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员应对方式研究_压力管理论文

失业人员应对方式研究_压力管理论文

失业人员应对方式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人员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现有失业人口已达1.5亿。[1]1996年,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最高的省份是辽宁省(14.2%),全国下岗职工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辽宁省(117.9万人),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11.8%,整个东北三省的下岗职工达253万人,约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25.3%。[2]随着改革的加快,从1996年到2001年,中国累计的下岗职工有2500多万人。到2002年,中国失业和下岗人员还有约近1400万人,下岗和失业职工带来的生活问题涉及几千万城市家庭人口。[3]失业这个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外的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者早就认识到了人们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对于社会和谐,对于失业者个人生活的重要性(Dewe& Guest,1990)。文献表明,失业会导致心理压力(Jackson &Stafford,1983)、身体疾病(O'Brien & Kabanoff,1979)和家庭冲突(Fagin & Little,1984)。随着我国近年失业人数的激增,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学者们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对于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所采用应对方式的研究很少,有关是否不同的应对行为会有利于再就业和就业质量的研究就更少。本文立足于深入了解失业人员对于失业这一重大事件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希望能揭示自从开始下岗以来的近十年间,我国失业人员在应对失业问题方式上的特点,为有关部门以后如何更好地安置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帮助失业人员如何去面临失业,走出困境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关键概念解释

失业人员:国际劳工组织在1982年国际劳工大会上给失业所下的定义——在调查期(大多数人同意是一个月)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雇者;(2)具有劳动能力,即完全可以被雇佣或自雇;(3)目前正在寻找工作,即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

下岗失业人员:1996年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对下岗职工做了界定——由于用人单位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并在原企业“再就业中心”领取生活费的职工。2001年,国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下岗与失业的体制并轨。到2002年年底,下岗和失业基本完成体制并轨,今后新的失去工作岗位的职工将直接视为失业。下岗失业人员这个名词成为了历史概念。

应对策略:指的是个体为消除环境内产生压力的各种因素(stressor)或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做的努力。这些应对策略一般分为两类,问题为中心应对(以下简称问题应对)和情绪或症状为中心应对(以下简称情绪应对)。问题应对也称为积极应对,包括通过直接改变环境而对压力进行的控制或管理。情绪应对包括个体为控制由压力情境引起的情绪反应及降低这个压力情境的影响而做的努力[9]。

三、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沈阳市人才市场和沈阳的社区中随机选取29名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一名人员没有统计信息。具体信息如表一。

表一 失业人员信息

性别 30~35 36~40 40~50 50以上

合计

男 14 27

女 3

1

14 3

21

缺失值

1

合计4

1

18 5

29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

首先,通过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失业应对方面的文献,对应对方式有了一个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根据此框架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期在结构化问题访谈之外能收集到带有中国人特点的应对行为方式。我们的访谈问题是:①你什么时候失业的?②刚失业时你感觉有什么压力?你是如何减轻压力的?③请你谈谈失业以来你的心理变化过程?④现在你是否感到压力?是哪方面的压力?你怎样处理这种问题?

本研究每次访谈一人,并采用录音方式记录访谈资料,之后对录音进行转译、整理、分析和编码。整理过程是在放录音的同时在word中敲入相应的文字,每人每次的说话内容都自成一段,内容记录详细,包括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所有对话和语气动词等。整理后的文件由3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分别进行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关键事件访谈法(BEI)相同。首先把资料分配到3人手中,一人一份。在开始阶段,每个人对指定的同一份资料依照原有的理论框架进行单独的分析,分析后三人共同讨论分析的结果,有与原来理论框架不同的部分进行补充,对意见不同的部分通过查找文献等方式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重复3遍,形成了此次研究的编码手册。最后一遍分析后根据公式CA=2N(T[,1]∩T[,2])/(N[,T1]+N[,T2])计算三位编码人员的编码一致性系数。其中,

