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3010319801020XXXX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特征、常见形式,并对其施工工艺的要点加以分析。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居住的舒适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节能和舒适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因而这一技术的应用需求就显得愈来愈迫切,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为了促使建筑物的总体建设质量满足需求,应当根据建设的状况采用科学的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这不但能够提高保温的效果,而且也能够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外墙 保温技术 施工
一、引言
在当前政府推动的技术政策和节能标准的影响下,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而且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成果也日益丰富。基于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开发的外墙保温技术应运而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工程建筑领域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一技术应用中所产生的裂缝、空鼓等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该项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让人感觉更加舒服,而且有助于减少能耗,符合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因而,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科学应用这一技术,合理开展施工,对实现我国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特征、常见形式,并对其施工工艺的要点加以分析。
二、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特征
(一)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
这一技术可以明显改善保温效果,而且还能起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作用。在外墙外侧设置保温材料,可起到防止外部高温对墙体内侧所产生的作用,而且对室内温度所造成影响不大,由于内外部的温差相对稳定,还可以发挥有效保护建筑结构的作用,避免产生裂缝等安全隐患,有助于保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年限。
(二)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对于建筑而言,外部环境温度产生急剧变动往往会引起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让使用者的舒适感下降。但应用这一技术,能够保证室内温度具有稳定性,从而有助于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保温技术还可以更好地利用日光所发出的能量,防止室内热量的散失,由此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三)提升建筑外墙的美观性
这一技术在我国建筑中得以运用,所使用的材料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外观形态的制作,以在总体上提高建筑结构的美观性。而且,我国有的地区将这项技术运用在旧房的改造工作中,新旧加以对比,其提升外墙美观性的效果就更加明显。
三、外墙保温技术常见形式分析
(一)外保温技术
外保温指的是在垂直外墙的外表面建造保温层,外墙则使用砖石或混凝土材料。这种保温层能够显著提升外墙的保温性能。因为是从外侧保温,就需要可以达到水密性、抗风压和温湿度变化的效果,不会形成裂缝,而且还可以防御外部碰撞所造成的影响,还能够和相邻位置之间和在边角处、面层装饰等方面,加以合理的处理。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技术的作用,主要局限于提高外墙的保温性能以及满足有关的需求,但对于主体墙的稳定性并没有多少影响。因此,使用这一技术,我们奥注重让主体墙符合力学稳定性的要求,可以经受住垂直荷载、风荷载,而且还能在外界撞击的情况下保障使用。
(二)内保温技术
外墙内保温是在墙体结构的内侧覆盖上一层保温材料,并通过胶粘剂将其固定在墙体结构的内侧部位,之后在保温材料的外部添加保护层和装饰。当前从我国和国外的保温材料来看,一般使用抹灰石膏来作为粘结和饰面材料,并应用聚苯板或聚苯颗粒等材料以达到有效的保温效果。
在节能技术刚刚得到发展的初期,内保温技术在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当时我国开发和引进的节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外绝缘技术尚未成熟,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标准尚不规范。内保温工艺具有建设成本低、使用方便等多种优点,因而在部分地区获得了推广。然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我国建筑物节能标准的提高,从百分之三十提升至百分之五十,这一工艺当前已经难以适应我国环保形势的变化,给建设工程造成了不利影响。因而,它只能是在我国某些地区的过渡性做法,从长远来看这一技术势必将逐渐被淘汰。
(三)两种技术的比较
如果我们将两种技术进行比较,外保温技术显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当得到推广。
一是使用范围广泛,技术相对先进。外保温不仅适用于民用建筑和工业供暖建筑寒冷地区,也适用于暖区的制冷和空调建筑。可用于新建工程和旧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这一技术对材料的要求更高,工艺更为先进合理,对其推广应用将刺激我国节能材料产业的进一步成长。
