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深化应用探讨_审计计划论文

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深化应用探讨_审计计划论文

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深化应用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管理基本涵义及内容

(一)审计管理的涵义

审计管理是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及其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实质上是一种对经济监督活动的管理,包括审计组织管理、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涉及审计管理理念、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管理模式、审计管理方法、审计管理技术手段等许多问题。实践证明,审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审计管理信息化,对于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加快审计事业发展、推动审计工作现代化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审计管理具体内容

在现代审计管理理论中,审计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都要从事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这些相关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审计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审计计划、审计组织、审计业务、审计成本。

1.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简称,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编制、协调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并评价和报告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活动过程,是审计机关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协调、调整、检查和考核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的总称。计划管理是一个动态概念,通过计划编制管理、执行管理和质量管理,有效调度各项审计资源,以保证审计项目的有序进行,提高审计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并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组织管理。审计组织管理是对建立审计业务机构和综合管理机构、组织审计人员队伍和审计业务工作所采取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审计工作和审计业务任务的需要,设立或调整审计业务机构、综合管理机构,组织并调动组织内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科学整合并配置组织可以调配的各项资源,协调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完成审计任务。

3.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又称之为审计作业管理,是指审计组按照审计项目计划,对一个具体审计对象履行审计职责全过程活动的总称,通常我们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

4.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与审计项目实施管理的管理对象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有所扩展。它是指审计机关以保证审计项目质量为中心,以提升和扩大审计成效为目的,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审计全过程为对象所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它的管理主体不仅是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部门,还包括从组织的最高决策者到一般审计人员的全体参与人员;项目质量不仅是程序、形式的合法、合规和审计风险的控制,更体现在审计监督作用和建设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体现在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管理的职能还包括标准的制定和规范,项目质量的考核和对审计质量事故的责任追究。

5.审计成本管理。审计成本管理是指审计机关的管理者或决策者,为使得该机关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责和职能,提高机关综合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所采取的计划、控制、评估和反馈等各种手段、措施和行为。

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管理现状及问题

对于审计信息化,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做过精辟论述: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金审工程”一、二期顺利实施,审计信息化框架基本确立;计算机审计技术广泛运用,审计管理的效能实现大幅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实现质的飞跃。但目前审计管理仍显现以下现状和问题:

(一)审计管理仍以硬件投入为主

据来自计世资讯网站的消息,整个审计行业在2011年的IT投入中,硬件投入占总份额的72.1%;软件占16.5%;服务占11.4%。在硬件投入中,PC机和笔记本电脑仍是重点采购产品,占硬件投资比重近一半。这表明从审计行业整体来看,审计信息化仍然处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二)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

现阶段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在审计署组织的应用系统培训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年龄稍小、对计算机熟悉的学员很容易学会基本操作;而部分年龄稍大的学员则计算机水平有限,然而后者往往是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用系统培训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审计经验丰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审计人员上。

(三)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

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职能处室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目前审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占有并且能够共享的有效信息不足。一方面信息不完整,不能对审计决策、审计实施形成有力的信息支撑;另一方面共享性差,有限的信息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有效的网络,分层次地形成信息共享。

(四)信息化审计管理中存在误区

部分审计机关认为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专业性太强,只需审计署和省审计厅专业人员完成即可,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信息化审计管理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全面准确地理解信息化审计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推进信息化审计管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推广、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特别是对计算机在审计管理中的应用重视不足。

三、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深化应用思考

新形势下,我们应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以审计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动力,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依托,以人才队伍素质为根本,以强有力的措施为保障,紧紧围绕建设“三大工程、一套体系”,继续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审计各个领域开发应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着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抓根本,强力实施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

1.制定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人员信息化素质的提高,研究制定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尽快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管理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技术保障型人才。

2.抓好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审计培训。一是基础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开展补课式培训、菜单式培训,分类、分层次、分专题、分级抓好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重点开展基础应用和基本操作培训,特别加大对审计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信息化知识素养培养的力度。二是加大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力度,采取“一次长训,多次强化,滚动考试”的方式,促使所有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人员通过审计署中级考试。

3.强化在岗培养锻炼。采取实地教学、案例分析、现场解惑、项目实训等方式方法,大力开展岗位培训;采取上挂学习、轮岗换岗等方式,实行计算机技术人才和审计业务人才相互交流;鼓励审计干部在岗自学,自我成才,大力提高审计干部岗位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建立计算机中级培训人员跟踪管理机制,把计算机审计方法的撰写、AO应用实例的总结、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联网审计的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攻关等任务,明确分配给参训个人或者一组参训人员,促进学用结合。

(二)打基础,大力建设信息化审计管理基础设施工程

1.升级“一个网络”。按照电子政务外网稳定、安全、保密的要求,对审计专网互联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署、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审计专网的带宽、可靠性、稳定性都有较大的提高。加快推广联网审计实施系统的网络互联、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网络互联、审计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的网络互联,进一步丰富立体化网络架构。