CA——一致性系数 N——分析后交集的个数

N[,T1]——第一个人的分类数N[,T2]——第二个人的分类数

我们对每两人进行一致性计算,结果都为0.91,表明一致性达到了91%,这符合编码要求的一致性程度。之后3人按照已经形成的编码手册对剩下的访谈内容进行分别的分析,最后对这29份问卷形成了一致的结论。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此研究中,根据普遍采用的Lazarus and Folkman(1985)关于失业后应对行为的分类,我们把应对行为分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对访谈的内容进行编码得到的结果如下:

1.问题为中心应对

根据表二在访谈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指向解决工作问题,寻求再就业途径的问题应对主要分为5个子维度:主动的求职活动、接受再培训、寻求新的地理位置、自己做买卖和节俭度日。这5个子维度目标都是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

表二 问题应对的编码结果(做答人数频次及百分比)

问题为中心应对 频率

百分比

2.1求职活动 24 82.8%

2.2自己做买卖9

31%

2.3再培训3 10.3%

2.4寻求新的地理位置 1 3.4%

2.5节俭度日 1 3.4%

在问题应对中,采用2.1求职活动应对方式的有24人,占总体人数的82.8%,是在问题应对方式中采用最多的方式。2.1中选择按照与求职应对有关的行为表现做答人次排列,依次为“自己找工作”有19人占总体人数的65.5%;之后是“做杂活,如扫楼道、卖报纸等”不需要技术含量工作的人有14人,占总体的48.3%;其次是2.2自己做买卖,有9人选择此方式,占总体的31%,其他的方式采用的人相对较少,而选用2.3再培训的有3人,占总体的10.3%,其中按回答人次排列依次为“自己学点什么”和“接受社区提供的培训”,它们分别为2个和1个占总体的6.9%和3.4%;采用2.4寻求新的地理位置和2.5节俭度日的被访谈者都只有1人,分别占3.4%。在中国失业后经济拮据,大部分人会采用节俭度日这种方式,但在这次访谈中只有一个人表示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原因可能是因为面子的缘故,难以启齿。

2.情绪为中心应对

表三 情绪应对的编码结果(做答人数频次及百分比)

情绪为中心应对

人数频率占总体百分比

3.1.1经常和丈夫/妻子吵架

3.1行为改变3.1.2哭 9 31%

3.1.3玩牌

3.2.1亲戚支持

3.2.2找人聊

3.2寻求社会支持 8

27.6%

3.2.3家人劝慰

3.2.4找领导解决

3.3分散对压力的注意 4

13.8%

3.4积极心理暗示 3

10.3%

从表三以情绪为中心应对的方式的一级子维度中可以看出,采用3.1行为改变的有9人,占总体的31%;其次采用3.2寻求社会支持的有8人,占总体的27.6%;3.3压力情境分散注意力和3.4积极心理准备,面对现实方式的人相差不多,分别有4人和3人,各占总体的13.8%和10.3%。其中3.6寻求经济援助,3.7积极参与社会活动,3.8咨询这几项在国外文献中显示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在此次访谈中却没有人说采用过类似的方式,尤其是咨询在中国更没受到重视。其中在3.1行为改变中的二级维度中3.1.2哭了两天,3.1.3玩牌,3.2.4找领导在西方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提及,但在此次访谈中出现。3.1.4酗酒和3.1.5吸更多的烟在国外的文献中显示也是常见的应对方式,但在此次访谈中也没有得到显示,所以也没有在表格中显示。

3.无为应对

无为方式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在国外文献中没有发现,而在我国采用无为方式的人最多(见表四),共有15人,占总体的51.7%,表现为不想再找工作或就在家里待着。其中选择一种方式的人占大部分,只有一人同时存在3.1和3.2这两种情况。

表四 无为应对的编码结果(做答人数频次及百分比)

无为应对 人数频率 占总体百分比

4.1不想再找工作 8 27.6%

4.2哪里也不去在家待着8 27.6%

五、讨论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失业者出现了三种应对方式: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和无为应对,且这三种方式出现并存现象

