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长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美国“新经济”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_新经济论文

投资增长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美国“新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我国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认为,持续近十年的美国“新经济”模式的增长基础,在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固然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但其真正动力却来源于国内外巨额投资的支撑。这一点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国投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缺乏有效的融资支持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只有彻底解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切实增加资金投入,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瓶颈”制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深刻变化,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年都在4%以上;失业率仅为4%左右, 长期维持在30多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越来越低,1999年只有2.7%。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并存的状况, 并且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长经济增长期的新纪录。

按照目前流行的“新经济论”的解释,美国正在经历一次纯粹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美国经济之所以异常繁荣,既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作用,也有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影响,但关键是高新技术及通信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其他经济部门的广泛应用,使美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得到优化和提升,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过我们认为,此类观点并没有涉及到技术进步的根源性问题。因为新技术和新产品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其研究、开发和应用均要以巨额投资为基础,新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也需要大量投资的支持。美国“新经济”的出现,表面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实质上则得益于投资增长的支撑。

(一)近年来,美国国内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增长迅速。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历史经济数据表明,1992—1998年间,占美国总投资大约92%的私人国内投资平均增长率达9.0%(见表1)。在卡特时期,美国商业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3%,里根时期为3.3 %, 布什时期为10.8%。而自1993年克林顿执政以来, 商业投资年均增长率已高达10.2%。近年来,美国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每年已接近3000亿美元,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总和还要多;用于信息产业的投资每年都不少于20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占每年投资总额比重的40%以上。另据统计,1993年美国一般机器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已经从1973年的32%下降到18%,但其中高技术设备投资所占比重却一直持续上升。在高技术设备投资中,仅信息技术设备一项就占企业总投资的50%左右。近年来,美国风险资本投资急剧增加,据全国风险资本协会统计, 1999 年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达到482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了1.5倍,其中的2/3投向了与因特网有关的公司。新公司通过迅速获得资金支持,很快具备向巨型公司挑战的可能,从而使美国各类产品市场保持竞争活力。可见,正是巨大的私人投资需求所引发和支撑的高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和提高。

表1 90年代美国私人国内投资一览表 单位:10亿美元

年 份 19911992 19931994 19951996

1997

投资额 738.1

790.4 863.6 975.7 996.1 1084.1 1206.4

增长(%)-69.4 7.99.3

13.02.1 8.811.3

年份1998

投资额1330.1

增长(%) 10.3

(二)外资的大量流入也有力地支持了美国国内的高科技投入。由于近年来美国家庭经济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已经从1996年的3.1 %降至1998年的0.5%,1999年则呈负值, 致使目前美国的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严重失衡。例如1998年,美国国内投资总额相当于GDP的15.8%,但国内净储蓄额仅相当于GDP的7.4%。事实上,美国自1982年起便从国际资本净输出国转为净输入国,进入90年代以来,对国际资本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0 年, 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净额为816亿美元,外资流入净额为1420亿美元。1998年, 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2928亿美元和5026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净接受了200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另据美国财政部统计,1998年,外国人购买的美国国库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长期证券净额,合计达2220亿美元。到1998年年底,外国人拥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总额,就已经达到6.6万亿美元。 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估计,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额的72%。按美国政府最新的核算方法计算,1990年,美国可能还不是一个国际净债务国,但到1997年时,累计的国际净债务已相当于GDP的13%, 到1998年年底,这一比重达到18%。外国资本不仅弥补了美国商业投资的不足,支持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也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巨额投资的支撑下,高新技术行业已经成长为美国经济的头号支柱行业。如1990—1996年间,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增长了57 %, 达8600亿美元,对国民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已经超过了1/3,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建筑和钢铁业)贡献率的总和还要大。据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再过一两年,高科技部门对美国GDP 的贡献将超过一半。信息产业的突起,开拓了大量的新产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在高科技革新的推动下,美国的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提升。近十多年来,美国的汽车工业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使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力又重登全球榜首。另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这样,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最终使美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和优化。据统计,1980年美国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33%和64%,到1999年第二季度,分别变化为1.6%、22.6%和75.8%。 经济结构的高级化使美国经济率先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从而支持了连续9年多的经济高速增长。

投资不足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深层次障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而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直接表现则是高新技术产业没能得到有效发展。无论是制造业、农业还是服务业,供给能力大多集中于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领域。可以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本世纪我国经济有效应对全球性竞争的关键,而这需要大规模投资的支持。从我国近几年的统计资料看,投资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主要因素。

