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碰了我的秘密?论中学生隐私权_隐私权论文

谁碰了我的秘密?论中学生隐私权_隐私权论文

谁动了我的秘密?——中学生隐私权大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大讨论论文,隐私权论文,谁动了论文,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5月,湖北拟立法禁止家长私查孩子手机短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众说纷纭。赞同者认为:家长偷看孩子短信,不仅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管看短信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是关心也好,多心也好,都是对收信人本身的一种不信任和不尊重的做法。反对者称:查看孩子的短信不至于犯法,家长并没有构成民事和刑事行为,没有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或者破坏。这件事牵出了学生的隐私保护与教育者对未成年人监护时的知情权问题,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如何进行沟通。那么,中学生的隐私该不该受保护?如何捍卫中学生的隐私权?记者对沈阳、大连、北京等地的500名中学生和部分家长、专家学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查——

大家一起说“隐私”

学生问卷

问题1

你对“隐私”一词是如何理解的?或者说什么是隐私?

“隐私就是自己的事儿,别人不知道,也不可以侵犯。”

“隐私就是个人的小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

“隐私就是自己情感的特区,自己可以谈论,别人不能公开谈论。”

“隐私嘛,不太清楚,我觉得什么事都应该讲明白,没有必要遮掩着。”

结论

调查显示,对隐私有所认识的中学生占95.5%,有不当认识的占4.5%。

问题2

什么是隐私权?你觉得自己有隐私权吗?

“我认为隐私权是保留自己秘密的权利。”

“我当然有隐私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隐私权。”

“隐私权就是别人不能公开我的秘密,是我特有的一种人身权。”

“这要看对谁了?如果是你最亲近的人,有没有无所谓。”

结论

目前,对隐私权有所认识的中学生占97.5%。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隐私,并保护自己的隐私。

问题3

你遇到过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有。我的日记被妈妈看过了,而且是不经过我的同意。我和她吵了一架,妈妈说是关心我,我却不这样认为。”

“妈妈经常翻看我的书包,好像是在特意找什么,可每次翻完之后,她都带着一脸的失望走开。嘿嘿,我才不会那么傻呢,怎么能轻易让她发现自己的小秘密?”

“班主任有时会扣留我们的信件,对个别信件,他还会私自拆看。要是看我的信,我非和他吵个天翻地覆不可。”

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中学生对家长、老师的侵犯行为非常反感,但处理方式有的不够科学。500名学生中,默默忍受的占4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及告诉老师、家长要求其赔礼道歉的各占18%,大声谩骂那位同学的占17%。

家长问卷

问题1

关注孩子的隐私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目的?

“孩子,你知道吗?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你的。为了你,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只是你们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也不想偷看你的短信,可是你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如果因为早恋影响到你的学习,我们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女儿,请原谅妈妈的行为。妈妈以后再也不偷看你的日记了,妈妈相信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隐私权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正确认识,很多家长认为关注孩子的隐私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出于好心、爱心,但孩子们能否接受呢?

问题2

你认为孩子有隐私吗?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是应该有隐私的,但对于家长来说,就不该算是隐私了。他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在父母面前,他们不需要隐藏什么。”

“毕竟孩子的想法还很幼稚,需要家长的指导。如果孩子的想法对家长都要隐瞒,那一定是有问题的,至少我是不会听之任之的。”

“隐私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考试排名次,听孩子说悄悄话,有些家长的重视度还不够强,无意中会出现侵权的行为。”

“我是孩子的爸爸,从法律上讲,是他的监护人。既然是监护人,就要知道他的一切。孩子在父母面前应该是透明的,作为父亲,我有权了解孩子的全部,日记、短信等难道我不能看吗?”

结论

在对待孩子的隐私上,大部分家长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其实,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的“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之自尊大失。

问题3

你是如何看待家长偷看孩子日记、短信这一行为的?

