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业增长特质与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特质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工业自从1980年伴随经济特区的成立,保持一股锐气,势不可挡,始终在深圳GDP中起着领头羊作用。
(一)快速增长有其特质
特质之一:聚合增长。2002年统计快报表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下同)3571.26亿,增长24.2%,工业增加值1010.67亿元,同比增长19.6%,而且各月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匀增长态势,它对GDP增长起着重头的第一拉动作用。分析深圳工业这种重头增长,其实是一种混合或复合型的聚合增长。
其一为技术高地增长。在3571.26亿限额工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709.92亿元,占全部限额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47.9%,比2001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产值突破200亿,增幅超过40%。与此同时,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升级,活力又一次崭露。服装与皮革行业产值各达400亿、174亿,分别增长33.3%、20.3%。
其二为龙头盆地增长。深圳工业的增长,离不开龙头的发展,2002年全市百强龙头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055.39亿元,增长34.39%,占全部限额工业产值的81.65%,完全左右着全市工业增长。工业百强实现利润总额168.77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75.6%。大型企业康佳、创维分别生产彩电550万台和697.29万台,较同期增长1.44倍和69.29%。
其三为外企领地增长。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8491.19亿,比增28.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的4个百分点,为各类企业中增限最高,其总量已占全部限额以上工业总值79.8%。相比之下,集体企业实现产值仅12.39亿元,同比下降38.4%,其他类型企业也只实现产值30.40亿元,增长2.7%。
当然,形成深圳工业聚合增长的因素远远不止高新技术、龙头大户和外资企业,它还包括成熟的发展环境、优越的劳力市场和良好的地缘位置等等,但这3个方面的确已成为深圳工业聚合增长的3支劲旅。
特质之二:高位增长。分析观察表明,高位增长是深圳工业发展的长期特征,深圳工业自从它的诞生之日,就以其特有的聚合力,保持着上扬的高位增长,以1990年不变价观察,其高位增长是全程全速的。
其一是翻番增长,隔几年上一个大台阶。1990年时,深圳工业总产值尚为210.47亿,5年之后即1995年达到1054.21亿元,翻了两番多;再过5年到了2000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到2566.93亿元,比1995年又翻了一番多,再到2002年,又比2000年将近翻了一番,真可谓验证了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论断。
其二是同步增长,产值、利税两头迸进。2002年深圳限额工业总产值在获得24.2%高位增长的同时,全年实现利税总额也达313.54亿元,增长24.4%,实现总量与效益同步高位推进。分析深圳工业之所以能够实现效益随同产值增长,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一是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1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5.7%,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三是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12万元/人,增长14.9%。深圳工业效益同步高位增长的结果是全市2002年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到181.4,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
其三是“航母”增长,保持“引擎”强势推动。深圳工业有众多发展“航母”,它们尽管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但却能方兴未艾,一花独放。诸如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IT产业持续调整下,仍逆流而上积极发挥产业配套与制造成本较低优势,仍保持高速增长,2002年全年每月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增幅30%以上,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9亿元,增长34.6%,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72.8%,其中消费类达559.5亿元,增长112.07%,这种“井喷式”的增长成为了2002年电子信息耀眼的亮点。与此同时,进料加工增长也成了一枝独秀,全年出口261.43亿美元,增长29.01%,其中出口超亿美元的加工企业达到38家155.6亿美元,占到出口总值的41.33%。
(二)探索深圳工业发展新路子成为当务之急
从中国经济增长板块来说,上海、苏州是崛起板块,全国各地都以此为追赶目标,采取放宽政策、降低费用、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咄咄逼人态势。拿同样的中国计划单列市青岛来说,2002年,其全市限额工业总产值现价为2064.25亿元,增长同样两位数,达到了21.1%。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17%,其发展近乎同深圳一样的快速。
在全国26个重点城市(含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工业增长比较中,2002年深圳限额工业的24.2%增长速度也直面各方城市追赶。
其一是“老大”居高临下,大有腾达之速度。上海工业总产值达到7740.56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一,高出深圳1倍多,增长14.7%;北京3083.11亿元,已接近深圳工业发展总量;天津突破3000亿元,增长22.8%;重庆市也后来居上,产值达到1227.88个亿,增长19.8%。这4个直辖市已经或即将稳坐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老大哥的宝座。
其二是“内弟”咄咄逼人,大有赶上之增势。2002年除了4个直辖市外,在22个重点城市中,工业经济总量与深圳相近的就有苏州和广州两市,分别达到3465.87亿元和3173.6亿元。增长幅度相近或超过深圳工业增长速度的就有8个城市:长春(30.6%)、济南(27.4%)、厦门(26.4%)、苏州(22.9%)、青岛(21.1%)、杭州(21.8%)、无锡(21.1%)。多年两位数增长的城市有:广州、宁波、南京、武汉、郑州、昆明、乌鲁木齐、合肥、南昌等10个城市。
总而言之,随着香港回归和中国加入WTO等大的政治经济秩序调整与变革,深圳工业的发展优势在削减,政策在普惠化,资金在流动化,真是前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巨人在牵动,后有内地里的内兄内弟在追跑,这将迫使深圳工业的决策者与执行者深入思考,今后深圳工业的发展走向何方?深圳工业如何增强创新优势,探索新路子,必当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新型工业化是必然选择