(一)从总量方面看,我国近几年的投资增幅明显偏低。

美国新经济带给我们的基本启示就是:结构升级离不开投资增长的支撑。从我国的情况看,也正是过低的投资增幅制约了结构调整的进度。如下图所示,自从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61.8%这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之后,投资需求增幅不断下滑,1998年在确保经济增长达到8%和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刺激下, 投资需求增幅曾短暂回升至13.9%,但进入1999年后,随着国债效应的弱化,投资基本上呈单边下降态势,个别月份甚至出现了少有的负增长,全年增幅仅为5.2%, 离计划目标差距很大,是8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低增长年份。在投资低速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大于贷的情况,并且存差规模日益扩大。如表2所示,我国金融机构在1993年以前一直是贷差,但是从1994 年开始,存款大于贷款的情况日趋明显,存差数额直线上升,到1999年末已经达到15045亿元。这种情况说明,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投资需求不足,从而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整理绘制。

表2 1994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差余额情况(亿元)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1998

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余额 526.5 3338 7439 7476.2 9197.8

年份 1999

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余额 15045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4—1999)。

(二)从结构方面分析,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投资不足已经明显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回升,首要表现就是科技投入不足。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产业投资需求日益下降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没有及时跟上,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并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98 年进行的世界竞争力排序中显示,1996年我国研究与开发(R&D)人员数排在世界第二位,1997年R&D人员数又超过俄罗斯位于第一位。但从资金方面看,科技投入规模过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1995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为286亿元,仅相当于韩国和意大利的2/7,日本的1/39,美国的1/52(见表3)。“八五”期间及“九五”初期是我国经济平稳迅速增长的时期,1991—199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6%, 而同期我国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年均增长仅为6.9%,远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同时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见表4)。很显然,科技投入不足已经构成了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我国每年产出专利技术2万多项, 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5万多项,但实际能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的仅为10 %—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表3 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比较(1995年) 单位:亿美元

国 别 R&D经费 国 别 R&D经费 国 别 R&D经费

美 国 1791.26 法 国 3559.39 韩 国 122.40

日 本 1330.21 英 国

223.78 巴 西

23.33

德 国

550.03 意大利

123.83 印 度

23.92

加拿大90.06 新加坡 6.22 俄罗斯

39.77

表4 中国科技经费及其与GDP的比例

年 份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经费(亿元) 404.53 512.01 587.45 743.04 884.54 1016.91

占GDP(%) 2.002.131.871.591.51 1.48

(三)从科技投入的来源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难问题相当突出。

进一步分析我国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问题,可以发现科技投入不足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支持。据调查,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资金来源靠自筹的占56.8%,靠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而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2.3%。概括来说,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低。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自身积累能力差,难以承担较高的科技开发、应用经费。而民营企业一直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现在,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还是靠私人借款的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这主要是指向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只能满足十分零星的资金需求,所能筹到的资金也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

二是政府财力支持有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以来过于依赖财政拨款。1996年投入科技开发应用的经费77%是来自政府。然而我国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1%左右(西方国家大约在30%左右), 这一有限的财力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支出需求,因而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拨款的比重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见表5)。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说,政府的资金只能发挥一种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作用,其总体规模是十分有限的,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项目的需要。

表5 1991年以来中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

财政科研支出(亿元) 160.7

189.3

225.6

268.2

302.4

占财政拨款比重(%)4.725.064.864.634.43

年份199619971998

财政科研支出(亿元) 348.6

408.8

438.6

占财政拨款比重(%)4.394.434.0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三是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期限长的特点,投资的成功率很低,一般仅为20%—30%。同时,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能够提供的抵押担保又十分有限,所以随着风险约束的逐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越来越审慎,并有明显减缓的趋势。而非国有金融机构不仅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而且还普遍面临资产质量差、经营环境恶化、风险问题严重等实际问题,部分机构生存尚且十分困难,也根本无力支持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

四是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当前,能够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进行上市融资的高科技企业还是少数。处于起步阶段的绝大多数高科技中小企业虽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规模小、无盈利纪录以及所有制约束等问题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投资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资金匮乏已经构成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所以,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进一步扩大投资。就现阶段而言,一方面,高科技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居民储蓄率相当高,银行资金大量闲置和空转。要解决这一矛盾,单纯通过传统的融资渠道扩大科技投入已不现实。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只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以金融创新作为切入点,引导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瓶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一)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