“从道德观来看,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这样做也是出于好心,是对孩子的关心,不能剥夺了家长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监护、管束的权利。”

“孩子有隐私权,我很尊重他的隐私,从不有意侵犯,比如看他的信件、手机短信等。”

“偷看孩子的短信,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成长。有一次,我发现很多的手机彩信内容很不健康,不堪入目,称对方‘老婆’或‘老公’……”

结论

在调查中,75%的家长偷看过孩子的日记。尽管多数家长口头上表示孩子有隐私权,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却“明知故犯”。对家长的偷看行为,绝大多数中学生表示反对,这说明了中学生法律观念在不断增强,学会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讲述——

我的隐私被泄露了

个案1

妈妈窃听我的电话

黄灿然(沈阳市某中学学生):我的妈妈是一位具有20年教龄的教师,她业务精湛,为人和善,是学校里的“名师”。不过,她也偷看过我的日记,虽然纯属无意,但却影响了她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在学校的时候,如果我犯了错误,妈妈就让我写检讨;这一次,我逼着妈妈写检讨。妈妈知道自己错了,只好交枪投降。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妈妈不知道为什么变得特别敏感,只要有同学给我打电话,她就追着问这问那。对别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等做一番详细的盘问,让我不厌其烦。我向妈妈提出抗议,她却说马上就要高三了,你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如果稍有懈怠就会影响到高考。有段时间,我是通过电话和同学讨论问题的,可妈妈说什么也不信,还偷偷地接了电话分机。对她的这一行为,我是又恨又怕,难道我一点也不值得她信任吗?我觉得和妈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教师,她能相信别的学生,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呢?一个周末,我和妈妈推心置腹地谈了一个下午,最后,我们“议和”了。我向妈妈保证,每周定期向她做思想汇报,她也切断电话分机,不再偷听了。

点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都希望孩子能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但是,大多数孩子很难做到这一点,久而久之,“代沟”也就产生了。孩子越是想逃避,家长越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就出现了偷看信件、偷听电话、跟踪孩子等现象。消除“代沟”的最好办法就是沟通,家长要不间断地与孩子交流、谈心,而不能走极端。

防身术:如果老爸老妈经常对打电话到你家的同学做“户口调查”,你就别轻易将家里的电话告诉其他人了,包括你的好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想和同学说,就用短信约时间,然后上网聊一聊。另外,所有的聊天记录都不要保存,免得老爸老妈翻看你的聊天记录,给你施压。

个案2

妈妈偷看我的短信

李晓彤(北京市某中学学生):最近,我发现妈妈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每天放学回家她都要问这问那,然后给我布置学校以外的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妈妈还对我进行监视,看我是不是在偷懒。前不久,我买了一部新手机,妈妈就把监视的目光转移到我的短信上来。有一天,我睡觉的时候,我一个激灵醒来,发现妈妈正在翻看我的短信,脸上堆满了愤怒的表情。然后,她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和我发脾气,说我不务正业,和不三不四的人往来。她哪里知道,那些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啊!现在,我真的很烦,因为偷看短信,我和妈妈已经吵过很多次了,可妈妈仍“偷心不改”。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不希望你总是盯着我,这样我会很累的。

点评:你长大了,想独立,不想受父母管得太多,这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共同愿望。但是,你毕竟不满18周岁,或者即使你长大成人了,在父母的眼里仍然是个孩子。至于妈妈偷看你的短信,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她谈一谈,约定一下,让她不要私下里偷看你的短信。如果妈妈仍“偷心不改”,你可以暂时不用手机,再看看她的态度。也许你以前和妈妈沟通的少,也许你最近的行为有些不正常引起了她的注意。无论是哪种原因,作为女儿,你都应该及时向妈妈反映自己的情况,说说心里话,把事情说明白了,妈妈也不会“死缠烂打”的。当然了,你要首先发挥手机的正当用途,这样你就不再烦恼了,妈妈也会很省心,何乐而不为呢?

防身术:手机短信是最普遍的通讯方式,字里行间总会有自己的秘密不想告诉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为了让自己的短信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短信,有一个办法可以防止别人偷看,那就是看一条删一条。就算把手机落到老爸老妈手里,也不用担心了,因为他们什么也不会看到,久而久之也就不偷看短信了。

个案3

妈妈偷看我的日记

田蜜(大连市某中学学生):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的日记就曾经被妈妈偷看过。那是高一暑假发生的事情了。那天,我和好友相约到图书城看书,可是刚出门十分钟,好友就打来电话说有事去不了了。于是,我只能悻然地打道回府。可是,回家见到的一幕让我非常气愤:妈妈正捧着我的日记本看得入神。当时,我的脑子一阵发热,立即冲到妈妈面前把日记本抢了回来。大嚷道:“妈,你做的太过分了。你有什么权利看我的日记……”我红着脸,和妈妈吵了起来。也许是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所不妥,对我说的话,妈妈并没有过多在意,只留下一句“妈妈是为你好”就离开了。我难抑心头的委屈大哭起来,我感到一种不被妈妈信任的痛苦。妈妈以前不是这样的,她怎么会……为了防止妈妈以后再偷看我的日记,我将坚持写了一年多的日记一页页地撕毁,而且发誓再也不写日记了。

点评:在大人们看来,偷看孩子日记是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封信呢?”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父母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防身术:其实,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它不仅能记录成长经历,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如果你的父母仍“偷心不改”,不妨试一试用英语写日记,或者将日记转移到网络上。建立一个博客,起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名字,相信再高明的老爸老妈也会拿你没办法的。

观点——

谁来保护孩子的隐私?