在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深圳工业要在全国新一轮赛跑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根本在于降低企业的创业和经营成本,营造良好的综合发展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坚定选择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其一:面临的难题与矛盾。就统计数据的比重分析,深圳工业欲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仍面临着几个难题与矛盾:(1)产业结构单一。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011.90亿元,占了全部工业总产值72.8%,其中投资类的总额达到1924.8亿,占电子信息产值的71.07%。而非电子信息技术类的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装备等现代先进制造业发展则相对落后。(2)外向工业增长后劲不足。2002年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628.84亿美元,虽然增长了23.65%,占全市外贸易进出口的72.09%。但在这增长后面掩盖着它以从事简单加工和组装贸易为主的落后一面,企业自身营销能力与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3)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在全市限额以上1749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有1533家,产值占到43.4%,很显然在限额以下深圳工业中,“重型化”程度不够,缺乏上规模、上档次、带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因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一些主导产业群和主要企业群被不合理分割,原料、物流、市场走向相背,阻碍了产业规模聚集。
其二:具备的机遇与条件。从机遇来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配,为深圳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机遇尽管是全球性的,但对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来说尤为重要。从条件来看,近年来,深圳工业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资源优势逐渐向产业高级方向积聚,工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2002年中深圳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1.3%,即在全市GDP2239.41亿元的15%经济增长中,有9.2个百分点是由工业的增长率来的,形成了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深圳工业的发展规模已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2位,尤其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最大的支柱产业,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含量高、增长势头猛、辐射拉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深圳的传统工业也正与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融合,随着《中小企业法》的颁布实施,政府愈加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专业化供给的产业链条锁,这些都为深圳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三:深圳工业走新型化的要求与突破。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灵魂,更是深圳工业发展的灵性之魂。我们可以由上分析得出,谋求深圳工业新发展就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加快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深圳工业走新型化发展之路,重点要抓住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设备业,快步实现新型工业化。
一是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第一推动力。目前有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万多名高新区人汇聚在占深圳0.6%的土地上,创造了深圳22%的产值,年均增长50%,可称为深圳的“硅谷”。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把IT产业作为工业战略优势产业来发展。对于软件、数字视听、光显示技术等快速增长的产业,要有抢滩意识,争取主动,对于处于平稳增长期的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等产业,要保持稳定发展;对于处于调整收缩期的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和通信产业,必须有选择地重点突破。
二是与发展大企业并举,有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小型企业是深圳工业的有益补充和主要力量,它在拉动经济增长、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出口创汇、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那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本金小、规模小、人员少、组织简单、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与技术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特点,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一批知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都是从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可小视,必须充分发挥其群星拱月作用。目前深圳拥有中小高新技企业3000家,总注册资本800亿元,其中民营高科技企业达2000多家,统计表明在最近6年间,民营科技企业所创造的GDP一直保持着年均43%的高速增长态势。因此,要健全与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十佳小巨人企业”和“百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中小企业产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深圳区域产业竞争力。
三是致力培植新兴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型工业。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圳工业应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处于起步期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要下力气发展那些符合环保要求、增值率较高、占地面积不大的产业。比如与惠州大石化相配套的产业、汽车零配件产业,以及数控机床、精密模具、医疗器械、环保成套设备、集装箱等基础装备工业。还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合力量各方资源,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钟表、家具、纺织服装优势传统制造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快深圳传统工业的升级换代。
四是增创体制新优势,勇于破除际国企既有利益格局。当前体制性障碍也是影响新型工业化的一大弊端。工业体制创新需要法律至上保证,政府对工业企业的关系,考虑的不应是赚多少钱,拿出多少钱来扶持企业,而是要从监管企业转到从事经济服务、市场监管、社会公共服务上来,变“全能政府”为“责任政府”,“管理政府”为“服务政府”,“权力政府”为“责任政府”。深圳目前约有1639亿元的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市属国有总资产高达1031亿元,占整个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的63%,而实现利润仅占全市企业利润的29%,净资产利润率仅4.05%。国企在这种极不协调的状态下怎么能做强做大?因此,深圳工业改革的创新在于淡化国企概念,在当前国企工业资本不可能一夜之间退出的情况下,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只能建立在产权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由此大力推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尤其是产权主权社会化,这样才能走出真正的新型工业化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