高科技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必须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为主体,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为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高科技投资领域提供场所和渠道。风险投资基金以发展前景好,处于种子期和中试阶段并能向产业转化的高新技术为支持目标,通过股权投资,向受资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高科技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成熟和产业化。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基金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受资公司以此获得高收益。它不回避风险,而是通过投资于那些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并存的企业,以获取创业利润,这些创业利润除了能弥补风险基金在其他项目上的损失外,还能得到比一般投资更高的回报,因此是解决高科技企业前期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1991—1996年,西方发达国家用于科技产出的创业基金总额达800亿美元, 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这些创业投资基金在培植高科技产业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应在总结已有的风险投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和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试点工作。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采取政府参股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共担创业风险的运作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为载体,由证券公司等机构组织专业基金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要利用风险基金支持科技人员的创业活动,并逐步创造条件将这些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上市。在建立商业性创业基金的同时,组建各类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主要对商业性创业基金提供融资以及对商业价值不高,但具有战略性的高科技公司进行投资。

(二)进一步拓宽高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逐步构筑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这又包括两个方面:

1.完善高科技上市公司板块,支持高科技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上市企业还很少,利用证券市场为高科技产业融资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要尽快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再培植一部分企业,将其改造和包装成上市公司。目前,沪、深股市有近1/3的上市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另有1/3的上市企业在运作了一段时间后,正在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抓住时机,积极借用金融中介的力量,对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腾出宝贵的“壳”资源,将高科技企业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借壳和买壳上市,从而将高新技术企业与资本运营紧密结合起来。

2.建立适合中小科技企业股票发行和交易的“第二板块”市场。由于高科技企业多为新兴的中小公司,在成长初期,难以满足在第一交易市场(即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为使风险投资能顺利退出,激发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国外高科技企业大多在第二板市场上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纳斯达克(NASIDAQ)市场,该市场的上市条件明显低于纽约证券交易市场条件。微软、英特尔、苹果等一批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都是初创期获得创业基金支持后在此上市的。

我国建立第二板市场除了可以为风险投资退出和获得提供相应途径外,还将具有以下功能:(1 )拓展高科技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一些优秀的中小科技企业内源式融资不足问题;(2)减少股票市场的风险、 形成整个股票交易市场体系有层次的良性运作;(3)适应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股票第二板市场规则。具体可以考虑:一是选择一批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由证券公司重组、包装推荐到香港第二板块上市,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吸收境外资本直接投资。如2000年伊始,“北京裕兴”即获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新设立的“第二板块”挂牌交易,募集资金4亿港币。 二是积极培养一批有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待国家批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第二板块后,推荐上市。三是发掘一批优秀项目在NASIDAQ—AMEX上市。

(三)完善高科技贷款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担保机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银行贷款仍将是高科技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金融机构对高科技项目贷款支持作用,必须尽快解决好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完善高科技贷款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金融部门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能够适应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要的新型信贷管理体制。一是在贷款对象上,要把科技贷款由生产、制造企业延伸到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营销、培训的各类科研机构;既要确定重点扶持对象,更要着力支持那些有前途的中小民营企业。二是在贷款方式上,要改变单纯发放担保贷款的做法,对资信等级高、贷款项目好、有盈利前景的优秀企业,可以考虑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对大额贷款则可考虑推行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的方式。三是在贷款期限和利率的把握上,要适当扩大中长期贷款包括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实行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时期或项目建设期少付或缓付利息,进入发展期或项目投产后再按约定的上浮利率收息。四是在贷款管理程序上,要适当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增加基层经营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贷效率。

2.解决好高科技贷款的担保难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贷款额度大、风险高、期限长等特点,所以银行贷款都要求严格的担保条件,如资产抵押、质押等。这些条件对处于成长初期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往往难以满足。为此,应当考虑设立科技贷款担保基金,以有效扩大商业银行风险信贷规模。科技贷款担保基金应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从地方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同时由中央政府投入一部分,或吸纳大中型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该项担保基金主要对风险贷款和本地区高技术开发、应用发挥引导作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性投融资扶持机构。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进行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应当加以推广。

为确保担保基金有效运作,发挥其在高科技企业融资中的杠杆作用,首先要针对不同的融资对象增设新的担保基金,同时创造条件从取得担保资格或被担保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定向募集资金,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以扩充担保基金的规模。其次要扩大权利担保范围,允许用上市公司股权、股份制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专营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专有技术使用收益权等各种权利和无形资产进行担保。再次要向科技创新和自有知识产权倾斜,支持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有可能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培养和提高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四是要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评审,确保以有限的资金为效益好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担保,减少运作风险。同时要建立一支由科技管理人员、金融财务人员、法律专业人员和中介经纪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担保基金管理机构,从组织和人员上保证担保基金按科学性、政策性和效率性原则使用,保证基金的良性发展。

标签:;  ;  ;  ;  ;  ;  ;  ;  

投资增长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美国“新经济”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