2.构建“五大中心”。一是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在总结统一组织项目管理软件和审计指挥管理软件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数据处理分析、信息可视化、网络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及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审计指挥中心功能,为领导决策、指挥协调、了解工作进度提供便捷通道。二是审计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和丰富财政、地税、金融、社保、投资、企业、农业、外资以及经责等9类审计业务数据库。建立数据归集和积累机制,做好数据的存储工作,重点扩充省厅和市州审计机关数据存储、处理能力。三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国家审计交换中心省级分中心有关项目功能,完善已建立的平台和功能分区,使之成为各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应用情况展示和信息交流平台,满足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探索构建与财政、税务、发改委等部门信息交互机制,为审计应用、业务协同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四是审计权力运行风险电子监控中心。继续完善并逐步向基层审计机关推广权力运行风险电子监控系统,实现对审计执法、审计管理、审计审理、人事管理、财物管理、其他事务管理实施“六位一体”的流程控制和电子监控,实现权力运行风险动态分析、预警、处置、评估和考核。五是模拟审计中心。依托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能力,应用计算机模拟、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一个集审计知识收集、审计经验学习、模拟实战应用于一体的审计实验中心,为审计人员提供“实战演习”的基地。

3.强化“两个技术保障”。一是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按照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要求,完善信息密级标识、不同密级系统的信息交换、电子印章和签名等系统功能,建设更加有效的分级保护系统;建立全省审计机关数据恢复应急预案和恢复机制,构建全面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二是强化运维服务保障。建立完善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的服务保障体系,启用运维管理系统的服务管理功能,加强对服务质量的检查和考评。建立并完善以审计机关为主导、以IT企业为支撑、以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为主要内容的外包服务机制。

(三)添动力,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技术应用工程

1.拓展“七大系统”。一是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整合完善“项目执行管理软件”和“统一组织项目管理软件”,形成以审计计划为主线,以项目实施为导向,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数字化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分级分类对多个审计组实施管理,及时掌握审计项目实施情况,指导解决问题,通报审计情况,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管理。二是审计管理系统。完成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系统(OA2011版)升级和国产化安全改造工作,强化OA系统运用,开发拓展OA系统相应功能。完善项目信息动态管理功能,实现审计组现场审计资料和审计机关指导信息在OA与AO之间自动双向同步传输,并通过项目相关信息收集、整理、组织,实现各审计组审计情况互通互用,提升审计成果利用实效。完善公文流转功能,修订公文模板,开发运用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宣传管理和党群工作、廉政建设、机关后勤服务等功能,全面实现网上办文、办事、办公等。三是联网审计系统。进一步总结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经验,不断拓展联网审计范围,力争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联网审计。在县级审计机关中,全面推广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经验;在市州审计机关中,普遍建设“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处理室”,探索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在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提升和推广动态监测审计系统,逐步实现省厅与财政、发改委、社保等重要行业的联网,全程跟踪财政资金运行。积极探索开展地税、社保的省、市、县“三级联动”联网审计,实现市、县审计机关利用审计专网远程采集和访问数据,并对所辖数据进行审计。四是网上审计审理系统。不断探索数字化审理模式,大力推广网上审理,积极探索研发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数字化系统,逐步实行审计项目方案、审计记录与取证、审计报告与审计决定、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数字化。五是审计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依托数据中心及信息资源目录,汇集审计管理数据、专业审计数据、审计结果数据和外部数据,探索建立审计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不断提高审计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六是审计会商系统。加快审计会商系统拓展升级,完善和丰富系统功能。利用三级互联的审计专网系统,完善视频会议、审计会商和网上培训等各类网上应用,形成视频会议、专家会诊、大项目指挥等功能,实行点对点、单点对多点、多组多点、全网视频会商交流。七是移动办公系统。借助国家审计交换中心省级分中心和市州审计交换区,利用安全客户端系统、迷彩U锁、即时通信技术(RTX)和移动视频等各类IT新技术,建立全省审计专网短信平台系统,将OA系统与短信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对外延伸,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不受地域限制、支持远程办公和信息共享的可信移动办公系统。

2.推进“两大探索”。一是信息系统审计。积极推广以系统内控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为特征的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通过系统内控审计以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通过电子数据审计以促进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逐步使信息系统审计成为具备信息化背景的重大审计项目的前置环节和必经程序。二是云计算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应用。通过云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数据共享,整合各种审计资源,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富效率、更加便捷、更加科学的审计新平台。

(四)重规范,着力加快信息化审计管理标准建设

1.完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结合审计实际,大力推广运用审计署总结的计算机审计方法,积极探索总结计算机审计思路、做法;在投资、资源环境审计领域逐步探索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开展审计;总结财政联网审计,形成财政预警审计方法和动态审计监测指标,建立市县财政资金运行绩效安全评价指标库。

2.出台计算机审计管理规程。加快制定和完善计算机审计项目管理、计算机审计操作运行规程、计算机审计作业标准和计算机审计质量与安全运行机制等规范化管理的新型审计体系规程,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责任、质量和安全意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

3.制定数字化审计机关建设标准。制定出台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数字化标准,促进全省审计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统一化,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加快数字化审计机关建设,逐步实行审计计划、资源配置、执行调控、组织管理、审计信息、成果统计、结果跟踪、审计公告、项目归档、成果利用以及人事、党务、财务、机关事务管理等全流程管理环节的数字化。

标签:;  ;  ;  ;  ;  ;  ;  ;  ;  ;  

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深化应用探讨_审计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