①问题应对与情绪应对并存。这两种应对方式是根据Folkman和Lazarus(1980)的定义,认为应对是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应对是尝试改变或控制当时的情景(如定一个行动计划并执行);情绪应对是尝试减少或控制情感上的压抑。一般来说,应对被看成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一种风格。而且问题应对被深信为是应对方式中较好的方式,因为它能帮助减轻压力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改善失业带来的消极结果。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失业人员的应对方式同时存在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但我们发现主要还是以问题应对为主。这个结果并不是说一个人在失业后只采用一种方法去应对,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人在采取问题应对的同时存在着情绪应对方式,并且每种方式的行为表达方式都不只是一个方面。在Carrier.leana和Danielc.Feldman(1998)的研究中认为,像失业这样的高压力情景能同时激起人的两种应对方式的高水平,他们还认为,适当应用情绪应对对于更有效地应用问题应对方式和两种方式互为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一方面,此次研究与国外的类似研究的结论一致。

②无为应对是多数中国人经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无为在这里是指不采取任何找工作的行为,“在家待着”,“不想找工作”也“不想去别的地方”。无为是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老子之学的“无为”思想是彻底的无为主义,这种自然无为原则贯彻于一切方面、一切人,认为既然道是自本自根、白化而成,那么万事万物、社会人生也各循其性、自化而成。老子的“自然”是一个精神生活上的概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就是无所依靠、精神独立。在这种无为思想的影响下,失业人员不去刻意追求生活上的改变,相信不用改变,生活还是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可见,无为的思想对保持心理健康有重大的作用。况且东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这样的生存预期逐渐培养起一种满足现状的心态,许多人在有一口饭吃的情况下,再不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更多的财富。这种心态在素质越低的劳动者群体中表现得越突出。即使今天,这种心态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这种无为方式在国外的文献中没有找到相似的结论,这是我国独特的应对方式之一。

2.计划经济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影响,使中国失业者采用了被动等待、依赖等应对方式

①中国人的应对方式受国有体制的影响深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捧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享有终身就业保险和一应俱全的住房、医疗等全方位福利与补贴,没有就业压力,因而对国有企业产生严重的依附心态。即使在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时,仍寄希望于国有企业就业。所有制和身份等级思想约束他们难以在多元化、多形式、多区域就业单位做出自主选择。被动等待、依靠国家救济和安置,对劳动力合理配置及新的就业机制的形成都是极为不利的。另一个原因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许多国有企业职工形成了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他们还转变不了这种观念。宁可维持一种低水平的生活,也不愿自降身份干一些需要付出辛苦的工作。这样的情形在东北地区也较为明显,而且影响也较深远。

②有相当一部分人还通过找领导来解决失业问题。这与我国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联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工作是国家进行分配的,工厂或社区的领导不仅管工作上的事,也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步入到市场经济时期,但失业的这些人员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方式还有很深的印象,还没有转变思想。况且虽然已经失业了,但他们还与单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本能地去找领导,希望领导能够给予帮助。而国外没有发现相似的文献,这也是本地区所特有的方式之一。

3.受地域文化影响,失业者出现了拒绝迁移的应对方式,显示故土难离的心理

Leana and Feldman比较了问题为中心应对和症状为中心应对对于再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两个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类型——寻求新的地理环境和再培训能显著地提高失业者的就业机会,对于提升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的人群中,即使现在所处的环境比较差,很少有人选择迁移到别的地方寻找工作机会或减少生活成本。而在国外这是一种主要的缓解压力的方式。这是与文化有关系的,中国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有根的情怀,不愿意轻易离开故土和舍弃周围的人际关系。而外国的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自己喜欢什么地方,怎样生存似乎与别人没有关系,所以他们可以选择新的地理环境来解决失业这样的压力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失业者大多数都处在四五十岁这个阶段,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个人的迁移会对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带来的变动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很少有人选择这种方式。

中国失业者失业后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既有与国外失业者相同之处,也有与国外失业者不同的特点。

总而言之,职工大批失业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一种非规范性的劳动现象。但是如何去解决失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标签:;  ;  

失业人员应对方式研究_压力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