信任你的孩子

赵光(社会学家):在家庭教育中,民主精神很重要,家长要放下架子,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和孩子达成一致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让孩子主动地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李女士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母女俩就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可有一段时间,李女士发现女儿回到家经常打电话,有时还故意回避自己。李女主便在自己的卧室里安了一个分机,只要女儿一打电话,她就在卧室里偷听。其实,女儿打电话的内容也没什么,大都与学习有关。不过,李女士庆幸自己找到了一条了解女儿的新途径。有一天,女儿发现了母亲的所作所为,从此,两人关系异常紧张。李女士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出于对女儿的不信任。偷看孩子的日记、翻看孩子书包、查看孩子手机等都是不信任的表现,其结果呢?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地做到: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信任是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第二,培养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习惯。第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如不能兑现时要说明理由。第四,家长一定要守信,给孩子保守秘密。

隐私是与生俱来的

陈司飘(心理咨询师):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年龄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隐私程度也有所不同。幼儿时期,孩子一切都依赖父母,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自我保护;少年时期,孩子也许仍把父母当作学习、模仿的第一榜样,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智商高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他们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周围的伙伴。进入青春期以后,情况就会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成人意识的出现,他们开始有独立的见解,自尊心也随之增强。此时,孩子的隐私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范围会越来越广。比如: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生理变化产生好奇,对知识的求知欲会增强。家长的一次错误教育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差,很容易走极端。许多人成年以后有深深的自卑感或懦弱性,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很强的攻击性,恰恰源于童年时的失败感。孩子只有被人尊重,并学会尊重别人,他们才可能获得自尊。保护孩子的隐私,是尊重孩子及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向孩子敞开心扉

王小落(出版社执行主编):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显得更为突出。这些“小大人”的想法看似幼稚,却真真实实地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即“我也有自己的秘密,我也需要受到尊重!”孩子是个人,不是物,他的感情,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所作所为,都体现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也有他的隐私权。孩子从小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值得警惕的是,成年人不能以开玩笑、恶作剧或强迫命令等方式来揭开孩子的“隐私”。尽管这些对成年人而言是出于无意的,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方面做好了,孩子才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才会告诉你关于他的秘密。

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王力夫(资深律师):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他们都有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尽管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一做法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孩子手机里储存的短信也属个人隐私范畴,就像不能随便拆别人信件一样。如果老师未经本人允许查阅短信,就形成了侵权,若将短信内容予以公布,更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不断加强实施的力度

赵冬(中学校长):关于隐私的界定,我想先说一下。隐私有一定的相对性,自己的私事对一些人是隐私,对于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隐私可以转化,不信任你的时候是隐私,信任你的时候就不是隐私了。所以说,隐私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概念。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对隐私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走样”。即使父母对孩子的隐私有所侵犯,又有几个孩子会把父母告上法庭?即使老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又有几个学生能与老师“背水一战”呢?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成年人的放任。结果,为了逃避父母的“监视”,很多孩子给日记本上锁。可是,这带锁的日记本并不保密,简易的锁眼很容易被捅开。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些孩子将日记搬到网上,口中还振振有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需在网上申请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一切都OK了。因此,良好的沟通在育人过程中极为重要,它应建立在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家长关心孩子有很多方式,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孩子的隐私为代价。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作为孩子,则应多与父母谈心,使他们更加信任你、尊重你。

经常与孩子沟通

李明升(青少年工作者):孩子向最亲的父母封闭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是出于关心,是因为爱孩子。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正处在一个多变的时期,很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干扰,甚至走上歧途。试想,哪个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呢?哪位老师不在为自己的学生煞费苦心呢?但凡出事的孩子大都与某个秘密或某些秘密有关。所以,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水晶人”,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全方位地展示一切。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防范社会的阴暗面。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隐私,那么家长应该为之高兴,这说明孩子正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如果在青春期,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任何隐私,很“透明”地展示自己,这时就要注意孩子是否存在心理疾病了。所以,家长要定期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朋友式地相处会改善家庭关系。

标签:;  ;  

谁碰了我的秘密?论中学生隐私权_隐私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