二是对主体结构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能够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采用外墙保温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建筑围护结构的外部,对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变形引起的应力进行了缓冲处理,避免了雨雪循环、冻融、干燥、湿润等现象对结构所造成的破坏,而且还可以消除自然环境中的水所造成的混凝土碳化状况,防止其对建筑物钢结构造成腐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合理选用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材料,厚度合理,这一技术的应用就能显著减少上部横墙时常出现的裂缝现象。因而,这一结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温度应力,而且可以对主体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提升主体结构的持久性,比内保温的效果更为良好。
三是消除“热桥”现象,充分发挥材料保温的作用。外保温比内保温更有利于避免热桥现象。据有关统计,建筑物外墙热损失增加约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可见,热桥现象对热负荷的增加十分明显。而且热桥对于内保温和夹心来说,通常是不可避免的,而外保温可以防止热桥部分结露,而且还能够减少热桥所导致的额外热损失。
四、建筑外墙保温施工工艺的应用要点
(一)保温设计
保温设计应确立内外绝缘的技术概念,选用粘结性好、耐久性好的网筋和抗裂砂浆,使之均匀地分布在基层内,能有效地起到应力分散的效果,同时缩小裂缝宽度。设计中应加强墙体变形和温度应力集中。在结构措施设计中,结构应能够实现自由变形,减少温度缝、变形缝等拉应力。对于较大的墙,应分块设置格缝。
加强绝缘切断部分材料改造的密封、防水、防裂处理。在保温层与其它材料的转换处,由于保温层与我方材料的密度差过大,决定了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不同,以及在温度下的变形。温度应力也不同。在这些部位的表层很容易产生裂缝,所以我们应该推广逐层渐变的柔性抗裂工艺。同时应考虑接缝的防水处理,防止水侵入保温系统,避免冻胀对系统造成损坏,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年限以及耐久性。
对于不同的外保温系统,由于其结构形式不同,建筑形式不同,建筑功能选用的材料不同,采用的接缝设计形式也应不同。对于每个单项工程的不同部位,技术人员应根据设计形式、外保温工艺和选用的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接头设计和处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指导施工,确保外保温体系的建设质量。
(二)工艺流程
在建筑外墙保温施工中,为了提高保温效果和质量,施工人员需要按照既定的施工工艺进行相关工作。开孔时,具体施工过程如下:第一,施工人员应清理墙面,保证墙面无影响施工的杂质,同时保证墙面的平整度满足施工要求。第二,施工前应在墙面上洒水,使墙面保持一定的湿润状态。第三,泥浆的制备应按规定的比例进行,泥浆应均匀涂抹在墙上。第四,在保温层表面均匀涂抹水泥,以保护保温层。第五,弹性基层涂料应当均匀地涂在外墙上,待土全部干燥以后,再刷上装饰涂料。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工程质量,毫无疑问必须保证每个施工环节都要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三)施工材料的准备
建筑材料的预备直接影响了外墙施工最后所能达到的保温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施工单位应确保所有的施工材料都准备妥当,以确保在计划时间内竣工。另外,原材料的比例应当符合技术规范,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在搅拌的时候,操作人员还应当关注原料加入的次序。具体过程如下:第一,首先要具体把握泥浆的用量,添加适量的水和对应比例的绝缘胶粉,进行操作。第二,操作所用时间应当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加以确定,一般应在三十分钟左右,让绝缘胶粉能够和水实现充分结合。第三,操作人员应当在搅拌机中加进一定比例的聚苯颗粒,按照熔融条件来明确搅拌时间,即可完成保温料浆的制备。第四,对保温泥浆质量进行严格检测。检测的时候,工作人员可直接观察泥浆的密度和粘度状态是否合格。然后,应在墙面上涂抹保温材料,通常不得少于两次,再保证材料合格后才能涂抹面层。
(四)抗裂砂浆施工要点
为了防止保温层产生裂缝,在砂浆配置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抗裂剂、水泥以及砂料三者的比例,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而且,基于提高保温性能的目的,砂浆的配置比例应当按照规范操作,通常为1:1:3,配制之后要进行搅拌以实现抗裂功能。在制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应当及时将其抹在预先处理好的保温基层上,而不应拖延使用。在涂抹厚度方面,通常应当保持在五毫米,而且还要嵌入网格布。网格布的规格通常为四十毫米,先在一边嵌入,固定完成以后再对另一边进行压实。
五、结语
外墙保温技术的运用不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居住的舒适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对节能和舒适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因而这一技术的应用需求就显得愈来愈迫切,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为了促使建筑物的总体建设质量满足需求,应当根据建设的状况采用科学的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这不但能够提高保温的效果,而且也能够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刘彦辉.浅析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 2019(5):68-69.
[2] 张栓强.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建筑. 2013(7):57-58.
[2] 柯永红.浅析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 2013(9):82-83.
论文作者:谭国仁
论文发表刊物:《房地产世界》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外墙论文; 这一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论文; 材料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房地产世界》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