燕京学社.全球化与多样性[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91.

最后,“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以强调法理性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文明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最高标志,推进文明法治程度的更高实现,不但深受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极力推崇,(92) Craig Bark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 London: Continuum, 2000: 82. 也倍受国际法学界的高度肯定。路易斯·亨金深刻指出,文明的进展就是从武力到外交,从外交到法律的运动。(93) Louis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 Law and Foreign Policy, 2nd Edition[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1. 因为利益是法理之源、法理之本,多元利益的竞合甚或冲突产生了法律命令,并进一步体现为法律责任。(94) Philipp Hech.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158. 而不同的、多元的利益的一致之处和共同之处又驱动了广泛社会联系的建立和民主法治社会的管理。(95)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49. 当今世界,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提高了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国际社会交往愈加快速频繁,充满日新月异的流动性和扩展性,人类社会日益存在于一个利益深度融合、责任共担的时期,也日趋存在于“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96) Lester Pearson.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84. 之所以重申以强调法理性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文明法治,是因为利益共同体显示了根本性的一面,责任共同体表达了普遍性的一面,命运共同体集合了统一性的一面。正如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另一部不朽之作《罗马盛衰原因论》对《论法的精神》之主题作出实证考察的总结中所说“每一民族都有其一般精神,而权力基于之上而建构;一旦一般精神根基不稳,权力本身必然崩溃,而该民族亦受害停滞”。(97) [法]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婉玲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 130.

为了为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的展开营造一个较为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首先就应不断的规范水利工程设计审批程序,这样才能为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监理人员应在施工设计上进行签名,以此来明确相关的工程责任。此外,在施工之前还应严格的对施工图纸、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查,对于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应及时的予以退回或者更换,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水利工程活动的开展质量。企业还应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促进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觉的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的展开。

亨利·基辛格认为,“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拥有实力、意志、智慧和道德原动力,希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重塑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这几乎是一个自然定律”。(98) Henry A. Kissinger. Diplomacy[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17. 有鉴于此,可以假定: 任何关系的存在,或者可持续存在就在于其所应对环境的相似性,或其所面对问题的类比性。也就是说,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经由过往的历史经验及教训来制定指导未来的策略,这是否有效呢?换而言之,当中国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经验制定出国内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把其等同或者引入国际体系,打造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直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9) 王毅.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开拓前进[N].学习时报,2017-09-01(01). 是经验构建未来呢?还是答案好于问题?

毋庸讳言,当今时代,全球化既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也带来了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灵魂,(10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49. 必然存在于时间中,多于存在于空间中;存在于国家中,多于存在于国际中;存在于直接的国内社会经历中,多于存在于潜在的国际社会经历中。在任何既定时期或者时代,文化都融于国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植于民族的共同历史意识里,是国家真实深切的“经验”符号或历史记忆,也是一国民众或者领导人唯一能从自我中获得有意义教训的可能性,因为文化包含了“价值观、准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101) [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20.

五、 结 语

如果人类的历史只是毫无意义的历史镜像,那么以往的每一个伟大转变就无从发生。这既不会昭示人类文明史的真义,也不会启示人类文明史的未来,更遑论被“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文化”。(102) [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20. 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人类文明史面对的巨大挑战,更是“人类命运”在地球上存在的形式,而要解决问题,甚或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走出历史体现而来的有机文明兴衰,(103) [德]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1卷)[M].吴琼,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0. 并从中提取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史持续前进的智慧和远见。在这种意义上,一个民族或者一国领袖必须勇于担当、坚定信仰、拿出力量,对每一个瞬息进行斗争,去抗争困扰人类社会制度的腐蚀剂。也正是鉴于此,历经多元文明淬炼和时代检验的“上海精神”五观思想不失为构建人类命运同共体的文化基石,诚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讲话中深刻总结到,“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104)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6-10)[2019-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6/10/content_5297652.htm. 这也是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105) [英] 汤因比,[日] 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94.

New Connotation of “Shanghai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XIA Liping ,YUN Xinl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 The “Shanghai Spirit” based on “mutual trust, mutual benefit, equality, consultation, and respect for diverse civilizations and seeking common development” has endowed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 enduring vitality and explained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China’s theor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ctively promoting the five-views of “Shanghai Spirit” not only represents a new initiative of China’s theor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great practical meaning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onnotation of “Shanghai Spirit”. The five-views of “Shanghai Spirit” rooted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is a scientific expression of China’s view of world order and an integrated meaning of cultural and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basic logic of the five-views of “Shanghai Spirit” is: taking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on as the path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as the basis for securit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 for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s the criterion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new concept of global governance as the principle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other words, the five-views of “Shanghai Spirit” are not only unified in the lofty vi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ts components,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own values, also implies a concept of order that transcends the perspective and ideals of any one region or nation, that is, a culture that is global, structural, and juridical.

Key word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five-views of “Shanghai Spirit”;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作者简介: 夏立平,同济大学智库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新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习近平治国理念之外交战略思想研究”(15ZDC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得到2018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扩大中美共同的朋友圈方略和路线图与上海对策研究”(2018【210】)的资助。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9.04.003

(责任编辑: 易文娟)

标签:;  ;  ;  ;  

“上海精神”新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